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水利當前狀態及發展策略

時間:2022-11-18 04:08:00

導語:沅江水利當前狀態及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沅江水利當前狀態及發展策略

1水利工程管理現狀

目前水利工程基本上實現了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化,以及從適應計劃經濟到適應市揚經濟的轉化,初步建立了實現這兩個“轉化”的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使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更加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和現代化。

在“加強工程管理,講究經濟效益”的水利方針指引下,從改革入手,注重狠抓小(一)型以上水庫的工程管理工作,促進各項管理工作的全面發展,注意挖掘現有水利工程的內在潛力,狠抓管理,著重實效,已成為水管工作的重點。?。ㄒ唬┬鸵陨纤畮旎旧献龅搅恕笆小保从泄芾頇C構、有專管人員、有管理住房、有簡易公路、有照明和通迅線路、有財務管理制度、有綜合經營計劃、有民主管水制度、有魚種培育池、有工程檔案。在經營管理方面實行產權制度改革,采取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的方式,在“水字上作文章,大力實施水面立體開發,逐步形成了”山上植樹種藥、山下栽瓜果、水邊辦畜牧場、水面養鴨,水中養魚珠,發展加工業,開拓旅游業的立體養殖模式,努力實現了“一座水庫一庫魚、一群雞鴨、一欄豬、一個果園、一片林”的構想。

2、水利面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

洪、澇、旱災害,水資源不均衡,水污染是沅江的“水情”,是水利發展存在和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制約沅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歸納起來主要呈現是“三多、三少、三重”等問題。

2.1、三多

(1)降水客水多。市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320毫米,最大降雨量為1969年2060.9毫米,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8月,占全年降水的70%,其中以5月份最多,占全年的18.7%,由于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全球氣候變化,極端事件頻發,尤其是沅江地處洞庭湖腹地,詮釋為“長江之腎”、“四水袋子”、“洪水走廊”,超額的過境洪水,造成了我市“十年一大災,三年兩頭災,洪澇災害年年現”的歷史規律。

(2)險工隱患多。水利工程中有不少標準偏低,工程質量差,不能滿足防洪興利需要??h水利工程大多興建于六、七十年代,標準貪偏低,施工質量差,加之工程已運行了30-40年,隨著運行期的增長,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現老化和損壞,形成病險或隱患工程。

全市15座小型水庫修建于上世紀五十一七十年代,都為均質土壩,抗壓力差,且運行時間太久,常年失修,現絕大部分出現變形,開裂滲漏、軟基、涵管斷裂、堵塞及白蟻危害現象,這些病險水庫有的需降低水位運行,嚴重影響了其效益的發揮;有的帶病運行,這樣勢必對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一旦失事,將會造成慘重損失。一些堤防工程存在著堤頂高程偏低、堤身斷面單薄、土質差、堤身堤基滲漏嚴重等問題,加之防汛備料不足,致使洪水期間不少堤段將產生管涌等滲透破壞,甚至有潰堤的危險。

(3)落后停運設施多。沅江大多數水利工程,由于建設年代早,管理不規范,加之洪、澇、旱災害頻發,工程設施超負荷運行時間長,由于缺乏管理,使原有的機械設備有的流失,有的已經老化,還有些零部件已經損壞,無人修理,帶病運行。如一些水利工程的排澇站、電灌站平時無人管理,導致變壓器、輸電線路等被盜,加之設備缺乏必要的維修,每到防汛抗旱季節,機器不能運轉或帶病運行,制約了工農業的發展,造成工程設施廢棄停止運行的較多。

2.2、三少

(1)水少。三峽水庫蓄水,降低了沅江豐水季節水位,減輕了防汛抗災壓力,但同時也大幅降低枯水時期的水位。近幾年,全市旱象矛盾十分突出。2006年春、夏、秋三季連旱,2010、2011年春旱,過低的外河水位導致現有涵閘引水自流抗旱的功能消失,不得不打河汊進行梯級提水以解旱情之急,大部分的放水涵閘變成了“旱鴨子”。南部丘山由于無骨干水源工程,現有山塘每年春、秋大部分變成枯塘。

(2)水利建設總投入相對較少。資金投入不足,重建輕管,工程效益降低。由于水利工程缺乏維修資金,致使很多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特別是不少病險工程沒能得到及時除險加固,工程效益銳減。

(3)工程技術人員越來越少。工程管理體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一些水利工程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人員素質較低,造成了在執法過程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一些小型水庫管理人員廣文化水平低,更換頻繁,缺乏水庫的管理經驗,造成工程管理不善,財務管理混亂。更有一些水庫無管理機構,無專管人員,造成水利工程毀損嚴重,亂扒、亂挖現象時有發生。

