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市場的微觀結構論文

時間:2022-09-13 05:28:00

導語:中國外匯市場的微觀結構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外匯市場的微觀結構論文

一、外匯市場的微觀結構理論

宏觀匯率決定理論模型假設交易者是同質的,信息對匯率的作用是相同。但是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理論認為這種假設同現實是不符的,他們認為交易者是異質的,匯率基本面的信息是分散的,市場必須花費一定的時間來吸收這些分散信息。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理論最初關注的主要變量是交易者的異質性、私人信息和交易制度,隨著各種微觀結構理論模型的涌現,該理論的主要變量變化為指令流,即帶符號的交易量(Kyle,1985)??蛻糍I進為正的指令流,客戶賣出為負的指令流。作為信息的加總器,指令流最基本的作用是信息的中介,它成為連接宏觀基本面信息和匯率的橋梁,也是連接微觀交易主體和匯率的樞紐。

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的方法證明:做市商間指令流能夠解釋現匯匯率報價的60%左右(Evans&lyons,2002),其實證結果遠遠好于宏觀匯率決定理論模型,而且微觀結構方法能夠對國際金融學中匯率決定的三大謎團做出解釋(Evans&lyons,2004)。外匯市場分散的信息通過客戶指令流傳遞給做市商,再通過做市商之間的交易加總這些信息,影響到現匯匯率??蛻糁噶盍魇强蛻敉顿Y組合調整的結果(Evans&lyons,2002),如果客戶對外國基本面的預期好于做市商,客戶就會增加外幣的持有,帶來正向的外幣客戶指令流,反之亦然(Evans&lyons,2007)。做市商是風險的規避者,他通過在外匯市場頻繁交易出清頭寸,從而帶來外匯市場巨大的交易量(lyons,1997)。宏觀基本面信息既可以直接傳遞影響到匯率,也可以通過指令流的渠道傳遞影響到匯率,因而投資組合調整模型認為,利率差和做市商間指令流的變化是現匯匯率變化的主要決定因素(Evans&lyons,2002)??蛻糁噶盍饕彩乾F匯匯率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因為決定客戶指令流變化的信息結構和決定現匯匯率變化的信息結構是相同(Evans&lyons,2006)。

二、國際外匯市場和中國外匯市場的交易規模

按照國際清算銀行的分類,外匯市場按照交易工具可以分為傳統的外匯市場和外匯衍生品市場。前者包括現匯交易、遠期交易和外匯掉期交易(foreignexchangeswaps)。后者包括貨幣互換(currencyswaps)交易、外匯期權交易以及其他涉及外匯的衍生品交易。

1.傳統外匯市場

從表1可以看出,傳統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在逐年大幅攀升,在12年時間中日均交易量翻了將近3倍。僅以2007年為例,傳統外匯市場日均交易規模達到3.2萬億美元,2004年為1.95萬億美元,增長率為71%。2007年,現匯日均交易規模為1.005萬億美元,遠期的日均交易規模為0.362萬億美元,外匯掉期日均為1.714萬億美元。增長率最大的是外匯掉期交易,2007年比2004年增長了近95%。

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1995~2007年中,處于前五位的交易幣種始終是美元、歐元(或者德國馬克)、日元、英鎊和瑞士法郎,占比高于160%;而且貨幣對主要是美元和以上幾種貨幣的貨幣對,占比高于55%。僅以2007年為例,在傳統的外匯市場中主要的交易貨幣包括美元(86.3%)、歐元(37%)、日元(16.5%)、英鎊(15%)、瑞士法郎(6.8%)、澳元(6.7%)、加元(4.2%)、瑞典克朗(2.8%)、港元(2.8%)、挪威克朗(2.2%)。在交易的貨幣對中,美元貨幣對占比86%,歐元貨幣對占比僅為10%,其他貨幣對占比僅為4%。美元貨幣對主要包括美元/歐元(27%)、美元/日元(13%)、美元/英鎊(12%);歐元對主要包括歐元/日元(2%)、歐元/英鎊(2%)、歐元/瑞郎(2%)。

2.外匯衍生品市場

OTC外匯衍生品市場的日均交易規模為0.29萬億美元,2004年為0.14萬億美元,增長率為110%。2007年,貨幣互換交易日均規模為0.08萬億美元,外匯期權為0.212萬億美元,其中增長率最大的是貨幣互換,2007年比2004年增長了近300%。

