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轉型的路徑探析論文
時間:2022-12-27 02:49:00
導語:我國文化轉型的路徑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中國文化演進的方向既是歷史的延續,又是文化的創新。要實現文化的創新就要培養政府和民眾健康的文化心理,培育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民社會和公民文化,利用現代技術,發展文化產業,保護和開發傳統文化資源,把文化發展納入法治軌道。
論文關鍵詞:文化演進;公民文化;文化立法
一、中國文化演進的脈絡與走勢
中國文化五千年來在東亞地區始終是先進文化和主流文化,中國人始終認為自己的禮樂教化是天下最優秀的文化,具有強烈的優越感。伴隨著中華文化的傳播,形成了中國禮樂興盛、四周來朝、儒家獨尊的局面。然而,歐洲在14至16世紀發生了文藝復興運動,建立了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理論體系,科學主義與民主主義相結合的文化體系,自由、民主和博愛精神與法制相結合的市民文化,徹底摧毀了封建專制和基督教神學的統治。工業革命后,建立在工業社會基礎上的自由民主的西方文化伴隨著殖民者的炮艦而傳人中國。中西文化矛盾的實質是農業文化與工業文化之間的沖突,是君權神授個性泯滅與自由民主平等觀念之間的沖突。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制定了“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綱領,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實現了對封建文化批判的同時,也停止了向西方學習及對外文化的交流。用政治標準代替藝術標準,把文化當做思想武器和革命的工具。為了捍衛理想的純潔性,自我封閉,自我崇拜,反對與當代資本主義文化的交流,用絕對真理的標準對其他文化體系進行批判和抵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在文化建設中,強調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三個面向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又是對中國文化轉型的本質要求,一方面它要繼續完成鏟除封建文化產生的土壤,消除狹隘的民族文化自尊、自大心理,根除機械的、教條的理想主義,另一方面它要吸收現代科學、民主和個性的主流文化,構建以科學理性、自由平等和民主為核心的、開放的文化體系,實現文化體系向科學的、民主的、大眾的方向轉移,實現文化的產業化和市場化。
二、培養政府和民眾的健康的、開放的文化心理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千百年的心血結晶,它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深沉的民族智慧和無可限量的創造才能。國家的發展和強盛,民族的振興和獨立,人民的尊嚴和幸福,都離不開強大文化的支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高揚自己的文化理想,高舉自己的文化旗幟,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優長,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發展,才推動了世界文化的不斷繁榮。無數歷史經驗也證明,任何故步自封的文化最終都會走向衰亡,只有善于從外界不斷汲取優秀文化養分的民族,才能不斷發展壯大。培養開放的文化心理就必須正確理解和處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既要充分認識到文化作為維系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紐帶,一旦喪失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則會導致民族文化乃至整個民族的衰亡,又要認識到只有維護文化的多樣性,才能使全世界的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對待外來優秀文化,我們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度,要有高瞻遠矚的水準和眼光,在發展中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現代中國,學習和吸收西方先進文化有兩大障礙。一是民族文化的優越感,以及近代形成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兩者貌似愛國、自尊,其實都是封閉意識的極端化表現。二是民族文化自卑感和拿來主義。兩者都將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對立起來。要么對西方先進文化中的自由、民主、平等和法治思想的真實內涵不加消化,忽視學習其精神實質,卻拿來了極端自由主義、頹廢思想和腐化的生活方式,這是文化崇拜和文化排斥的另一種表現;要么對民族文化徹底否定,割斷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通道。
三、培育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民社會和公民文化
公民社會是指一種享有獨立人格和自由平等權利的個人之間的交往關系與整合形態,是與市場經濟和民主生活相聯系的獨立于政治國家的民間自治領域。公民文化是以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民社會為基礎,以公民的自主、平等、自由和法治為主要內容的開放式文化。公民社會的成員是獨立的個體,不存在人身依附(包括行政性依附),公民出于需要和自愿進行聯合,在聯合體中也未失去獨立性。現代公民社會的生成、組織和運轉也往往是以民間形式進行的,它自身可以從內部建立起必要的秩序,具有自組織能力,而并非依靠國家運用強制性力量從外部組織和建立。公民社會成員受到一種契約觀念和契約精神的支配,所有具有外在價值的東西都被認為可以通過契約并依照契約性規則進行交換和讓渡。公民社會既是一個追求私人利益的獨立領域,又是影響國家政治的公眾社會生活的模式,它是公共權力處于分離、分散和被監督狀態的一種力量,也是能有效影響和平衡國家政策的重要力量。