2.3、三重

(1)防汛抗災任務重。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三口”不管是哪條江還是幾條江時空組合洪水,都將給沅江防洪形勢帶來嚴重局面。1995年湘江、資江大水,沅江“一垸未潰”,1996年沅水大水,沅江“十垸九潰”,1998年資水、沅水,長江大水,沅江干群全民皆兵,嚴防死守100天,保住了沅江所有堤垸的安全,但市財政花費資金達6000多萬元,農民投入防汛義務工3000多萬個,更重要的是歷時三個月的防汛,嚴重影響了工人的上班、農民一年的生產,干部職工的工作秩序,1999年長江大水同樣如此,連續幾年的洪澇災害給沅江人民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心靈創傷。

(2)水質污染嚴重。隨著環洞庭湖及上游工業的發展,本地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洞庭湖水污染以及垸內水土污染越來越嚴重,農業灌溉水源,農畜飲水水源不同程度受到破壞。據統計,全市70%以上的耕地水源,50%以上的飲水水源存在嚴重污染問題。沅江是血吸蟲病的重點疫區,虰螺泛濫水環境令人堪憂,全市外湖、洲灘、堤坡虰螺無處不在,給沅江人民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威脅。

(3)經濟負擔重。沅江水利隊伍是“一支特別能戰斗的隊伍”,又是一支人員龐大全省獨一無二的縣級水利隊伍。隨著堤防維護等水費的取消,財政每年轉移支付加上系統綜合經營收入近2000萬元,人平不足1萬元,由于經費短缺,大部分水管單位工資發放為“喊工資”、“折工資”,單位運轉舉步維艱。

3、以中央一號文件為契機,探索沅江水利發展方略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認真貫徹執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以強烈的機遇意識和歷史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加快沅江市水利發展步伐,實現新的更大突破。

3.1加快水利建設,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

⑴防洪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大通湖、長春、目平湖、凈下洲、永新、畔山洲8個堤垸的堤防加固,力爭堤垸防洪標準重點垸超過二十年一遇,蓄洪垸超過十年一遇,一般垸達到十年一遇;實施蓄洪垸安全建設;全面完成15座小型水庫、17座水閘病險加固任務;加快草尾河等8條河道整治及垸內塞陽河等7條中小河流的堤岸加固、河床清淤疏浚;加強沅江城區防洪建設,確保五十年一遇防洪標準。

⑵排澇工程建設。加快溝渠疏浚,重點渠段護砌加固;完善排水水系,草尾、陽羅新建二座中型排澇泵站;完成沈家灣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全面鋪開。城鎮排澇能力達到三日暴雨一日排干,農村排澇能力達到三日暴雨二日排至農作物耐淹水深。

⑶抗旱工程建設。盡快建成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浩江湖、大通湖、八形汊、黑湖腦等幾個內湖要力爭建成中型平原水庫;草尾尾閭建一處橡膠壩,確保兩岸水閘放水灌溉功能;在水資源條件具備的大通湖垸、共雙垸新建草陽、黃南、共雙三個大型灌區,赤山、保民、鳳凰山新建3個中型灌區,同時加強灌區續建配套,作為大型灌區的水源,在外西閘、勝利閘、南大河新建3處中型水輪泵站;山塘建設要采取山塘加大,漏塘加固,淺塘加深,塘堤加高的“四加”措施,達到長滕結瓜效果,確保湖區60日無雨農作物不受旱,丘區100日無雨有水源。

⑷應急能力建設。整合資源,加大投入,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預報水平,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強防洪、排澇、抗旱減災指揮系統建設;著力建設全市堤垸水庫、大中型泵站、大中型灌區、大中型水閘的自動監控系統,逐步提高自動化管理水平;建立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應急搶險救援隊伍,推進市鄉兩級防汛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健全應急搶險物質儲備體系,完善應急預案。

3.2提高供水保障,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

從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污水處理及回用著手,努力實現傳統水利向現代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轉變。一是城鄉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城鎮居民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解決5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5萬畝。二是從業務指導、技術管理轉向強化水行政管理,改變多龍管水狀況,盡快組建水務局,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三是推行科技興水,在有計劃的興建水利工程的同時,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搞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現有擬建6個大中型灌區的節水改造,采取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滿足全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對水資源的需求。

3.3堅持人水和諧,基本建成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

加快城區“五湖”河湖水系連通工程,確保城鎮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加強萬子湖、目平湖、漉湖等水系濕地生態修復,促進環沅江湖泊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推進赤山、楊梅山等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強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的監督管理;有計劃地適當平垸行洪,退田還湖,退漁還湖,最大限度發揮湖泊調蓄功能;堅持不懈地開展水利結合血防工作,極大程度的減少虰螺危害。

3.4推進依法治水,基本建成有于水利科學發展的制度體系。

(1)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總量控制制度,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度,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

(2)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廣泛收到社會資金投入水利。

(3)不斷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落實防汛抗旱、飲水資源管理、飲水安全、水庫安全管理行政首長負責制,建立健全地方性水法規體系,推進依法治水,加強水利隊伍建設,切實化解水利系統經濟負擔,全面提升干部職工隊伍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