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改革論文:小議寺院物業改革的現狀與策略
時間:2022-02-19 03:50:37
導語:物業改革論文:小議寺院物業改革的現狀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何方耀工作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面對挑戰,應如何應變?佛門大德長老進行了大膽的實踐探索和有益的理論探討。就物業管理而言,各地寺廟先后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而最先進行物業管理改革嘗試的多是都市叢林,最早見諸報道的則是上海玉佛寺的社會化管理嘗試。玉佛寺為最大的都市寺院之一,地處中國最大的商業大都會上海,因此,也最先感受到傳統管理模式與現代社會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為了緩解這種矛盾玉佛寺采取了委托物業公司管理寺院物業的辦法。2004年5月22日,上海明華物業公司在系列招標活動中最后勝出,成為第一家管理寺廟的公司,玉佛寺也成為第一座引進物業公司的佛寺。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改革措施,玉佛寺方丈覺醒法師認為,“玉佛寺的整體管理精力不應該更多的放在瑣碎的物業管理工作上,應該揚長避短,把寺院的物業工作交由專業的物業公司進行管理,從而騰出手來集中精力做好弘法利生、文化教育、道風建設、經濟自養、慈善福利工作。在管理上要與時俱進,探索出一條與社會相適應的道路,從而將傳統的寺院管理模式與現代化的管理手段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辈⑶艺J為,將寺院的物業交給物業公司打理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好處:其一,“物業管理社會化,有助于推動寺院的物業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專業化的軌道,從而不斷提高寺院的物業管理水平?!倍拔飿I管理社會化,是佛教融入社會、服務社會的重要手段,有益于加快佛教參與社會事業的步伐?!雹诠们也徽撍略何飿I交給專業公司管理對僧眾的修持有何影響,僅就管理的專業化而言,顯然是符合現代管理發展方向的,物業公司較之寺僧可能更為有效、精細、準確地對各種殿堂寮舍和相關設施進行維護、管理,更為有效、迅速地處理寺院與社會之間的各種矛盾和糾紛。因此,一些有條件的寺院先后加以效仿。此后,揚州大明寺也引進了雙龍物業管理公司,對寺院物業進行管理;③2010年5月,為了迎接廣州亞運會,廣州大佛寺將寺廟物業委托給廣東華僑物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管理。④這些寺院雖然面對的問題各不相同,卻不約而同地引進了物業公司管理寺院物業,同時,也給出了基本相同的理由。玉佛寺是為了讓僧眾“騰出手來集中精力做好弘法利生、文化教育、道風建設、經濟自養、慈善福利工作?!苯庸艽蠓鹚挛飿I的華僑物業公司認為,“為了能夠讓僧人安心修行,不受外界干擾,將原本由寺院僧人承擔的繁瑣工作交給物業公司去做,就是為了給僧人騰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能夠精進,了脫生死?!辈⑶抑赋?,“從長遠來看,物業管理向寺院管理延伸是現代寺院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佛教寺院與時俱進的迫切需求?!雹俸喍灾褪菍嵭泄芾淼膶I化,將寺僧從煩瑣的寺院日常管理、維護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用心辦道。這種邏輯推論在理論上當然是言之成理的,況且,見諸報刊雜志的相關文章大多出自物業管理人士之手,站在純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寺院物業管理從擁有者、管理者、使用者的三位一體,到管理與擁有者、使用者分離,實現管理的專業化和社會化,當然也符合現代管理的發展方向。但正如論者所言,寺院不同于一般的物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一個集集體生活、宗教修持、文化傳承、文物管理、慈善公益、文物保護、旅游開發于一體的特殊場所。