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水利發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8 09:15:00

導語:西部地區水利發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地區水利發展管理論文

新疆地處祖國西北邊陲,位于亞歐大陸腹地,是典型的內陸干旱地區。新疆共有大小河流570多條,湖泊面積5504.5km2,冰川儲量2.58萬億m3。全自治區地表水年徑流量882億m3地下水天然補給量為65億m3。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超過3350萬kW,居全國第四位。新疆水資源特點:一是山區降水較為豐富,是眾多河流的徑流形成區。平原地區和沙漠區降水稀少,蒸發強烈,降水除少量補給地下水外很少或不產生地表徑流,是徑流散失區和無流區。二是河川徑流量年際變化平穩,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春季占年水量的10%~20%,夏季占50%~70%,秋季占10%~20%,冬季占10%以下。三是大部分河流流程短,水量小,年徑流不足1億m3的就有487條,占總徑流量的9%左右。四是在新疆的西北部分地表水資源有737.5億m3,占全疆地表水資源量的93%,而東南部分僅占7%。五是新疆人均占有地表水量為4831m3,是全國人均占有水量的2.4倍,但從單位國土面積產水量來看,僅為5.3萬m3/km2,為全國倒數第三位。

西部大開發,給新疆水利事業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新疆水利必須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用新的治水思路進行水資源的優化配置,解決新疆的水問題。

一、新疆水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0~2000年,新疆累計投入水利建設資金193億元,其中:國家投資119億元,地縣及群眾投資74億元。全區建成大中小型水庫472座,總庫容達到70.2億m3,建成引水渠首420座,總引水能力達到4800m3/s,建成防洪堤防6012km永久性堤防占20%左右,保護耕地131.5萬hm2,保護人口851.2萬人。建成干、支、斗、農四級渠道32.36萬km,其中防滲渠道10.2萬km,各類渠系建筑物44.56萬座。全疆有5個地州30個縣市完成了三級渠道工程化全防滲。建成配套機電井3.74萬眼,形成了年均提水能力約40億m3,純井灌面積達58.91萬hm2,建成節水灌溉工程面積1906.67hm2。

新疆是我國的五大牧區之一,到1998年底,牧區已建成水庫271座,渠道4.09萬km,供水管道2436km,牧區供水基本井4200眼,開辟缺水草場59.73萬hm2,灌溉人工飼草料基地80萬hm2,改良草場104.1萬hm2,定居和半定居牧民13.05萬戶,定居和半定居牧戶占牧民總戶數的83%。

新疆共投入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資金17.59億元,其中國家投入4.88億元,自治區配套6.13億元,群眾自籌6.58億元,共建管網及各類供水工程3515處,建水廠3196座,打機井2912眼,水塔1520座,高位水池590座,蓄水池623座,安裝變頻器137臺,鋪設管道4.98萬km,建成深井手動泵8133臺(眼),解決了854萬人和2567萬頭(只)大牲畜飲水問題。

水電裝機84.18萬kW。年發電量22萬kW·h,擁有輸變電線路12萬km,輸變電容量186.7萬kVA。

水產漁業已利用水面25.7萬hm2,占可利用水面的74.9%,全區水產品產量達5.58萬t,成為西北第一水產大省區。

水利政策法規建設。截止到2000年底,新疆水行政主管部門積極配合自治區人大、自治區人民政府法制部門出臺了一批有關水資源管理、河道管理、水土保持管理、漁業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頒布實施了《關于大力加強水利建設的決定》《自治區實施<水法>辦法》《自治區實施<水土保持法>辦法》《塔里木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自治區河道管理條例》《自治區水文管理暫行辦法》《自治區取水許可制度實施細則》《自治區水利建設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實施暫行辦法》《自治區鑿井管理暫行辦法》《自治區湖泊管理暫行辦法》《自治區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自治區水土保持防治費和水土流失費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規定》等細則辦法,初步形成了水利法規政策體系。

水利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科技人員比重不斷增大,全區15個地、州、市均設有水利電局處,86個縣(市)均設有水電局,全區在主要河流上依法設立20多個流域管理處局,有各級水管機構958個,勘測設計院隊24個,科研院所4個,水文勘測大隊15個,水文站130個,水利水電學校3所,共培訓水利專業技術人才11000余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6000人。全區水利系統共有職工4.2萬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3萬余人,占職工總數的30%以上,高級職稱有1000多人,中級職稱有3000多人,初級職稱有近萬人。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九五”期間,新疆的水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水利基礎設施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從總體上看,洪澇災害、水資源緊缺、水環境惡化三大問題尚未得到完全解決,水利投資、科技和管理等發展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1.洪澇災害仍是心腹之患

