創建區域民族文化品牌論文
時間:2022-05-25 06:07:00
導語:創建區域民族文化品牌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現狀;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產業集團,發揮“優勢發展、重點布局”戰略;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路徑選擇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中華文明是全世界惟一從未中斷的古老文明,民族文化資源極其豐富、民族文化開發的廣度和深度都較為欠缺、構建以北京和天津為中心的大華北區民族文化產業區、構建以上海、南京、杭州為籠頭的華東區民族文化產業區、構建以廣州和福州為核心大華南區民族文化產業區、構建以長沙為軸心的中南地區民族文化產業區、構建以蘭州、烏魯木齊為軸心的西北地區民族文化產業區、深化體制改革,實施市場化經營戰略、以產品為媒,促進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以鏈促銷,構建民族文化產業國際營銷分工新體系、以大型文藝活動為橋梁,打造民族文化國際交流平臺等,具體請詳見。
一、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現狀
作為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發源地之一,中華文明是全世界惟一從未中斷的古老文明,民族文化資源極其豐富。隨著我國主要中心城市步入小康社會,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人們的消費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信息、教育、娛樂、旅游、體育等文化消費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僅以云南為例:2005年1~6月,云南全省旅游業總收入達到203.14億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12.2%;接待海外入境游客69.1萬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長48.4%。旅游外匯收入達到2.5億美元,增長36.1%。同期接待國內游客3507萬人次,增長16.5%。但是,我國民族文化產業雖然發展很快,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品牌意識、特點不鮮明,民族文化開發的廣度和深度都較為欠缺;二是民族文化產業科技含量不高,文化產品附加值較低,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沒有形成產業鏈;三是雖然文化消費市場前景廣闊,但是產品營銷手段較為單一,導致產品內在的經濟價值嚴重低于市場價值。
二、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
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產業集團,發揮“優勢發展、重點布局”戰略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民族、各區域都有各自濃厚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色。同時,各區域的發展是不同步的,根據法國經濟學家佩魯的“發展極”理論,本文嘗試將我國劃分為8大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區域,每個區域以2~3個城市作為區域發展極,創建區域民族文化品牌。
(1)構建以北京和天津為中心的大華北區民族文化產業區。北京作為中國歷史上立都時間最長的城市和新中國的首都,在人文景觀方面有不可比擬的資源優勢,如故宮、頤和園、長城等都是享譽中外的世界遺產,也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與北京代表的“皇家情懷”相反,相鄰的天津則代表一種“平民文化”,相聲、話劇、天津快板都是街頭巷尾群眾表演的文化形式。以“皇家·平民”作為其品牌戰略。
(2)構建以上海、南京、杭州為籠頭的華東區民族文化產業區。上海作為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城市,其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極其迅速;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杭州的西湖是名聞天下的旅游勝地。以“江南水鄉”為其品牌戰略。
(3)構建以廣州和福州為核心大華南區民族文化產業區。廣州的文化產業發展較早,廣州電視臺、廣州電臺、廣州購書中心、紅線女藝術中心、廣州美術館新址、廣州雕塑公園,廣東美術館、星海音樂廳等設施交相輝映;形成了以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為主體、多門類、多層次、多功能的報業結構;建立了以新華書店(集團)為主體,多種發行渠道,多種經濟成分,多種流通形式的發行體制;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廣州已成為華南地區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極。作為八閩首府,福州歷史悠久,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海濱鄒魯”的美譽,也是潮汕文化的代表,其中,“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壽山石文化”是其文化的代表品牌。因此,整合廣州和福州的文化特點,以“潮汕·嶺南文化”為其品牌戰略。
(4)構建以長沙為軸心的中南地區民族文化產業區。作為湖湘文化的代表城市,長沙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千年學府“岳麓書院”一直是其文化名城的代名詞。近年來,隨著以“電視湘軍”、“出版湘軍”、“會展湘軍”、“體育湘軍”等為品牌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使得長沙成為中南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極。因此,以長沙為軸心,覆蓋湖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以“湖湘文化”為其品牌戰略。
(5)構建以重慶、成都、昆明為中心的西南區民族文化產業區。重慶作為第四個直轄市,是西南經濟中心,同時作為三峽所在地,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成都是中國古代三國文化中心,是詩賦之都,同時也是馳名中外的熊貓之鄉。昆明風景秀美、民族風情濃郁,是西南地區民族文化的核心所在地。因此,以重慶--成都--昆明為軸心,以“民風·民情·民俗”為品牌戰略,構建西南地區民族文化產業區。
(6)構建以蘭州、烏魯木齊為軸心的西北地區民族文化產業區。蘭州地處黃河之濱,享有“黃河之都”的美譽,既是絲路文化、黃河文化的交匯點,也是伏羲文化、藏傳佛教文化、馬廠文化的交匯點。境內的敦煌遺址是國內外聞名的佛教文化、雕塑勝地。新疆有獨特的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文化及自然風光,是我國極富民族風情的地區。因此,以蘭州、烏魯木齊為軸心,以“絲綢之路”為實施其文化產業發展品牌戰略。
(7)構建藏文化產業區。藏族文化以其璀璨奪目,絢麗多姿的藝術魅力和博大精深的藝術力量屹立于中華文化之林,震憾世人,成為人類文明園地中一束最輝煌最瑰麗的奇葩。西藏文化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因此,以拉薩為中心,覆蓋西藏自治區以“喜馬拉雅”為品牌實施其文化產業戰略。