加之物業管理進入中國社會也為時不長,因此,“寺院物業管理的社會化沒有先例,無論是對物業公司還是寺院方來說,都面臨著一些全新的問題,需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和總結?!雹谶@種新問題之一,就是在相關法規中找不到關于寺院物業管理的內容。我國的物業管理將物業分為四大類:居住物業、商業物業、工業物業和其他物業。按理寺院只能歸入其他物業,但相關法規對“其他物業”界定為;“其他物業,有時也稱為特殊物業。這類物業包括賽馬場、高爾夫球場、汽車加油站、飛機場、車站、碼頭、高速公路、橋梁,隧道等物業?!雹垡虼?,寺院物業的社會化管理雖然已進入了實踐階段,卻處于無法可依的尷尬狀態。因而也就出現了玉佛寺管理者所總結的,難以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如何處理好宗教活動場所物業管理工作的專業性和宗教活動的特殊性的關系;二是如何處理好宗教活動場所物業管理工作的專業性和宗教活動場所內涵的文化性的關系;三是如何處理好宗教活動場所物業管理工作的專業性和宗教活動場所對外服務性的關系?!雹軐τ凇白诮袒顒拥奶厥庑浴?、“宗教活動場所內涵的文化性”和“宗教活動場所對外服務性”,論者并未作具體的解釋,其實,照筆者的理解,說到底是佛教寺院的特殊性,寺院的最主要功能就是解脫開悟的修行道場,寺院是文化休閑場所,是旅游景點,是慈善活動中心,這都反映了它的一個側面,但從根本上說,它是佛門弟子修行的道場。而佛教,特別是禪宗的傳統,參禪打座和叢林管理是宗教修持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所謂“搬柴運水,無非佛事,碾米作飯,正好參學。”⑤因此,打理寺院,維護道場不是外在的任務,而是佛法修持的份內之事,而這正是現在的物業管理改革中所最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
寺院物業管理與佛法修持
寺院物業管理的社會化改革由上海玉佛寺首先試水,揚州大明寺、廣州大佛寺等各地寺廟先后跟進,新事物的問世總會不太完善,利弊兼具,人們對此見仁見智,實屬正常。但在評價寺院物業改革之前,有必要厘清寺院物業管理與佛法修持的相互關系。既然佛法修持是一所寺院最為重要的功能,不理清兩者的關系,泛泛談論物業管理改革的利弊,往往言不及義,難中肯綮。將寺院物業委托給物業公司管理是否就可“給僧人騰出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能夠精進,了脫生死?!睆膶W理和邏輯上,當然能自圓其說,言之成理,但從禪法的修持上講,情況卻并非如此簡單,也正是在這一點上,許多佛門大德持有不同的觀點。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僧人都不用管理寺廟了,那他們做什么?”①按照2007年國務院對《物業管理條例》所作的修改,“物業管理企業”應該改稱為“物業服務企業”,②所以,委托企業管理物業,實際就是向寺院提供物業服務。按照新修改的《物業管理條例》:“物業管理,是指業主通過選聘物業服務企業,由業主和物業服務企業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約定,對房屋及配套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修、養護、管理,維護物業管理區域內的環境衛生和相關秩序的活動?!雹畚飿I管理的對象是物業,服務對象是人,是為寺內僧人提供諸如寺院的維修、養護、秩序維護、清潔衛生等綜合服務。出家僧眾接受了這些服務之后是否真的就可以“安心修行,不受外界干擾”,從而“能夠精進,了脫生死”?禪宗講究在生活中修禪,行住坐臥,皆是道場,搬些運水,無非佛事。因此,歷代大德都認為管理寺院,維護道場本身就是禪修的一部分。對用十方信施來請人代勞,十分審慎。《高旻規約》嚴禁聘用“小價(臨工)”,要求寺院大小事務,常住僧眾必須親力親為:檀信脂膏,行人血汗,施來供養修行,幸我高旻內外,悉屬僧人。任是打茶打水,掇飯掇菜,宜自動手,不假別人。末世之人,最薄者是福,若有福不稱末世。增福之道,貴在力行,乃自身勤苦耐勞出力也。當知拈一草之功,尚報法身之福,穿一線之德,竟搶他人之先。如庫頭照客,只做常住公事,若客堂庫房換下衣服,皆自洗浣,寮房自掃,溺壺自倒。若籍勢妄勞他人,自己不顧舍福,常住知之,難于重視,其人格當知,彼此皆是佛子,所做皆是佛事,應當互相培福,不得忘形,不修德行。一則犯常住共住規約,一則特來常住,背一身重已輕人,昧因昧果之大債,是真可憐也。小價是亂叢林、壞道德,告諸天下后世,各寮不得用小價,其庶乎幸焉。④按常理,若聘用“小價”,則可讓僧眾有更多時間修持佛法。但高旻寺卻認為“小價是亂叢林、壞道德”之舉,故“告諸天下后世”,嚴禁聘用小價。