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條件整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10:48:00

導語:土地資源條件整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土地資源條件整理論文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結合土地利用現狀,采取行政、經濟、工程、技術、法律等手段,通過對土地利用結構進行調整,對土地資源進行重新分配,以達到協調人地關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資源條件分析是進行土地整理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摸清土地整理項目區的資源狀況,才能因地制宜地對項目區進行科學的規劃,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確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達到合理的協調統一和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以三溝鎮土地整理項目區為例,在資源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對土地整理項目進行效益分析與評價。

1.項目區基本概況

項目區位于承德縣三溝鎮老牛河中游,介于東經118。12''''21”~118。15''''49",北緯40。59''''30"~41。02''''43"之間,涉及承德縣三溝鎮的二溝、北杖子、三溝、東莊、蘇家營、孤山等6個行政村,總規模為558.7hm2。

1.1自然條件

項目區地處西河北岸、老牛河及老牛河與西河交匯處的小沖積平原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在405~420m之間。氣候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9.1口,年降水量550mm,多集中在六、七、八月,降水量合計357.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5.1%。年平均蒸發量908mm,為年降水量的2.8倍,尤以春夏兩季的蒸發量最大,易造成春旱和伏旱。太陽輻射總量為129.8千卡/cm2,年平均日照2702.9h,無霜期平均132天,大于或等于10℃的積溫為3000℃,能滿足一年一熟的熱量需要。

土壤以草甸褐土為主,土壤質地以輕壤為主。耕地土層中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速效磷含量處于中等偏下水平,速效鉀相對較豐富,處于中等偏上。

1.2社會經濟條件

項目區所在的6個行政村,總人口為8726人,占全鎮人口總數的40.16%。人均耕地面積0.088hm2/人,比全縣人均耕地(0.076hm2/人)略高。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夏玉米等。農民人均純收入1293元/人,低于全縣1321元/人的平均水平。農村勞動力占項目區人口總數52.5%,勞動力資源充足。

1.3基礎設施現狀

京沈北線(原101國道)由東南向西北穿過項目區,為項目區主要交通干道,其他田間道路與此相通,但寬窄不一,坑洼不平;在老牛河和西河的沿岸,修有河壩,防洪設施比較完備;區內沒有配套的灌溉和排水設施,大部分農田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10KVA高壓線自西北向東南穿過項目區,變電設施基本齊全,電力供給有保障;區內有零星林地分布,生態環境保護設施少。

2.資源條件分析

2.1土地資源分析

2.1.1土地利用現狀

項目區土地總面積558.68hm2,其中耕地482.81hm2,占項目區土地總面積的86.42%;坑塘水面2.19hm2,占0.39%;農村道路1.10hm2,占0.02%;未利用土地72.58hm2,占12.99%。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見表1。

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表

表1單位:hm2

權屬

單位

農用地

未利用地

合計

耕地

其他農用地

其他土地

未利用土地

灌溉水田

水澆地

旱地

菜地

坑塘水面

農村道路

灘涂

荒草地

孤山

70.16

2.23

0.18

3.24

0.48

76.29

蘇家營

89.91

1.91

0.20

6.25

2.73

101.00

三溝

167.75

1.58

0.32

22.27

8.88

200.8

東莊

17.89

38.42

0.18

0.52

16.05

73.06

北杖子

3.08

79.66

4.48

2.19

0.16

6.67

5.49

101.73

二溝

5.74

0.06

5.80

小計

17.89

3.08

451.64

10.20

2.19

1.10

38.95

33.63

558.68

2.2.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土地質量差,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低

低產旱地面積451.64hm2,占項目區總面積的80.84%。耕地土層中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速效磷含量處于中下等水平,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土地產出率低。項目區內存在2.19hm2的坑塘水面,常年閑置,無法發揮應有的經濟效益。

(2)林木覆蓋率低,生態環境差

植被稀疏,只有零星林地分布,林地內樹木缺株斷帶,樹木老化、枯死現象普遍,基本失去了生態防護功能,項目區生態環境差。

(3)基礎設施狀況差,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

無灌溉設施,無法有效實施灌溉;內、外溝渠長期棄置不用,淤積嚴重;有一部分配套田問路和農村道路,但未經合理規劃,路面寬窄不等,且多為土路,不能滿足機械化作業要求。

(4)重用輕養,經營粗放

廣種薄收現象普遍,實行粗放經營和掠奪性經營,不注重對土地的養護,致使土地生產能力越來越低,土地退化現象嚴重。

2.2.3耕地整理潛力分析

土地整理的最終目標是增加耕地的數量,提高耕地的質量,不斷地增加土地的單位面積的產出率,保障糧食和其他主要農副產品的持續穩定供給,改善農民生活和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條件,加快農村現代化步伐。

通過對項目區土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和土地利用現狀的分析,項目區增加耕地的潛力主要來源于未利用地中的荒草地和開發灘涂。

現有未利用地72.48hm2,其中荒草地10.39hm2,灘涂38.95hm2。經土地平整,增施有機肥,可新增耕地57.89hm2,新增耕地率達到10.40%。通過實施土壤改良,使其變成高產、穩產良田。