(8)構建以西安、太原、鄭州為軸心的中原地區民族文化產業區。中原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古文化中心地區,自周秦、漢唐、十三代帝都形成的中原文化、秦楚文化、游牧文化交融雜糅,形成了中原文化特有的神采;中原文化發源地河南以及晉商文化發源地山西是我國重要的古文化中心地區。因此,以西安--太原--鄭州為軸心,以“中土文化”為品牌實施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
2、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升民族文化產業競爭力,實現民族文化產業高級化
作為公共資源和國家戰略性資源,文化產業既是可以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產業化資源,也是國家經濟實力的表征。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顯著增強,我國民族文化產業也逐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主動加入到世界文化產業鏈中,積極分享產業發展的“溢出效應”,提升民族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在我國民族文化產業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我們應當看到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國的文化產業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缺乏在國際上知名的文化集團公司。我國的民族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要在發達國家壟斷的世界文化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使民族文化產業向專業化、縱深化、產業化、高級化發展。
3、打造精品,帶動周邊產業,實施產業聯動戰略
文化精品是一個國家民族魂的集中體現,代表著文化發展和文化價值的最高水準。民族文化首先要推出精品,通過精品的推廣,帶動周邊產品、資源、工藝等各方面的需求,使產業鏈變粗變長,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对颇嫌∠蟆氛峭ㄟ^在國內外的大量巡演,激起各國人民對云南的向往,帶動了云南的民族旅游業、手工藝業、服飾業、飲食業等相關產業國民經濟增加值的全面上升。
4、整合資源,調整優化結構,實施區位聯動發展戰略
突破行業壁壘,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整合各種要素,這不僅是當今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采取有效的產業組合方式,著力抓好全社會各方面民族文化資源和優勢的整合,不僅能實現優勢互補而且可以共享文化資源,降低成本,產生協同效應,提高企業整體效益。
整合資源,實施區位聯動發展,需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協調好各區位之間的利益關系,選擇可以充分發揮綜合效應的項目,整合宣傳文化口分散的國有資產,文化主管部門之間要溝通順暢,做好區位之間的橋梁工作。最近新疆旅游線路的火爆就是區位聯動的一個明顯例證。
5、深化體制改革,實施市場化經營戰略
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入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培育大批民族文化產業市場主體,加快民族文化產業市場體系建設,推動更多的民族文化產品進入市場,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要善于運用市場化手段對文化產品進行包裝和開拓,提高產品的經濟效益。
6、實施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戰略
鼓勵和引導運用高科技手段改造與提升傳統文化產業,不斷提高傳統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打造高水平的文化科技業,促使民族文化產業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傳統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人才培養要有長遠的、戰略的眼光,我們要順應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實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戰略,即在引進高級民族文化人才的同時,也要將本地區的人才送出去交流,取長補短。培養一大批優秀的文化經營策劃與中介服務人才,培養一大批優秀的文化資本市場運作和管理人才。
三、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路徑選擇
1、以產品為媒,促進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以產品為依托,將文化蘊含在產品之中,通過產品的出口宣傳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一條捷徑。產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原來就存在,已有一定歷史,深入人心的產品,如大華北文化產業集團中的故宮等世界遺產品牌、天津的享譽中外的美食十八街麻花、以及蘇州的刺繡;西北文化產業集團的敦煌莫高窟、絲綢之路等等,另一類是新鮮的、通過傳媒等各種現代化渠道進入千家萬戶,在短時間內吸引人們的產品,如以長沙為核心的中南民族文化產業集團推出的“超級女聲”就是這類產品的代表。
2、以鏈促銷,構建民族文化產業國際營銷分工新體系
鼓勵文化產業走出國門,走向國際文化市場,以獲得更多出口市場份額和更多的經濟利益。通過在國外直接構建文化產品生產制作、市場營銷的產業鏈,把生產制作、市場營銷聯成一體,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加拿大太陽馬戲團的發展即是典范代表。我國的國粹京劇也可以走這條道路,通過融資、合作等方式,募集大量資金,在國外直接編、排、演,然后直接推廣營銷,推動京劇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傳播。
3、以重大項目為依托,提升產業結構,帶動整個產業群的發展
民族文化產業本質上就是由一個個具體項目累積而成。也就是說,項目是文化產業的基本載體,其中的重大項目是文化產業的支撐點。以此為契機,牽動企業投入其中,整合各企業在經營、管理、資金、人才等方面的資源,產生凝聚、放大效應,將民族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從而促進整個產業集群的發展。
4、以大型文藝活動為橋梁,打造民族文化國際交流平臺
近年來,蘭州以“敦煌、絲路、黃河、多民族”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宗旨,通過“蘭州黃河之濱”、“敦煌之夏”、“夏河拉卜楞之夜”、“天水伏羲樂舞”等一系列活動以及開發和推廣絲綢之路甘肅一線的精品文化資源,向國外展示了我國民族文化的魅力,促進了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民族文化的了解,帶動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加速發展,成為中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盛事。
- 上一篇:挖掘利用歷史教材審美因素論文
- 下一篇:做好三換工作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