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匯儲備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4 08:21:00
導語:我國外匯儲備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背后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外匯儲備已經遠遠超出適度規模;二是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單一;三是投資效率低下。為此,我國外匯儲備管理調整的途徑應是:減少供給,降低外匯儲備增速;合理選擇投資方向,提高外匯儲備的利用效率;參照國際先進經驗,積極組建國家對外投資機構,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效率;加強幣種結構管理,降低匯率風險等。
[關鍵詞]外匯儲備;匯率風險;順差
一、我國外匯儲備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外匯儲備是國際儲備最重要的形式,又稱國際儲備貨幣,是指全世界各國普遍接受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如美元、英鎊、歐元、日元等。外匯儲備的作用是用來平衡國際收支逆差、穩定匯率,并且是一國對外借款的保證。一個國家的儲備來源包括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粗略地可分為凈出口、國際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外債四塊。
(一)我國外匯儲備的現狀
我國在1978年之前,外匯儲備的年平均只有5億美元左右。數量很少,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我國積極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技術的合作和交流,加入國際分工,參與國際競爭。我國外匯儲備量逐年增長。特別是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我國連年國際收支出現雙順差(如圖1),外匯儲備額快速增長。
2006年2月底,我國外匯儲備總額超過日本,躍居世界首位。截至2007年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已達到12020億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1357億美元。至2007年6月,我國外匯儲備更達13000多億美元。(如表1)
(二)我國外匯儲備管理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的不斷增長,和我國宏觀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但在巨額的外匯儲備背后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1.我國外匯儲備已經遠超出適度規模
我國持有外匯儲備具有三種動機:(1)滿足進口用匯的交易性動機;(2)確保短期外債和到期長期外債償還、FDI利潤匯出的流動性動機;(3)為保證匯率穩定和/或防止資本外逃的干預性動機?;谶@三大動機,中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年進口總額×25%+年末外債余×30%+FDI×10%)×(1+10%)(后一個10%代表干預性需求)。由此計算的結果表明,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在經歷了1993年前的嚴重不足、1994~2001年的基本適度后,從2002年起出現巨額過剩。2002~2005年的過剩規模分別為1379.4億美元、2149.4億美元、3672.0億美元、5379.5億美元。
確定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基本原則有四條:(1)滿足一段時期的進口用匯需求。根據經驗值,一個國家保持相當于3-4個月的進口總額,或相當于GDP20%的外匯儲備較為適宜。(2)保證外債還款的外匯需求,一國的外匯儲備應至少滿足到期的短期外債需求。(3)滿足短期資本流動帶來的外匯需求。(4)保證貨幣政策(包括匯率、利率等)相對穩定,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和發展。根據上述四條原則判斷,我國如此規模的外匯儲備已經遠超過了適度或最佳規模。以2004年我國外匯儲備情況為例:2004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實際余額(6099億美元)能滿足13個月的進口需求,占我國當年GDP的比例高達38%,是短期外債的5.85倍,均遠大于上述經驗值。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其機會成本和儲備風險也相應增大。
2.我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單一,面臨極大的匯率風險。