在外匯衍生品市場,主要的貨幣對為美元貨幣對和歐元貨幣對。2007年,美元貨幣對的日均交易規模為0.233萬億美元,較2004年增長110%,其中貨幣互換0.076萬億美元,外匯期權0.158萬億美元;歐元貨幣對的交易規模為0.041萬億美元,較2004年增長95%。

3.中國外匯市場的交易規模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統計,2007年,中國內地的日均交易量占國際外匯市場的比重,在傳統外匯市場上為0.2%,在衍生品市場的占比為0;香港特別行政區占比分別為4.4%,0.9%;臺灣的占比分別為0.4%,0.1%。在所有的交易貨幣中,中國人民幣占比僅為0.5%,港元占比2.8%,臺幣占比為0.4%。

如表3所示,在銀行間外匯市場中,2007年總的交易額超過了2萬億美元,同比提高了近90%;外幣掉期,2007年交易總量達到0.3萬億美元;遠期交易量,2007年交易總量僅為0.02萬億美元。相對于國際外匯市場日均3.2萬億美元的交易量來講,中國外匯市場的交易規模極為有限。

在銀行間市場總交易量中,做市商的交易量占比極高,2006年做市商間交易占比達到了93%,2007年為90%。

三、2005年7月以來,中國外匯市場的發展總結

2005年7月21日,中國的匯率制度改革,同時加強了中國外匯市場的發展。2005年8月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了《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快發展外匯市場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中提到了加強中國外匯市場發展的四個方面的措施:擴大交易主體(符合條件的非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成為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會員);增加詢價交易方式(在銀行間市場引入了詢價交易系統,詢價交易是一種實行雙邊授信,雙邊清算和風險自擔的交易方式);豐富市場的交易品種(在銀行間市場開辦遠期外匯交易,銀行間市場的會員都可以參與遠期交易,而且遠期交易都是詢價交易,可以實行本金全額交割或者是軋差交割);加強外匯市場監管(外管局管理即期和遠期外匯市場)。

在外幣兌外幣和人民幣兌外幣兩個市場都引入了做市商制度。2005年5月18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外幣交易系統上線后,銀行間外幣對外幣的做市商市場逐步形成。2005年末,會員銀行30家,10家做市商(中資行3家,外資行7家)。2006年年初開始在人民幣外幣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提供雙邊的買賣報價,增加市場的流動性。當時,共有13家做市商,中資銀行8家,外資銀行5家。

交易方式方面的發展:引入詢價交易,延長交易時間。2006年初,即期外匯市場推出了詢價交易,詢價交易的結束時間為下午17∶30,交易成本僅為競價交易的1/30,而且人民幣遠期市場也僅實行詢價交易方式。詢價交易推出之后,詢價交易的規模遠遠超過了競價的交易規模。2006年年末,銀行間外匯市場即期詢價交易量與競價交易量之比為18.3∶1。2007年上半年,該比值變為170∶1。2007年全年,該比值為130∶1。2006年10月9日,統一了詢價交易和競價交易的結束時間,閉市時間統一調整為17∶30。

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確定方式的變化:從前一交易日的收盤價作為中間價變化為通過詢價和加權平均的方式確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中間價。2005年6月末,以前一交易日即期交易的加權平均匯率,作為下一工作日人民幣對外幣交易中間價;2005年7月21日以后,以前一交易日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2006年1月3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在每個交易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并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后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其他幣種中間價確定方式:通過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和國際外匯市場各幣種當時的匯率套算得到。

擴大了交易主體: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公司可以申請成為銀行間市場的會員。2005年8月以來,增加了2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和1家非金融公司。1家信托投資公司在2005年下半年成為會員,中化財務在2007年4月成為會員,中化集團在2005年10月成為會員。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變動區間擴大:從0.3%變化為0.5%。2005年7月20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為0.3%,2007年5月21日,浮動幅度由0.3%變為0.5%。

增加外匯市場的交易產品:增加遠期交易、外幣掉期和貨幣掉期交易。2005年8月15日,銀行間市場正式推出遠期人民幣外匯交易業務。2006年4月24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2007年8月,人民銀行推出了貨幣掉期交易。2007年12月10日,人民幣外匯貨幣掉期交易正式在銀行間市場上線。