現有低產旱地451.64hm2,年均畝產低于500kg。這部分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缺水,通過新建農田灌溉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使低產旱地變成高產穩產良田,年均畝產達到900kg,土地產出率提高80%。

現有坑塘水面3.0hm2,常年閑置,淤泥淤積。通過整理變為養殖水面,可增加當地農民的農業收入,提高當地的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當地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

最終把項目區建成土地平整、田塊成方、面積適度、四周林網、路渠成行、灌排分開、生態環境良好、便于機械操作、具備規模經營條件的高效農田。

整理前后各類用地指標變化情況見表2。

整理前后各類用地指標變化統計表

表2單位:hm2,%

地類

規模

比例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加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加

耕地

旱地

451.64

水澆地

3.08

540.70

菜地

10.20

57.89

86.42

96.78

10.40

灌溉水田

17.89

林地

農田防護林

3.69

3.69

0.66

0.66

其他

農用地

坑塘水面

2.19

-2.19

0.39

-0.39

養殖水面

3.00

3.00

0.54

0.54

農村道路

1.10

5.92

4.82

0.2

1.06

0.86

溝渠

5.37

5.37

0.96

0.96

未利用地

荒草地

33.63

-33.63

6.02

-6.02

灘涂

38.95

-38.95

6.97

-6.97

合計

558.68

558.68

100

100

2.2水資源分析

2.2.1水資源狀況

地表水:經承德縣水利部門測算,項目區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深124.1m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9.33萬m3。

地下水:地下水分布情況自上而下大致可分為3類含水層:潛水、風化裂隙水(風化殼潛水)、淺層裂隙水。潛水:儲存在第四紀松散層中,沉積厚10~15m,局部6~8m,水位埋深3~5m,含水層4~6m,分選性好,透水性良,水量豐富單井出水量可達lOOm3/h以上:風化裂隙水:因風化裂隙發育,泉水出露廣泛,出水量3.6~36m3/h,風化厚度5~20m,可供生活用水;淺層裂隙水:水位埋深25m以下,出水量21.6n13/11。各類水的礦化度在0.5~2.0g/L之間,水質良好。

近年來,氣候連年干旱,天然降水逐年減少,地表水已不能作為農業生產的可靠水源。地下水位降低,潛水和風化裂隙水已不能滿足項目區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迫切需要開發淺層裂隙水,來滿足項目區農業生產的需要。

2.2.2農業需水量估算

根據承德縣降水資料,參照《中國主要作物需水量與灌溉》和《河北省用水定額》(試行),以及河北省水利技術試驗站灌溉試驗研究成果,結合當地用水習慣,確定不同種植結構的灌水定額和灌溉定額,推求項目區整理后總灌溉水量。見表3。

表3各種作物灌溉用水量表

種植作物

面積

(hm²)

灌水定額

(m³/hm²)

灌水次數

(次)

灌溉定額

(m³/hm²)

灌溉用水量(萬m³)

地膜水稻

250

900

4

3800

90.00

蔬菜

200

750

5

3000

75.00

夏玉米

90.70

750

2.5

1875

17.01

合計

182.01

2.2.3供水量估算

運算下列公式,可計算出項目區地下水可利用量共計191.35萬m3。

W開=入W補

式中:

W開為地下水可開采量(萬m3/年);

入為開采系數,根據《承德縣水利志》和現有實測資料,在經濟合理、技術可能以及開采后不致引起地下水持續下降、水質惡化等條件下確定地下水開采量,老牛河流域的開采系數一般取值0.90。

W補為地下水總補給量(萬m3/年),項目區內地下水的補給主要包括降雨入滲、地表徑流、出山口后滲漏補給和地下徑流側向補給。

經過計算,推算出項目區地下水總補給量191.35萬m3。

2.2.4水資源平衡分析

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91.35萬m3,農業需水量為182.01萬m3(見表3)??芍┬杷g的比例為191.35/182.01=1.05:1,可見,項目區水資源能夠滿足農業用水的需要。項目事實后,采取節水措施并設計科學合理的灌溉制度和適當的種植結構,如采取秸稈還田、地膜覆蓋、使用蒸騰抑制劑等農藝節水措施和化學節水措施,可減少作物騰發量30mm。因此,水資源供給完全能夠滿足項目區灌溉要求。

3.效益分析

3.1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的目的及意義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的目的是為土地開發整理提供科學的分析依據,通過這一科學決策的實施,去影響農業生態環境系統,提高農業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使人類——土地——環境成為和諧的統一體,取得土地整理的最佳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在土地整理過程中,效益的預評估是預測土地整理合理與否的重要步驟。通過綜合效益分析,可以比較清楚的認識到不同的土地整理模式對社會、環境所產生的效果,以及時地采取措施調整用地結構和整理模式,按經濟、社會、生態規律來改善農業系統的運行。