在我國的外匯儲備中幣種結構單一,以美元居多,這種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幣種格局主要受到了國際儲備體系、我國的貿易結構、資本流動等因素的影響。(1)國際儲備體系的影響。目前,國際儲備體系中外匯儲備是最主要的儲備資產,而在外匯儲備的結構中美元在所有的儲備貨幣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一半以上,在近些年來又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從1998年以來一直保持在60%以上。(2)對外貿易結構的影響。貿易結構大體上確定了在對外貿易中所使用的幣種及其比例。我國尚未實行意愿結售匯,國際收支順差是外匯儲備可靠而直接的來源。其中,經常項目的收支狀況對于整個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尤為顯著。我國的貿易支付主要是哪一種或者幾種貨幣也就決定了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在進出口貿易中某種貨幣的供給和需求會發生對沖,這樣,實際對外匯儲備構成產生直接影響的是貿易逆差來源地和貿易順差來源地所使用的貨幣。(3)直接投資的影響。資本與金融帳戶的順差也是我國外匯儲備重要的來源渠道。由于我國對外投資仍然屬于起步階段,目前在金融帳戶中影響較大的依然是外商直接投資。我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已有相當規模,目前,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達5600多億美元。這些投資中有很多是采用投資來源國自身的貨幣,而且將來通過分紅取得投資收益時也要兌換為相應的外幣匯出。因此,直接投資的來源國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也會影響到我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2005年1-11月對華投資前十位國家/地區依次為: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中國臺灣、開曼群島、德國、薩摩亞,前十位國家/地區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84.37%。在這些直接投資的計價貨幣的選擇中美元依然占有一定優勢。
這種以美元為主要貨幣的格局,非常容易受到匯率風險的影響。當美元貶值和美國國內出現通貨膨脹時,我國外匯儲備都會隨之貶值,造成外匯儲備損失。2001年以來,美聯儲數次降息,美元對歐元貶值12%.如按我國外匯儲備60%為美元儲備計算,從2002年11月到2004年8月,我國外匯儲備已形成530億美元的損失。
3.我國外匯儲備還存在投資效率低下的問題。
按照IMF外匯儲備管理指南,外匯儲備達到充足性、流動性和安全性目標之后,應著重考慮收益性。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于外國政府債券、準政府債券、銀行存款等市場規模大、信用級別高的金融資產。據美國財政部統計,我國官方的外匯儲備中大約有2/3是美元資產,其中約有4500億美元美國政府部門發行的各種證券和其他長期金融資產,另外還可能持有500億美元存款和其他短期頭寸。由此可見,我國外匯儲備具有較好的充足性、流動性和安全性。但是,我國外匯儲備的收益性明顯不足。我國外匯儲備由于主要投資于固定收益類金融債券,這些債券只有4%-5%的名義收益率。如果考慮到美國通貨膨脹率和美元貶值,這些債券的實際收益率更低。據測算,扣除通貨膨脹率和對沖成本(央行票據成本)后,實際收益只有0.7%-1.7%,而同期國內資本平均回報率約在10%以上。因此,提高外匯儲備收益已成為當前我國外匯儲備管理的重要任務。
二、我國外匯儲備管理調整的途徑
(一)減少供給,降低外匯儲備增速是當務之急。要從根本上解決外匯儲備增速過快的問題,外匯儲備持續積累,當然要擴大其使用渠道,不過,應當有一個通盤的考慮和總體的安排。需要指出是,擴大外匯需求是一個方面,是解決“流”的問題,而不能解決“源”的問題,減少供給才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只有標本兼治、源流相濟,才會有一個好的結果。為做到減少供給,我國應完善涉外經濟政策,促進協調和均衡發展,抑制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勢頭。在我國與東南亞地區外匯儲備增長的諸多因素中,經濟增長帶動、居民儲蓄偏好、內需相對不足等因素政府短期內難以有效調控。但如果手段得當,積累外匯儲備的政策傾向、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可以得到有效調控。就我國而言,可供選擇的政策手段包括:至少暫時不再將外匯儲備增長作為相關部門的一項政績;擴大對資源性、污染性商品出口征收出口稅,提高出口稅率;積極增加進口,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能源、關鍵技術和重大設備的進口采取鼓勵政策;積極利用WTO規則,進一步合理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對外資實行國民待遇,加快統一內外資企業稅收政策等。總之,解決外匯儲備持續積累及其造成的內外經濟失衡問題,需要從供給和需求、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實體經濟和貨幣經濟、可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外部真實匯率和內部真實匯率等方面入手,全面調整經貿政策。