不僅因為寺院錢財乃“檀信脂膏,行人血汗”,更是因為對修行者而言“增福之道,貴在力行”,所以大小事務,“宜自動手,不假別人”?!叭艏畡萃齽谒恕?,則必背“昧因昧果之大債”。安能勇猛精進,了生脫死。所以出家僧眾,可以接受供養,但不可接受代管叢林事務之服務。因為“檀施粒米,供養道人,道人之苦行超絕,聲動檀越,故感供而施之,衣食諸端,出自行人血汗、檀信捐資,其執事者用小價做事,既無暫時之苦況,而又享受招致之適從,不但與道大違,直若呼來吼去,稍有慚愧者,力當自動戒之除之?!雹菪扌兄耍T事由人代勞,“既無暫時之苦況”,“又享受招致之適從”,那就“與道大違”,需當“戒之除之”。歷代祖師大德,不是在悠閑自在中,而是艱苦磨礪中,在三都五主十八頭的位置上,在搬些運水、掃地栽花的勞役中,桶箍脫落,徹見本性的。對此,《金山規約》總結道:固知家風不墜,必須步武前人。所以曹溪負舂黃梅,單紹祖位;溈山執典百丈,丕振宗風;指山蔭涼大樹、睦州垂聲于首座,當下桶箍脫落;云峰增色于堂司;演祖之磨頭,叢林取則;楊歧之監寺、奕葉傳燈。擴求法之誠,盡職事之責,自他俱利,名實相符者也。凡充職事,無論崇卑,咸宜竭盡心力,輔翊常住,蓋職事乃代眾之勞,出言吐語,無非助道之因緣,舉足動步,皆為眾人模范。①六祖慧能,曾在五祖弘忍座下槽廠舂米,溈山靈祐曾在百丈懷海門下為典座,睦州道明曾充首座,四川云峰體宗寧禪師曾任堂司,蘄州五祖法演禪師曾當磨頭,楊歧方會禪師曾任監寺,這些名垂青史的祖師大德,都是在職事的位置上,在看似煩瑣繁雜的勞役之中,頓見本性的。叢林中的大小事務并非障道之樊籬,相反,它是助道之因緣。所以,對每一位出家僧眾來講,“凡充職事,無論崇卑,咸宜竭盡心力”,只有在“竭盡心力”于叢林事務中,才能除煩惱,見本性。只有認識了這一點,才能深刻理解清規之中之所以禮聘兩序,分堂設“主”,分職設“頭”,除了管理寺院之外,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職事之事務是助道之因緣,見性之津筏。在傳統的佛教修持中,寺院的物業管理不僅不是修道之負擔,相反,是修道進德之增上緣。也許,有人會說,這都是古代的事了,現在社會環境變化了,人們的需求也變了,出家僧眾,應該從這些煩瑣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弘法利生,回報社會,做好慈善和文化公益事業。的確,弘法傳道應該契理契機,適應時代的變化?,F在文化教育、慈善公益事業既是弘法布道之所需,也是受十方供養的僧眾回報社會,利樂有情的社會責任。從教內外先賢大德的經驗來看,寺院的物業管理活動在宗教修持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管理寺院、維護道場,不僅僅是外在的任務和負擔,而且是進道之階,修行之途,不能以普通的物業管理來進行價值評判,不能僅僅以現代企業投入產出之間的比率作為衡量是非得失的標準。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對寺院物業管理改革的利弊作進一步的分析。
當前寺院物業管理改革的利弊分析
以上的論述決非想否定寺院物業管理的改革舉措,事實上,作者完全贊同寺院管理的改革,再完備翔實的法規都會因時代的變化而問題叢生,所謂法久弊生,佛門清規也是如此,面對社會的變化,“不能不變通以適宜”,②變則通,固則滯。只有變通、改革才有出路。寺院引進物業公司進行專業化管理,作為一種新的嘗試,有發凡起例之功,當然就有不盡圓滿之弊。決不能因為其不盡人意之處就橫加指責,一概否決,而是要鼓勵探索,總結經驗,使之不斷完善。從社會功效和佛法修持兩個角度對其中的利弊進行分析衡量,如果發現這種改革創新與傳統繼承之間存在著兩難選擇,那就要確定一個適當的度和調控原則,以使改革探索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就成績或優點而言,首先,社會化的管理引入專業公司打理寺廟物業,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現代管理學發展的趨勢。現代社會是一個分工細密的社會,管理活動也不例外,物業管理作為管理學科的一個分支,已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的領域和產業,各種物業管理已先后走上了專業化的管理軌道,這已成為一種大趨勢,佛教寺院雖然有自己的特殊性,當然也不能永遠止步于這種趨勢之外,也應該接受至少借鑒這種科學的管理方式。其次,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專業公司有專門的管理人才和先進的專業設備,較之屬“業余”水平的僧眾而言,其管理水平和效率當然要高出一籌。