交易系統方面的發展:從多系統發展到統一的集合系統。2005年5月18日,銀行間外幣對外幣的買賣系統上線,2005年8月15,銀行間人民幣外匯遠期交易正式上線,遠期交易實行雙邊授信、雙邊清算的詢價交易方式。2007年4月9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新一代外匯交易系統上線,該系統集合以前的各種交易系統,各種外幣交易在這一個系統上都能夠完成。新系統支持了人民幣外匯即期、遠期和掉期交易,同時支持人民幣對外幣和外幣對外幣兩個市場,以及競價和詢價兩種交易模式。

豐富了即期外匯市場交易的貨幣對:2006年8月1日,即期外匯市場增加了人民幣兌英鎊,至此即期外匯市場共有5個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兌美元、港幣、日元、歐元和英鎊。

隨著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快速發展,參與主體不斷擴大,產品序列繼續豐富,市場基礎設施日趨健全,成交量大幅增長,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隨著外匯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品種不斷豐富。外匯市場在價格發現、資源配置和風險防范中的作用日益增強。

四、中國外匯市場微觀結構分析

1994年,中國開始發展真正意義上的外匯市場,尤其是銀行間外匯市場得到充分的發展。2005年7月之前,中國外匯交易系統共有366個會員,主要成員是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2005年7月以后,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非金融公司基于本身的外匯實際需求在滿足中國人民銀行要求的前提下,都可以作為銀行間市場的會員參與市場交易。2007年7月末,銀行間外匯市場共有263家會員(經過重新登記以后的數量),其中做市商22家,非做市商的銀行會員238家,其他金融機構只有2家(1家信托投資公司,1家財務公司),企業會員只有一家。2007年年末,會員數增加到268家。

2006年1月4日,中國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全面正式引入人民幣對外幣的做市商制度。2005年年末,共有13家做市商(中資銀行8家,外資銀行5家)。2006年年末,增加到21家(中資銀行13家,外資銀行8家)。2007年年末,達到22家(中銀資行13家,外銀資行9家)。

1.1994~2005年12月,中國外匯市場微觀結構分析

在一般情況下,外匯市場微觀結構是指包括做市商的交易結構,客戶同做市商交易,做市商再同其他做市商交易。在2005年7月以前,在中國的銀行間外匯市場沒有實行做市商制度。1994年到2005年年末,在中國的外匯市場中不存在外匯市場的這種包括一個定價中心的市場微觀結構。

在此期間,中國實行的匯率制度類似于固定匯率制度。1994年我國確定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是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中國政府加強了外匯市場的管制,維持人民幣匯率保持在1美元兌8.2765人民幣的水平。1999年,IMF重新核定中國的匯率制度,認為中國的匯率制度已經從1987年核定的浮動匯率制度轉變為目前的傳統釘住匯率制度(GuijunLin,ect,2003)。同時,中國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中國人民幣銀行在外匯市場中投放本幣,買進外幣或者是賣出外幣,回籠人民幣,保持匯率的穩定。由于中國的貿易收支順差持續多年,國家累積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在這種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匯率水平基本上不能反映基本面的變化,自然同市場微觀結構也沒有任何關系。

GuijunLin,etc(2003)提出在1994~2003年,中國的銀行間外匯市場是中國銀行——中央銀行的雙寡頭的壟斷市場結構。中國銀行作為客戶的經紀人,買進客戶的外匯,中央銀行買進中國銀行賣出的全部外匯。在這種市場結構下,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可以基本保持不變。在這段時期,中國人民銀行就相當于外匯市場的做市商,而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成員都是客戶。在這種類似的外匯市場微觀結構中,中央銀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干預活動帶來的指令流平滑了外匯市場其他交易主體帶來的人民幣匯率的上漲壓力。Salih.N,etc(2006)認為,國際外匯市場主要以場外市場為主,是無形的市場,但是中國外匯市場是一個有形和無形并存的市場,主要以銀行間外匯市場為主,仍然保留著集成交易的形式,外匯市場的這種特點保證政府能夠對外匯市場實行有效控制。

2.2006年以后的中國外匯市場微觀結構分析

2005年7月21日,中國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之后,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改變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確定方式,引入了詢價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增加了外幣遠期、外幣掉期和貨幣掉期交易。外匯市場的交易規模大幅提高,人民幣匯率兌美元匯率出現了雙向的波動,人民幣匯率彈性擴大。在2007年上半年的117個交易日內,人民幣匯率升值日期為74天,貶值日期為43天。