水資源“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特點,造成我區洪旱災害交替發生,防洪問題十分突出。570條河流絕大多數缺乏調蓄控制工程。病險水庫有201座,防洪、蓄水能力大為降低。河道防洪工程設施簡陋,臨時性工程多?,F有工程建設標準低,配套不完善,降低了抗御洪澇災害的能力。1996年和1999年兩次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6億元,直接影響新疆經濟建設和發展。

2.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我區干旱缺水問題嚴重。天山北坡經濟帶水資源短缺,全疆每年春季缺水達20億m3,農田受旱面積在80萬hm2左右。烏魯木齊市日缺水在14萬m3以上,哈密、庫爾勒等城市也面臨嚴重的生活用水問題。全區水庫總庫容僅占全區地表總徑流量的8.9%。灌區工程配套不完善,干、支渠道老化失修嚴重,效益衰減,供水能力下降。工農業和生活用水浪費嚴重,農田畝均毛灌溉定額為748m3。

3.水及生態環境惡化日益嚴重

據測算,新疆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03萬km2,占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的28.1%。每年洪水侵蝕沖毀耕地約0.33萬hm2,土地沙化每年350km2左右,近2/3的土地和1200多萬人口遭受荒漠化危害,全疆約有1/3的耕地和1/2的宜農荒地受到鹽堿侵害。同時,局部地區水環境的不斷惡化,給農田灌溉、農村飲水和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后果,也必將加劇我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4.投入不足,發展機制尚不完善

由于歷史上欠賬太多,投資不足的問題仍然很突出。前期經費不足,配套資金不能及時足額到位,造成急需建設項目前期工作滯后,無法立項,在建工程不能按期完工發揮效益。同時,水利發展機制上還面臨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不順,力度不夠;農田水利投入渠道不暢;水利建設科技含量不高等問題,尚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水利發展的要求。

二、“十五”新疆水利發展思路、目標及布局

“十五”期間是新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關鍵時期,新疆水利工作要以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針,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發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以前期規劃為基礎,以重點工程建設為突破口,以節水為主線,以水資源統一管理為保障,科教興水,依法治水,為實現自治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

(一)“十五”期間新疆水利建設的總體發展思路

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并重,防洪抗旱并舉。圍繞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加快以“三河一區”為重點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天山北坡經濟帶的水利建設,加強水環境和水資源的保護,以西部大開發帶動水利的大發展,以水利的大發展促進全區經濟的新跨越,為新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基礎保障。

(二)“十五”水利建設戰略目標

“十五”自治區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將達9%,這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著加快發展、超前發展的原則,通過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力爭在5~10年內使自治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用水條件有比較大的改善,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逐步構筑防洪安全保障體系,保證社會安全

一是抓好葉爾羌河、阿克蘇河、開都河、伊犁河、烏魯木齊河等災害較大較頻繁的河流治理,基本完成重點中小河流險工險段的應急工程。做好全疆19個城市和重點城鎮的防洪規劃,力爭2005年完成烏魯木齊、奎屯、昌吉、庫爾勒等中心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設,達到國家規定的設防標準。二是抓好列入國家專項規劃的大中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凈增庫容4.08億m3。三是完成洪水預警預報系統、全疆防汛通信網和水文站網的建設。從新建工程開始,逐步加強通信、網絡等水利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水利信息化促進水利現代化,使全疆防汛工程和非工程設施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全面提高整體抗災減災能力。

第二,逐步構筑水資源供給保障體系,確保經濟安全

計劃建設供水水庫工程21座,城市供水工程15處,完成機井建設和更新改造1萬眼。新增供水34億m3,新增灌溉面積35.47萬hm2,改善灌溉面積169.07萬hm2,改造中低產田46.4萬hm2,新增水電裝機40.2萬kW,基本消滅無電鄉,縣以下年人均用電量達200kW·h以上,解決151萬人、521萬頭(只)大牲畜飲水的問題。開展以節水為中心的灌區配套與改造,新建防滲渠道2萬km,建設節水灌溉農田66.67萬hm2,渠系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5,節水10億m3。

