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可持續發展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09:11:00
導語:水利可持續發展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發展戰略思想,作為水利人必須重視研究探討水利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水利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影響水利可持續發展的因素諸多,下面僅就現代水利與水利的可持續發展談點粗淺認識。
1水利可持續發展
人口的劇增、水土流失、森林銳減、土地沙化、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物種滅絕、能源危機等,這樣一些具有全球性、涉及全人類利益的重大社會問題已程度不同地困擾著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而可持續發展正是一種為了使人類走出困境、使子孫后代能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新的發展思想。
可持續發展被公認的概念是“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沙掷m發展的思想包含個基本原則:第一是持續性原則。指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必須維持在資源和環境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以保證發展的持續性。第二是共同性原則。指人口、資源、生態問題的全球性,要求全人類通力合作,共同維護地球環境和自然資源。第三是公正性原則。指保護和利用環境及自然資源的公正性,包括代際公正(即當代人的發展不損害下一代人的利益)和代內公正(即同一代人,一部分人發展不應損害另一部分人的發展)。
水利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水是人類賴以生存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而水資源又是非常有限和相當緊缺的,水利工程是為除害興利、造福人民而修建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興則農興,農興則裕國。工業的發展也離不開水的供給和保障。防洪、除澇、抗旱、減災也得益于配套的水利工程設施和合理的調配服務。所以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只有確保水利可持續利用,才能保障國民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影響水利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工程的運用與管理、水利的投資與建設、人才的開發與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澇、體制與機制、科教與法規等。因此,實現水利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實現水利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水利行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目前水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劇,防洪標準低,水污染和水環境日益惡化,工程設施老化失修較為嚴重,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手段落后,水利法律法規不夠健全、執法力度不夠等。
2現代水利和傳統水利
現代水利的概念可以概括為:通過流域的綜合治理與管理,使水系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都得到完全的發揮,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適性(包括對生物而言的舒適性)都不斷改善,并支持流域實現可持續發展。
現代水利與傳統水利在工作范圍、治水原則、水功能的開發和利用、防洪減災的手段、管理機構的設置、水資源的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別,具體表現:
(1)工作范圍。現代水利是把流域作為天地生的基本單元,把流域內的天文、氣象———地理、地貌、巖土———人類社會、生物圈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綜合規劃、治理和管理。而傳統水利雖然也強調流域治理、開發和管理,但其基本對象還只限于河道及其水工建筑物。
(2)治水原則。現代水利重視人與自然的適應及和諧共處,協調人與自然、生態、水之間的關系,追求流域內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避免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生態的負面影響,約束人類的不正當行為。而傳統水利則比較強調對自然的改造,追求大工程的建設。
(3)水功能開發。傳統水利比較注重對水體資源功能的開發和利用,以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有時對環境與生態的長遠社會效益有所忽視,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情況下,這一傾向更為嚴重。而現代水利則不然,它重視對水體資源功能、環境功能、生態功能的綜合開發利用,在對水體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同時,注重對其環境、生態功能的保護,并設法使其逐步改善
(4)水利發展趨勢。傳統水利主要是依靠工程手段來實現興利除害,防洪減災,抗旱除澇也多采取工程措施來獲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現代水利不僅依靠工程措施而且注重非工程措施,如技術、管理、法制等,特別強調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的轉化,對全流域實行洪澇災害風險管理等。