從玉佛寺、大明寺和大佛寺的情況來看,引入物業公司之后,的確提高了效率和質量。以廣州大佛寺為例,原來的治安維護一直是一個頭痛的問題,大佛寺地處廣州北京路步行街商業中心,流動人口極為密集,加之大佛寺又是免門票的寺院,各種人員可自由出入,游客或香客被盜之事頻繁發生,令寺內僧人防不勝防,有時甚至演變成流血沖突,成為一大痼疾。華僑物業公司進入之后,“仔細勘察了大佛寺的環境,重新設計了監控攝像頭的布點,并且提高了監控的密度。人員方面,安排秩序維護人員日夜巡查,加大了對大佛寺文物的保護力度”。①使大佛寺的治安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即使在廣州亞運期也沒有出現大的問題。另外,在供品的及時回收,寺院的清潔衛生、專業設備的維護、防火、防白蟻、大型活動的秩序維持等方面都進了明顯的進步。第三、隨著管理效率的提高,當然也就節省了一些相關的資源。在引進物業公司之前,一些專門設備的維修,如房屋、空調、電纜電線的維修,防蟻、防鼠、防疫、安全保衛等工作,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物業公司進駐之后,以專業的服務使成本大大減少。第四、使寺院的管理手段、方式與現代社會進一步接軌,便于寺院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同時也便于與其他的單位和部門進行物業管理方面的經驗交流。最后,將寺院納入物業公司的管理體系之后,“在提高自身物業管理水平的同時,也向社會物業管理企業開放了獨特而全新的服務市場?!雹跒樯鐣峁┝司蜆I機會,成為佛教融入社會的一個新的路徑和手段。事物之性,有其利必有其弊。就其當前顯現的弊端而言,有如下數端。首先,物業公司進駐寺院之后,大包大攬,原來由僧人承擔的事務大為減少,僧人參與寺院管理的深度與廣度也大為減少,因此,其相應的責任感也逐漸減少。原本由僧人承擔的防火、防盜、寺院衛生、香火照看,供品回收,治安維護完全交由物業公司照管,這些堂口的負責人肩上的責任一下子輕松下來,原來對寺院的深深牽掛、對各種問題的關心也漸漸淡薄。許多寺院,特別是都市中的寺院,原來的出坡,基本是打掃清潔衛生,現在連打掃衛生都有人代勞。原來每位常住都擔負著一定的事務和責任,寺院各處的情況大家都時時掛在心上,現在,一切有物業公司頂著,一切問題都由物業公司負責,狂風大雨之夜不必起床巡視,自可安然入睡;風高物燥之時,不用小心謹慎防范火燭,自可怡然自得。勢必導致寺院常住對寺院事務關心度的減少,責任心的減弱。第二,寺院兩序之設,一般都是按寮舍、堂口之功能而設,各個堂口寮舍都配有專人管理,專人負責。現代寺院未必設有108職、81職、48職,但一般仍是以此為基礎進行具體的增減或調整。寺院物業由專業公司管理之后,許多堂口寮舍完全不用專人管理了,必然導致許多職事成為有名無實,有職無事之局面。第三,物業公司接管了寺院的物業之后,寺內常住的事務和責任大大減少,沒有具體的事務約束之后,面對舒適的環境,極容易滋生惰性。必須有具體的制度設置或及時可行的弘法或修持計劃加以充實,方能做到玉佛寺所希望的那樣“騰出手來集中精力做好弘法利生、文化教育、道風建設、經濟自養、慈善福利工作”。所以,在沒有做好相關堂口職事的職能調整之前,貿然引進物業公司,對那些道心還不太堅固的僧眾來說,放逸是必須謹慎對待的隱患。第四,從投入產出的比率來看,物業公司的管理的確提高了效率,符合現代經濟學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但正如上面所論,管理寺院不僅是外在任務,還是佛子參修之重要途徑。許多祖師大德就在搬柴運水的過程中頓悟本心。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③并非真有斷炊之虞,而是要確立禪農并作、農禪一體的理念。寺院物業交由專業公司打理之后,管理道場與參禪悟道合為一體的參修方式不復存在或殘缺不全了,那還算是道場嗎?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這也才是許多佛門大德之所以提出“僧人都不用管理寺廟了,那他們做什么?”這一問題的深層原因之所在。
寺廟物業管理改革之原則與對策