(1)人民幣外幣市場的做市商定價中心的作用日趨強化

在匯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中國加快發展做市商市場。因為做市商集中了市場上供求信息,是主要的定價中心。2006年1月4日,銀行間人民幣外幣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由于人民幣匯率的波幅在擴大,交易量快速提高,做市商利潤空間增大,主要的國際銀行踴躍地爭取成為做市商,做市商的數量不斷增加。2007年年底,人民幣外幣市場共有22家做市商。盡管人民幣外幣做市商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是中國已經具備了一般意義上的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的制度基礎。

做市商市場作為定價中心的作用在日趨強化。人民幣短期匯率的變動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中間價和波動區間,而做市商在這兩個部分中都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民幣外幣市場做市商在匯率決定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確定方式的變化強化了做市商在中間價確定中的作用。2006年1月3日以后,中間價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向所有的做市商詢價后,去掉最高和最低價再加權平均得到。做市商的報價決定了人民幣外幣的中間價。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進一步完善反映了市場在決定人民幣匯率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提高(SAFE,2006)。其二,做市商間的交易指令流決定了日內匯率在既定區間內變化??蛻糁噶盍鱾鬟f和集合了市場供求的基本信息,做市商再從客戶指令流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決定做市商間的交易報價。2007年全年,做市商間交易量占比達到90%,這表明,由于做市商市場中利潤豐厚,做市商間交易頻繁。做市商在尋找人民幣匯率的限定性均衡報價中引導人民幣匯率在既定區間內變化?;谝陨系姆治龅贸鼋Y論:人民幣短期匯率市場化程度相當高,做事商定價功能日趨強化,匯率變動主要由做市商來決定。

(2)銀行間外匯市場客戶結構單一

Lyon(2001)提出,在外匯市場中,交易分為交易商間直接交易、交易商間的間接交易以及交易商和客戶的交易,其中各自占比為1/3。交易商和客戶間的交易又包括交易商和其他金融機構間的交易(其他金融機構是指:除了做市商以外的金融機構)以及交易商和非金融機構間的交易。由于金融機構的杠桿比率不同,其他金融機構又區別為杠桿金融機構(例如:規避基金)和非杠桿金融機構(例如: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按照BIS的分類(見表4),交易被分為交易商間的交易、交易商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交易、交易商和非金融機構的交易。

據BIS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傳統外匯市場的全部日均交易量中,交易商之間的交易占比40%~60%,但是在逐年下降;而交易商和客戶間的交易規模占比明顯在逐年提高,尤其是交易商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交易規模占比大幅增加。以2007年為例,交易商之間的交易占比下降為43%,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交易占比提高到40%,同非金融機構的交易占比提高到17%。

我國外匯經紀公司剛剛開始出現,所以做市商間的交易都為直接交易。從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客戶結構來看,做市商的客戶幾乎都是非做市商會員銀行。例如,2007年上半年,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會員共有263家,其中做市商22家,非做市商的銀行會員238家,其他金融機構只有2家(1家信托投資公司,1家財務公司),企業會員只有1家。99%的客戶都是銀行金融機構,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的數量過少,杠桿類和非桿杠類金融機構為零。這種同質的客戶結構在兩年內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所以按照Lyons(2001)的分類,中國外匯市場做市商的客戶完全同質,結構單一。按照BIS的分類,中國外匯市場的交易幾乎都是交易商之間的交易,即做市商銀行和非做市商會員銀行間的交易。

客戶結構方面的差別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國的金融體系是市場主導性的,外匯市場以場外市場為主,90%的交易商是做市商,做市商同外匯最終使用者的距離很近;但是中國的金融體系是銀行主導型的,外匯市場以銀行間外匯市場為主,不到10%的交易商(即會員銀行)是做市商,做市商僅同部分的外匯最終使用者有直接的聯系。

同質的客戶結構確保了市場穩定,但是卻不能及時而充分地傳遞關于經濟基本面的信息和市場各種需求變化信息,不利于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

綜上所述,在2006年以前,中國的銀行間外匯市場是雙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在這種市場結構中,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但是2006年以后,中國的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但是做市商的客戶結構完全同質,在這種外匯市場的微觀結構中,人民幣短期匯率主要由做市商來決定。

五、中國外匯市場微觀結構同發達國家的差別

中國作為一個主要的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市場的發展同主要的發達國家自然存在差別。中國外匯市場具有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市場的一般性特點,同時也具備其特殊性。