3.2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3.2.1經濟效益

土地整理經濟效益是指投資行為主體或其他經濟行為主體通過對待整理土地進行資金、勞動、技術等的投入所獲得的經濟效益。本文對項目區的經濟效益采用靜態分析法分析。

(1)生產成本

農業生產資料成本構成:種子、肥料、農藥、用電量、機械作業費等。依據當地生產經營狀況,確定生產資料成本見表5。

農業生產耕作成本構成表

表5單位:元/畝,元

種植種類

地膜水稻

蔬菜

夏玉米

總成本(元/畝)

305

500

157

用種

40

60

7.5

肥料

120

160

66

農藥

10

100

10

用電量

39

80

25.9

機械作業費

75

75

40

其他

21

25

7.6

(2)年效益

整理后,項目區形成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540.70hm2。隨著生長條件的根本好轉,種植結構調整為種植地膜水稻、夏玉米等農作物和蔬菜等經濟作物。調整后的經濟效益分析見表6。

表6項目區整理后年經濟效益分析

作物

地膜水稻

蔬菜

夏玉米

耕地面積(hm²)

250

200

90.7

單產(kg/hm²)

10500

22500

6000

總產量(t)

2625

4500

544.2

單價(元/kg)

1.4

0.6

1.0

產值(萬元)

367.50

270

54.42

投入(元/hm²)

4575

7500

2355

總投入(萬元)

114.38

150

21.36

純投入(萬元)

253.13

120

33.06

純收入合計(萬元)

406.19

整理前,灌溉水田的面積為17.89hm2,水澆地的面積為3.08hm2,旱地的面積為451.64hm2,菜地面積為lO.2hm2。項目區整理前年經濟效益分析,見表7。

表7項目區整理前年經濟效益分析

地類

灌溉水田、水澆地

旱地

菜地

作物

水稻

夏玉米

蔬菜

耕地面積(hm²)

20.97

451.64

10.20

單產(kg/hm²)

4500

4500

18000

總產量(萬kg)

11.00

203.24

18.36

產值(萬元)

15.41

203.24

11.16

總投入(萬元)

7.86

135.49

6.12

純投入(萬元)

7.55

67.75

4.89

純收入合計(萬元)

80.19

綜上,整理前的純收入為80.19萬元。則整理后凈增純收入為326萬元。

投資收益率和投資回收期的具體計算公式為:

投資收益率=(新凈增純收入/項目總投資)*100%=23.49%

投資回收期=1/投資收益率=4.26(年)

通過分析,該項目的實施經濟可行。

3.2.2生態效益

土地整理的生態效益就是土地整理投資行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影響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從而使得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質量產生直接和間接的生態效應。對土地的局部平整,土壤的改良,改善了土壤的團粒結構,提高了土壤肥力,生物資源得到保護和繁衍增殖;建設健全該區的道路與水利排灌系統,從而達到增加有效灌溉耕地,提高土壤的利用率;通過對坑塘水面的整理,有效增加水域面積,可以有效改善項目區局部小氣候,增加濕度;植樹46320棵,完成道路綠化林帶、農田防護林網的建設,使林帶、林網的配置方向、林帶防護間距等均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及林業行政管理部門頒布的相關標準,林木覆蓋率達到3.91%。加上附近山林,將大大增加項目區內生態系統的容量。從而,使項目區進一步提高了防風固沙、防治水土流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降低了項目區內土地水侵、風蝕、水土流失的可能,更加可以起到調節氣溫,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最終使區內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并逐步改善。使項目區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持續發展。

3.2.3社會效益

土地整理的社會效益指土地整理實施后,對社會環境系統的影響及其產生的宏觀社會效應。即土地整理在獲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從社會角度出發,為實現社會發展目標(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縮小城鄉差別、公平分配等)所作貢獻與影響的程度。

3.2.3.1耕地面積增加

通過土地整理,目前大面積的未利用土地、河灘地將得到整理利用,增加有效耕地57.89hm2,耕地面積增加率為10.4%。耕地面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人地矛盾得到緩解,從而起到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作用。

3.2.3.2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

通過土地整理,目前耕作不便的狀況將得到徹底改變,將形成配套完善的田間道路系統和農田灌排系統,所有的耕地將成為早澇保收的標準農田,耕地質量將得到全面提高。

3.2.3.3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項目實施后,耕地的生產力將會逐步提高,有利于農民應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從而提高產量和改善農產品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總上所述,可見本項目社會效益明顯,經濟效益良好,生態效益顯著,具有較高的綜合效益。

4結束語

資源條件分析和效益分析是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投資前期工作的中心環節,是項目決策的依據,其目的是論證項目是否適合建設、技術上是否可靠、經濟上是否合理。本文在項目區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分析的基礎上,對該項目實施后的效益進行了預見性的分析,是對土地開發整理相關理論的一次嘗試性運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對項目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時,只采用了靜態分析的方法,但對全部由國家投資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來說,已能說明問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土地開發整理標準[z].北京,2000。

[2]盧榮安,胡賢輝.淺論縣域土地整理及其效益分析[J].《2l世紀土地整理理論、政策與方法》論文集,2003

[3]張正峰,陳百明.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3,19(2):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