第三,逐步構筑水環境和水資源保障體系,確保生態環境安全

以治水為中心,以試點示范建設為突破口,全面啟動新疆水土保持建設,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925km2,逐步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加強博斯騰湖、艾比湖的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建立人工綠洲、優化生存發展基地。推行“供水到戶”,到2003年,全疆灌區基本實現“供水到戶”。同時,以加強節水、強化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為重點,突出抓好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整治,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確?;旧鷳B水量,使下游綠色走廊生態環境有所恢復和改善。力爭開工建設下坂地、布侖口等源流山區水庫,加強對水資源的調控能力。從長遠考慮,通過跨流域調水,實現塔里木河流域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三)總體布局

1.北疆以主要河流綜合治理開發為主線,以高效節水為核心,流域控制性骨干工程建設為重點,解決生態需水和工業經濟區缺水問題。

2.南疆以塔里木河干流的中下游及主要源流綜合治理為主線,以節水建設和調整產業結構、種植業規模、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為重點,在塔里木河的主要支流葉爾羌河上游興建下坂地水利樞紐;在蓋孜河上游興建布侖口水利樞紐,逐步替代平原水庫,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合理利用,保證向塔里木河干流輸水的水量需求。同時對塔里木河干流中下游進行治理,確保塔里木河生態用水,遏制塔里木河下游綠色走廊的生態繼續惡化。

3.對全疆大中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和節水建設,在塔里木河流域,在和田、喀什、阿克蘇、克州及阿勒泰地區,主要以渠道防滲、機井建設為重點,在“十五”期末基本完成干、支、斗三級渠道防滲,并建立一定比例的高標準節水灌溉示范基地。在東疆、北疆基本完成三級渠道全防滲的地區,主要以發展高標準節水建設為主,普遍推廣噴滴灌等先進灌溉技術。把新疆的大中型灌區建設成為具有先進管理水平的節水型灌區。

4.東疆吐哈盆地是嚴重的資源性缺水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比較高,地下水嚴重超采,艾丁湖等綠洲內部和邊緣地帶生態系統惡化,必須進一步完善綠洲生態系統功能,發展旅游業、石油化工和節水性經濟特色農業,以資源性節水、產業結構調整及生態系統的改善來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對新疆主要的大河流及重點中小河流進行河段整治和防洪應急工程建設,提高河道的設防標準,在重點河流上建設骨干控制性樞紐工程,提高徑流的調蓄能力和洪水削峰作用,對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提高整體防洪標準。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穩定可靠的投入機制

新疆是綠洲經濟,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綠洲。因此,水利不僅是農業的命脈,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根據水利建設以社會公益效益為主的特點,政府對水利應重點扶持,完善投入機制。

1.建立穩定的投入渠道并保持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規模。增加國家、自治區及各地財政對水利的投資,各級財政預算內的水利投入規模,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步增長,并適當超前。

2.要采取有效的行政手段,確保水利建設基金的收繳。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方面的資金投入水利建設項目,調動廣大農民投資投勞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

3.建立良性運行機制,確保已建成水利設施正常發揮效益。現有水利設施是保證我區工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提高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和足額收取水利行政事業性收費是確?,F有工程良性運行的主要經濟來源。一是足額收取水資源費、水保兩費等水利行政事業性收費。進一步完善已出臺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河道采砂管理費的征收標準。采取措施,盡快制定并爭取早日出臺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管理費,占用農業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設施開發補償費。二是實現農業用水按成本、工業用水按成本加利潤收取水費。適時制訂并出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規范供水成本、費用核算,完善供水價格管理權限和審批程序。

二完善政策法規體系

進一步完善、制訂水資源管理、水土保持、防汛管理等方面的水法規,使全區水法規體系更完善,水行政工作有法可依,進而實現統一水政執法標準,規范執法行為,維護正常水事秩序,推動水利事業健康發展。最終,通過建設和管理,保證新世紀自治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強化水管理

1.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建立和完善地表水與地下水、水量與水質、河流、湖泊、水庫等的統一管理體制。建立水資源利用論證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強取水許可的管理。把地下水資源保護納入法制軌道,實現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

2.加強水利建設管理。水利工程建設要嚴格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項目招標制和建設監理制,加強工程造價管理,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管理,確保工程質量。

3.依法加強對水利工程的管理,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提高水利管理的管理水平,逐步向水利工程自動化現代化管理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