市場經濟孕育和造就了公民社會契約文化。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公民社會是以一種普遍的契約關系和契約精神建立起來的,獨立、平等的市場主體在契約自由、責任自負的基礎上,自由、平等地參與經濟活動。它通過自己的力量和國家的制度來約束國家對公共權力的行使,發揮監督和參政作用,國家只能在接受社會監督和約束的前提下,通過法律和政策,進行宏觀性間接調控,使國家避免因權力運行機制的失衡而脫軌。公民文化成為保證市場經濟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的道德自律,是保持社會穩定與協調發展的積極力量,它使社會成員理智地認識到,只有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權利才能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利益和權利的尊重,只有人人自覺遵守活動規則才能實現個人利益。公民文化既能滿足自己成員在私人生活領域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能通過內部協調機制適時化解成員間的各種不滿情緒,是保持社會穩定與協調發展的積極力量。
四、利用現代技術,發展文化產業,保護和開發傳統文化資源
文化產業是在對文化資源的占有和開發的基礎上形成的高度依賴于文化資源的產業。文化資源包括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文化資源制約著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發展,文化產業又通過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創新,發展出新的文化資源成果。把文化歷史資源視為民族的包袱,用強制手段割斷文化傳承或者把文化資源當做純學術研究對象,忽視其文化生產力屬性,已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教訓。非物質文化資源是物質文化資源的靈魂,物質文化資源是非物質文化資源的載體,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人類利用自身、服務自我的唯一的可再生能源。公務員之家
作為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擁有令世界各國矚目的文化資源。21世紀將是全世界從經濟高溫轉向文化高熱的嶄新時代。中國應當盡快把握時機,密切關注文化傳統中值得弘揚的精華,并將其有效地融人時代潮流。輕視或忽視民俗文化傳統,或漠視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效應,終將遭到文化法則的無情懲罰。眾所周知,早在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臘盛行每四年為祭祀雷電大神宙斯而舉辦奧林匹克競技大會的風俗。歷經近2800年斷斷續續的發展演變,這一古代廟會民俗競技已經成為超越民族和國家的、全球性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并成為全世界各族人民最關愛的當代文化瑰寶,并衍生出當今規模最大、最有活力、最具有擴張力的體育經濟,為發揮古代民俗文化資源的現代化效應樹立了最高典范。在我國,由于缺乏足夠的保護,大量民間傳統文化或遭毀壞,或被流失;不少原始文化空間和村落或被改造變態,或被毀壞殆盡,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蘊和內涵;許多民族民間藝術表演和民間禮俗、節慶等喪失了祖先傳續的原始韻味和文化含量。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如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不僅僅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親和力的交匯點和象征,而且蘊涵著巨大的經濟能量。這都迫切要求我們用現代技術和手段去改造和引領,用有效的政策和法規保護傳統文化資源,用公共文化資源催生民間活力,用市場去激活傳統文化資源。
五、確定文化發展的立法方向
當前,文化法治的不健全和文化政策制定的隨意性,是造成我國文化制度性缺陷的重要因素。一個法治國家制度建立的合法性標志,就在于它有健全的國家法治程序。任何法治程序的缺席,都將威脅到所有制度建立的合法性。執政黨應該通過司法程序把黨的意志轉變成國家意志,只有將整個社會建立在一個嚴肅的法治基礎上,改革的成果才能獲得法律的有效保護。憲法是文化立法的基礎和核心,憲法關于國家發展文化事業及保障公民享有從事文化活動的權利的規定,為文化法治建設提供了基本原則。它既是建立文化法律體系的依據,又是文化法律體系的一部分。
在現有文化立法中,文化管理方面的立法數量居多,而公共文化事務和規范文化行為方面的立法還很欠缺,憲法確定的公民的文化權利、義務缺少具體化的法律規范加以保障。因此,應積極調整立法思路,完善公共文化事務和規范文化行為方面的立法,把文化建設和管理納人法制化軌道,建立平穩的文化法規體系。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文化的生產力屬性日益表現出來,應以立法的方式確認文化主體的地位、權利和義務,確立文化產業主體靈活多樣的所有制形式,使國家發展和管理文化事業、推動文化產業、保護文化資源的行為具體化、法律化。管理、規范文化領域的社會關系無疑是文化立法的一個重要目的。但必須明確的是,由于文化立法更多地與公民的憲法權利有關,因而文化立法應側重于保護公民的文化權利,合理界定文化管理部門的管理權限,并明確其相關職責。這也是法律與法規政策的重要不同之處。我們過去的文化規章過多地關注文化的社會效益,沒有更多地把文化作為一項產業來對待,也沒有更多地注意立法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的作用。從發達國家的情況看,文化產業在其國民生產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文化立法在推動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
總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人,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公民的文化主體地位不斷確立,中國文化的轉型也迫在眉睫。中國文化不斷與國際慣例接軌,必然推動中國文化轉型,加快中國的現代化的進程,使中國文化重新融人世界。
- 上一篇:剖析犯罪非刑罰處罰研究論文
- 下一篇:小議交通運輸建設對文化傳播的作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