1.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的特殊性

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市場微觀結構同發達國家不同,這些差別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其一,新興市場國家外匯市場中做市商制度引入較晚,匯率形成機制亟待完善。例如,中國在2006年年初才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其二,中央銀行干預更加頻繁,央行干預指令流對匯率有決定性作用(例如:印度、中國、克羅地亞等)。中央銀行也可以通過設定貨幣匯率波動率區間的方式來間接地管理外匯市場。例如,克羅地亞庫納/美元波幅為+(-)15%(Galacetc,2006),中國人民幣/美元波幅為0.5%(中國人民銀行,2007)。其三,外匯市場的交易成本較大,交易量較小。其四,宏觀變量(利率差)可以解釋匯率變動的78%(例如印度)(Bhanumurthy,2000);其五,客戶指令流異質性的含義不同。在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客戶指令流對匯率的影響比非金融機構的影響更大、更加顯著(Lyons,2001),杠桿金融機構的指令流和非杠桿金融機構的指令流對匯率的作用力不同(Evans&Lyons,2006)。但是在新興市場國家主要的差別是外國客戶的指令流和本國客戶的指令流包括的信息量不同。外國客戶指令流包括更多的信息,而本國客戶只是流動性的提供者,指令流不包含信息(例如匈牙利)。其六,本外幣資產不是完全的替代品。發達國家本外幣資產是完全的替代品,只是收益率上有差別;但是新興市場國家,本外幣資產不是完全的替代品。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賬戶沒有完全開放,外匯市場是不完全的市場,匯率是在不完全市場中決定的。但是發達國家外匯市場是完全的市場,貨幣匯率是在完全市場中決定的。

2.中國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的特殊性

(1)信息傳遞的過程不同

發達國家(主要指美國和英國)的金融體系是市場主導型的,從而外匯市場以場外市場為主。信息傳遞和處理的過程如圖1所示。其中指令流只包括客戶指令流和交易商間指令流。

中國的金融體系是銀行主導型的金融體系,外匯市場是有形和無形并存的市場,而且主要以銀行間外匯市場為主。部分希望成為銀行間會員的機構,考慮到成為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會員資格的高成本,或者是考慮到會員身份的高壟斷性,他們會紛紛放棄申請成為銀行間會員,轉而通過各自的賬戶銀行(賬戶銀行一般都是銀行間會員)來完成外匯交易,而賬戶銀行再通過同做市商的交易將這種信息傳達給做市商,最后做市商之間再進行交易,通過做市商間的指令流將場外市場中客戶(客戶市場外匯的最終使用者)投機或者套利的需求體現在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上。公務員之家

由于中國是銀行主導型的金融系統,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外匯市場又以銀行間市場為主,這種制度框架導致場外市場客戶指令流通過會員銀行的指令流來傳達宏觀基本面和市場供求信息。這種交易機制的差別導致了信息傳遞和處理過程如圖2所示。其中指令流包括場外市場客戶指令流、場內會員銀行客戶指令流以及交易商間的指令流。

區別概括為兩點:其一,增加了場內會員銀行客戶指令流;其二,做市商通過場內會員銀行客戶指令流來提取場外市場客戶指令流,獲得基本面的信息。

(2)中央銀行指令流對匯率變化有決定性作用

筆者認為,目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處于政府逐步緩慢退出、市場逐步進入的階段。當中國外匯市場具備了合理的定價能力后,政府退出的速度會加快,市場定價的決定權會提高。如上文所述,在2005年7月以前,中國人民銀行在銀行間外匯市場買進和賣出外匯從而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2005年7月匯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幣/美元匯率在既定的幅度內波動,這說明市場具有了一定的定價權,但是由于波幅較窄,這種權利非常有限。但是在2007年5月21日,人民幣/美元波幅從0.3%提高到0.5%,市場的定價能力逐步放大。波幅限制其實就相當于中央銀行的指令流仍然在人民幣匯率決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來講,人民幣匯率形成處于過渡階段,市場定價的力量在日益提高,政府力量在慢慢的削減。由于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會員結構相對單一,無需對客戶的指令流進行再分解。但是中央銀行同做市商交易形成的指令流包含的信息同一般客戶的指令流包含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對匯率的影響也完全不同,所以如果對做市商的客戶指令流進行分解的話,最好分為中央銀行的客戶指令流和一般的客戶指令流,而且需高度重視中央銀行的客戶指令流信息量。

注釋:

①因為每筆交易包括兩種貨幣,全部份額合計為200%。^NU1DA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