(5)流域管理。目前我國幾大流域管理機構的職權較小,還很難對流域內的水資源開發、防洪、水資源的保護進行統一有效地管理。而現代水利則要求實行真正的流域管理,即將流域范圍由目前的河道水系擴大到流域內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土地開發、污染排放、企業耗水、地下水開采管理等。現代水利的流域觀念相當強,它尊重流域圈的存在,注意保持流域的生態特征及其多樣性,對可能造成水土平衡條件大幅度變化的人類行為采取謹慎的態度,缺水地區應形成節水社會,以適應自然為主。而傳統水利。不太尊重流域圈的存在,強調行政區劃和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
(6)管理手段與管理機制。傳統水利的管理手段比較落后,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效益差。而現代水利的管理方式將是現代化、自動化的管理,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系統科學理論和系統工程方法研究解決水利技術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隨著管理手段的先進,勞動強度的降低,機構的設置必將是精干高效,運行機制必將適應流域管理的需要。工作效率將會大大提高,經濟效益也會顯著增長。
(7)河道治理與堤防建設。傳統水利的河道治理理論是基于水利學的最佳水利半徑而提出的,用最經濟斷面輸送最大流量,治理后的河道喪失天然河道的特征,而被渠化,裁彎取直,上、下游斷面趨于統一標準化,水流的多樣性消失。河道的防汛手段主要是大搞堤防建設,堤防斷面多以標準的梯形斷面為主,同時兼有公路,嚴重地破壞了水陸的連續性,使沿河濕地大量消失,從而導致水陸生態環境連續性破壞。而現代水利河道治理的原則,除滿足渲泄洪水要求外,從生態而言,還要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點及水流的多樣性。因為只有水流的多樣性才有水生物的多樣性?,F代水利提倡河流向自然回歸,應該盡量保其原貌,如寬窄交替、深淺交錯、急流緩流并存,偶有彎道與回水,岸邊水草,為各類水生物提供棲息繁衍的空間?,F代水利的堤防建設也十分重視對生物沿河濕地及水陸連續性的保護。在堤防建設的同時,盡量保持沿河濕地、沼澤地的水源補給,以及有序地保留水陸連續通道,使陸地及兩棲生物能安全地到水邊覓食和繁殖。
(8)筑壩建庫。傳統水利提倡的是梯級開發,大壩建設成為水利建設的一大特征,盡管大壩建設在防洪、供水農業灌溉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大壩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水流和生態的連續性,再加上庫區建設和移民,庫內水深和水溫的變化,都不可避免地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產生較大地影響。而現代水利建設,對梯級開發、筑壩建庫將采取慎重態度,在筑壩時將采取可行的補償措施,如過魚、過船等措施。
(9)人才需求傳統水利對人才需求的類型比較單一,多是單純的水利專業人才,隊伍的知識結構也比較簡單,而現代水利對人才的需求將更加廣泛,門類更加齊全,一些與水利相關專業的人才需求量將越來越大,要求水平將越來越高。如法律、經營管理、生態、環境、計算機等方面的人才將有較大的需求。
(10)水資源利用。由于水資源的嚴重缺乏和它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并且伴隨工農業用水及城鄉用水的不斷增加,以經濟用水為目的的水資源速度開發利用,造成黃河及北方多數河流長時間斷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再加之水體的污染,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而現代水利則要求對經濟、環境、生態用水,進行綜合規劃,統籌兼顧。生態用水包括流域內林、草用水,維持一定的地下水位及水面用水等;環境用水包括維持河道基本流量、造床流量、污染水域稀釋和更新用水等,二者應滿足維持流域生態和環境的基本要求。
3現代水利與可持續發展
現代水利與傳統水利的目標不同,所以實施后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傳統水利由于沒有把可持續發展納入其管理體系之中,因此常造成流域內生態、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的浪費。而現代水利的著眼點則是利用科學的態度,利用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等手段,充分發揮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和生態功能,以實現流域內水利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資源的永續利用,而現代水利從資源水利這個角度講,不論是開發、利用、治理、還是節約配置、保護等各個環節都是為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F代水利的堤防建設,河道治理,防洪減災,筑壩建庫,流域觀念都是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的平衡。
可持續發展除了資源、環境、生態之外,人是決定性因素,高素質的人才、合理的知識結構、高度的精神文明,必將給水利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勃勃生機。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以對科學技術價值的全面認識為基礎的??沙掷m發展思想不僅要求人類進一步確立自然界的整體觀念,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還要人類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因此,在推進現代水利的進程中,必須大力實施科教興水的戰略,增強推動水利水利事業興旺發達的原動力。現代水利要求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化,強調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都必須通過科學的途徑,如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技術、先進的工程設備及強有力的法律等手段來實現上述目的。
- 上一篇:農村黨支部建設規定
- 下一篇:水利目標任務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