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規劃思想方法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8 05:12:00

導語:水利規劃思想方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規劃思想方法研究論文

一、江河水利規劃是根本性戰略問題

如何合理、高效開發利用江河湖泊水資源,并做到可持續利用,是一門十分復雜的系統科學。在開發利用水資源前,首先要進行規劃;在第一期開發后一個期間,還要進行第二期規劃,并隨著時間推移作必要的修改調整?!端ā芬幎ǎ挥性诮铀巹澃礄嘞捱M行審查批準后,才能進行開發。從實踐的經驗教訓到國家立法都表明了水利規劃的重要性、戰略性。新中國成立50年來,我國大江大河大湖的水利規劃都是由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過問審查。以一省為主的江河水利規劃,都是省委、省政府直接審查。顯然,從戰略性和全局性來看,江河水利規劃要比單項重大工程建設的地位重要得多,涉及的問題也要廣得多。

江河水利規劃是全社會共同關心的事情,并涉及全社會各個部門。江河水利規劃總體方案的決策,并不完全取決于技術和經濟因素的比較論證,同時也受制于社會因素。水利規劃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的結晶。

江河水利規劃的項目負責人,其業務素質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固然要高,而其思想方法更為重要。縱觀以往重大的決策失誤,大多是由于思想方法出了問題而造成的。

二、加快水利規劃工作

水利規劃工作的核心是選擇最佳或較佳的總體方案,并為各地方和部門能接受,必須做到:①方案要比較全面,不能遺漏可能的合理方案。

②方案和目標之間的關系必須通過分析論證聯系起來。

加快水利規劃工作,可以采取“全面鋪開,突出重點”的辦法。其做法是整個規劃按水利部頒布的規劃規范,編制規劃大綱,按步驟進行。同時可以按“關鍵程序”,先行重點研究,提前提出“規劃要點報告”,經討論審批后,部分應急措施可以先行實施。在規劃大綱批準后的“關鍵程序”安排大致如下:

“關鍵程序”的核心是按外包線的方法研究各種方案。所謂“外包線”就是結合流域特點,研究總體方案主要參數的上下限可能變化的幅度,從而使總體方案在定性上有一個可靠的基礎。

三、對第一性資料的認識

第一性資料是整個規劃分析論證的出發點,一旦第一性資料失真或加人為改造,重則會影響整個規劃,輕則造成局部失誤。第一性資料必須來自實際調查或測驗,如果是轉引的,則應該進行復核,鑒別其是否失真。

以往規劃由于第一性資料有誤造成總體方案決策失誤的教訓是很深的。如在太湖流域綜合治理規劃中,對于高程,一開始沒有詳細查驗,直至規劃進行到最后階段,才發現該地區吳淞高程有兩個系統:一個是長江吳淞系統,基點在鎮江,流域大部分地區用這個系統;另一個是上海城建吳淞系統,基點在佘山,長江口及黃浦江潮位用這個系統。兩者相差0264m。本來太湖流域水網地區高差就很小,河流比降一般為05/100000~10/100000,相差0.264m,影響就很大。規劃骨干工程太浦河因為下邊界潮位增高滿足不了泄水要求,幸虧抽查發現及時修改了方案,將太浦河底高下降2.2m,才恢復泄水能力。

在諸多第一性資料中,尤以水文泥沙和地質資料對規劃影響最大,必須反復核對。

第一性資料也包括社會經濟統計資料。早些年代的經濟統計資料,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如不加核查,用以預測,很容易造成規劃失實。對第一性社會經濟資料的核查,除了進行復查外,還可以用資料的時間和空間分布進行對比,多方印證其真實程度。

四、抓住主要矛盾

水利規劃存在諸多矛盾,必須從一開始就抓緊研究各種矛盾的性質和地位,并找出其主要矛盾。通過分析論證,選擇總體方案去解決這個矛盾。

例如長江葛洲壩工程。它在70年代開工,首先遇到的就是規劃問題。葛洲壩工程只有158億m3總庫容,這對長江防洪基本沒有作用,開發目的主要是發電,裝機271.5萬kW,其規模在當時屬全國第一、世界第七。后來經過反復論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大家才認識到“保證通航”問題是該工程的主要矛盾。又花了2~3年時間,解決了通航問題,工程才得以順利進行。

五、處理好兩個關系

1關于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整體,指水利規劃的整體方案和效益,尤其是流域長期效益。局部,指分部分區的方案和效益,流域的近期效益??偟膩碚f,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應當是統一的,而不是相悖的。在發生矛盾的時候,局部應服從整體。但是,當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發生尖銳矛盾的時候,應當通過分析,使局部利益得到基本滿足。如在太湖規劃中,水利部提出綜合規劃對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有三種處理方案是允許的:①不增加項目和投資,應該充分發揮綜合效益;②稍微增加項目或投資,即可使地方或部門取得的效益,比其獨立建設要節省的,也應在規劃中包括進去;③個別問題對地方或部門影響很大,而總體并不需要,可以采取補助投資方式列入規劃。這是在規劃中辯證處理整體與局部的一個好的范例。

2關于地方或部門之間的益損關系

一個流域往往分屬幾個行政區劃,流域總體效益和開發治理付出的諸如搬遷、占地、資源損失等益損,對各行政區劃是不平衡的,規劃總體方案必須進行調整,使各方的益損關系基本平衡。規劃必須以“三公”原則對待,即資料和方案公開;益損分配基本合理公平,各方主要要求得到基本滿足;對各方提出的要求,秉公處理。六、正確對待來自各方面意見

1來自規劃區群眾的意見

群眾最關心的,一是移民搬遷;二是規劃區內的治理工程。規劃應該主動聽取規劃區群眾的意見,正確的要吸取;不正確的要向群眾說明解釋清楚。這里有兩個深刻的例子。一個是水土保持的例子。過去對水土流失區要求植樹種草,在南方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區,單純植樹種草,群眾生活怎么辦有的山區由于燃料缺乏,植樹種草的效果根本得不到鞏固。后來認識到這些山區的水土保持首先要解決群眾生活和生產問題,然后再發展水土保持工程,積極的效果就出來了。還有一例是移民搬遷。有許多大水庫把群眾遠遷至外省,甚至邊疆,社會反映很大。因此,一定要解決移民今后永久的生活和生產問題,必須以社會群體為單位,將移民安置好,使他們不失去親緣的社會支柱。這樣,移民才能慢慢從心理上安定下來。

2來自同專業系統的各種意見

在討論審查規劃時都會有不同意見,一定要認真聽取。尤其是反對的意見,更要認真分析。總理曾經說過,“沒有對立面是危險的”指葛洲壩工程規劃。對各種反對意見一定要逐條分析論證,作出答復。以往有些規劃失誤,原因之一,就是沒有認真對待反對的意見。

3來自上級的意見

在多數情況下,上級的指示和意見是正確的,應在規劃中采納。與上級意見有分歧或不同意的,要加以說明。例如太湖規劃在國家計委審批前,會上有人提出抬高太湖蓄水位1m,少開挖一條河的意見,并得到了上級的支持。這個問題,制定規劃的人既不能在會上接受,當時也不可能馬上頂回去,只有再做工作。后來經過反復分析,證實了抬高水位將使上游大面積被淹,上游防洪工程大大增加,代價遠超過開挖一條河的投資。于是規劃人員寫了專題報告,最后上級同意原規劃不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