佛教寺院管理必須借鑒現代管理學的成果,進行體制改革,但佛教自己的優秀傳統不僅不能丟棄,而且還要發揚光大。這幾乎是大多數大德長老的共識。但哪些是需要借鑒或改革的,哪些是要繼承發揚的,這方面卻是言人人殊?,F在,物業管理成了整個佛教寺院管理改革的第一塊試驗田,既為改革帶來了一線希望,也提出了必須面對的問題。在傳統的佛教修持中,管理寺院,維護道場是僧眾佛法修持的有機組成部分,引進物業公司進行專門管理之后,這部分的內容或不復存在,或大為減少,這中間存在的矛盾和張力如何解決?走回頭路,完全拒絕任何改革,或放棄傳統將寺院的所有事務完全交由專業公司大包大攬,肯定都不是上上之選。首先,應該以中道觀念來處理這一兩難選擇,折衷取舍,新舊兼顧,即在物業公司的管理范圍和寺院常住的管理職責之間進行適當的劃分和界定。將那些自己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或物交由物業公司管理,而將那些寺僧能做能管,而又是佛法修持所必須的事或物留給常住自己打理。如房屋維修、電線電纜的維護、電器設備的維護、安全保衛、公共秩序維持、衛生防疫等專業極強的事務交由物業公司管理,而殿堂寮舍的維護、道場的清潔衛生、供品香燭的回收處理、法物法器的維護管理仍由寺內常住管理。對那些新增的部門如圖書館、雜志編輯部、慈善功德會、網絡工作室、歷史文化研究室以及其他的如國學教育、心理咨詢、義工服務等工作和事務也應由寺內常住管理。其次,為了便于這種范圍劃分和職能界定,有必要對寺院進行職能分區。如將寺院劃分為“公眾開放區”和“宗教修持區”,開放區的大部分事務可由專業公司管理,修持區的絕大部分事務則由僧人內部管理。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一些寺院已經有了這樣的思路和實踐。如福建莆田廣化寺住持學成法師就曾計劃:“廣化寺整個寺院的位格盡量按照古叢林的風規來做,各殿堂的分布都是大眾熏修的道場,盡量擺脫商業味,而以法味為導向,不收門票,僧人的生活區、修行處不給游人參觀?!雹僦?009年,有教內大德提出更為詳細的方案:1.將寺院劃分為“開放區”和“修證區”兩個區域,對開放區的范圍要盡量縮小,而修行區的范圍要盡量擴大,開放區可以對公眾開放,修行區則不對公眾開放。2.將周六、周日及菩薩圣誕日規定為公開開放日,只在這些日子里才向全體社會公眾開放。針對公眾的三皈五戒的傳授活動和普及開示,可以安排在這些日子當中。在家信眾,除公眾開放日之外,平時也可以憑皈依證來寺院參學或參加寺院里的法事活動。3.每年的冬季禪七或念佛法會,不對公眾開放,只對信眾開放。②以上這些規劃和設想未必盡善盡美、切實可行,卻提出了一個思路和原則,那就是寺院應該進行功能分區,對不同區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就物業管理而言,物業公司所管理的主要是開放區的部分,“宗教修持區”、“修證區”則盡量由僧人管理。第三,寺院是一個整體,有些部分是難以絕對分成兩部分的,有些事務的屬性也是難以完全分判的,因此,就物業管理而言,在引進專業公司之后,對那些不能強制劃分的部分就要實行共同管理。如大殿,它既是修持活動中心,也是游客必到之處;再如圖書館或藏經閣,①它既是學習佛理之處,也是公共活動區域,這些就需要寺院與物業公司仔細究竟,互相溝通,是后達成共識和協議,進行切實可行的分工合作。最后,在引進物業公司之前,寺院應未雨綢繆,作些必要的準備,其中最重要的事務之一就是對兩序職事之分工進行必要的調整改革,對那些劃歸物業公司管理的堂口寮舍,其原有職事之職能和任務做出相應調整;同時,及時制訂出新的寺院管理計劃和僧眾修持計劃,使原來佛法修持與道場維護相結合傳統模式在精神內核不變的情況下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寺院物業共管之后的形勢,特別要采取措施防止因閑暇增多而產生的放逸之情,由轉軌而出現的空白必須用新的學修計劃加以充實。
正如有的教內大德所指出的那樣,“傳統管理理念當中,以信仰為核心理念,管理者要有高的素質,具備發心、互助、奉獻的精神,以及完善的制度,比如四攝、六度、六和、七滅諍法、羯摩法等一些很好的管理方法,這些都是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的?!雹诘拇_,佛門在管理方面有無盡的寶藏,如何繼承傳統精髓,吸收現代科學,進行管理制度改革,創造既符合佛法精神,又契合現代管理理念的佛教管理體系,這是從太虛大師以來佛門大德所孜孜以求的宏偉目標。經過幾番挫折與曲折,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番事業決非一蹴而就,必須選出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一個適當的時機,先易后難,層層推進。寺院的物業管理或許就是這樣一個改革的切入點,社會轉型可能正是一個適當的機遇,寺院物業管理改革的成功推進很有可能成為整個佛教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增上緣。
- 上一篇:物業風險論文:當前物業模式與風險透析
- 下一篇:高校物業論文:高校物業費核定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