(二)合理選擇外匯儲備投資方向,提高外匯儲備的利用效率。積極研究和慎重選擇外匯儲備投資方向,確保投資收益。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快速發展需要,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可能的投資方向包括:1.以部分外匯儲備換取海外戰略資源,通過擴大資源進口、增加戰略儲備、“走出去”合作開發等形式,換取石油、天然氣、木材等戰略資源。2.動用部分外匯儲備建立國際原材料價格穩定基金,用于對沖世界原材料價格波動。主要用于投資于一些基礎性、資源性的國際資產,對國際上主要原材料如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生產商進行參股或控股,以獲得穩定和持續的原材料進口渠道。3.將部分外匯儲備投資于有潛力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金融企業。目前,我國動用了60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注資,支持這些機構進行股份制改造。可以參照這一模式,擴大對其他金融機構、重要領域的大型國有企業注資,鞏固國家在這些重要領域的控制地位,并獲得相應回報。4.將部分外匯儲備用于改善國民福利,如用于支持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扶困救貧、修路建橋等,或用于社會突發事件,例如自然災害和瘟疫等的應急處理,使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國家儲備外匯帶來的好處。5.將部分外匯儲備用于增加官方發展援助,增強我國國際影響,促進共同發展。
(三)參照國際先進經驗,積極組建國家對外投資機構,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效率。在挪威,外匯由挪威央行建的基金投資機構——挪威銀行投資管理公司來進行投資。它的投資特點是組合式的,也就是說,資產分配極其分散,除了債券外,在全球的42個不同國家的金融市場進行的投資,涉及股票、債券、房地產等。這樣可以把風險降低,達到保值的效果,平均收益率為9%左右。在新加坡,政府專門成立了投資公司進行長期的固定收益性投資,主要投資方向是購買歐美國家的國債。
今后中國的外匯儲備管理,應該效法其他國家的經驗,也就是不同職責由不同部門分別管理。目前在經濟較發達的國家,都出現了由財政部、央行或專門的機構互相協作,共同構成國家外匯儲備管理體系。如新加坡、韓國等。在中國,外匯儲備管理也有望形成外匯管理局、匯金公司和國家投資公司“三足鼎立”局面。外匯局主要負責維護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而外匯儲備投資部分將交由國家投資公司和匯金公司負責。國家投資公司將負責海外直接投資,其投資對象將主要是:固定收益類、房地產以及海外上市公司股權等權益類投資產品;旨在解決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性問題,為繼續增長的外匯儲備打基礎。匯金公司的主要職能是對本國戰略性產業進行控股管理,行使大股東的權力。未來,匯金公司的定位為管理部分外匯儲備,專責海內外金融、實體企業兩大領域的戰略投資。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家投資公司的建立,對中國將十分有利。如果國家投資公司發行人民幣債券,將為中國提供新的調控工具。這是因為,從央行角度看,國家投資公司的人民幣債券和央行現在發行的央行票據一樣,可以起到回收基礎貨幣的作用,這無疑可以在不增加央行資金壓力的前提下回收目前過剩的流動性。同時,國家投資公司在財務上與央行是分離的。從央行手中購買外匯后,央行的外匯儲備會相應縮減,而這些外匯資金將以資本流出的方式,抵消中國的“雙順差”,這將減弱人民幣的升值預期。相應地,中國的流動性也會減小。
(四)加強幣種結構管理,降低匯率風險。由于美元實行的是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美元幣值因為其國內存在巨大的“雙赤字”等不穩定因素近一段時期以來表現疲軟,這無疑增大了我國外匯儲備的匯率風險。外匯儲備資產屬于風險資產,針對各種儲備資產的不同收益情況和風險程度,進行多樣化的組合搭配,得到一個風險程度低、收益率高的投資組合對我國外匯儲備的管理是很必要的。自2003年起,我國政府就開始了外匯儲備政策的調整與創新。從外匯儲備穩定的儲備政策,向穩健與充分利用并重的儲備政策調整。有關專家結合我國貿易結構、外債結構、儲備貨幣的風險收益和我國的匯率制度得出如下外匯儲備的幣種組合:美元(58%~63%)、日元(13%~18%)、歐元(13%~18%)、英鎊等其他貨幣(5%~10%)。
參考文獻:
[1]朱淑珍.中國外匯儲備的投資組合風險與收益分析[J].上海金融,2002,(2).
[2]王珍.中國外匯儲備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3]喬桂明.國際金融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4]者貴昌.中國國際儲備的分析與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5,(5).
- 上一篇:我國地方政府治理結構改革論文
- 下一篇:文明道德先進事跡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