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災害問題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30 03:10:00

導語:干旱災害問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干旱災害問題分析論文

引言:我國地域遼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決定了我國是一個旱災頻繁的國家,我國降雨存在南北區域之間的不平衡,季節之間的不平衡,加之人為因素影響加劇,干旱災害呈加劇趨勢,干旱災害造成農業絕收、工業生產停滯、生態破壞嚴重,嚴重制約國經濟的發展與騰飛,為了保證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對干旱災害進行深入研究、科學治理已刻不容緩。

一、我國干旱災害的成因

干旱災害是我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嚴重阻礙經濟的健康發展,每年我國旱災不斷,幾乎年年有災,對全國的旱災統計情況表明,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至2002的53年間,全國部分地區干旱情況較嚴重的年份有36年,出現頻率接近70%,經分析研究認為旱災頻繁的原因如下。

1、水資源區域性缺水嚴重

我國水資源與人口、土地、經濟發展組合狀況不理想,水資源區域性分布南北不均衡,我國降雨量南方比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過1000mm,而北方內陸地區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mm,這種降雨分布的區域性導致我國北方資源性缺水嚴重。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36.5%,但水資源占全國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63.5%,而水量僅占19%,其中西北內陸河地區資源性缺水更嚴重,這種南北水資源分布的極不均衡造成的區域缺水,是我國干旱災害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2、降雨的季節性導致季節性缺水

我國降雨受典型季風氣候影響,全年降雨在年內時間分布極不平衡,水資源呈明顯的季節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內,汛期降雨強度大、雨量太過集中,往往地表徑流匯聚而引發洪澇災害,當降雨集中的汛期限過后,工農業用水量依然巨大,但由于水量因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資源供需矛盾顯現,季節性缺水嚴重,降雨的季節性造成災害的季節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嚴重阻礙我國經濟發展。

3、人為因素

我國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由來以久,但旱災頻繁有較大的人為因素存在,具體表現在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水污染嚴重、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費嚴重、、、、、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供需之間的矛盾,加大了旱災發生的機遇。

二、干旱災害的形勢分析

1、干旱災害嚴重制約經濟發展

頻繁嚴重的旱災導致廣大農村農作物減產絕收、農村飲水困難、農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工業生產停滯、城市供水限時、、、、嚴重影響國民的生產、生活,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損失,干旱災害是農村實現小康生活,工業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桎梏。

2、干旱災害導致生態破壞

我國北方的高緯度地區由于長時間的持續干旱,工業用水擠占農業用水,農業用水擠占生態用水情況普遍,生態環境用水瀕臨枯絕,如果這樣無休止的擠占生態環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業、農業、生態環境用水之間的比例,必然會對生態系統和環境造成的極大破壞,導致植被覆蓋率減少,自然綠洲萎縮,草場退化,土地沙漠化嚴重,目前我國沙化面積已擴展到174.3萬KM2,占全國面積的18.2%,而且年擴展速度呈增加的趨勢,由20世紀70年代的1560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KM2。

3、抗旱工程設施老化,抗旱能力弱

目前我國的抗旱工程基礎設施老化,運行時間長,年久失修,降低了抗旱工程的灌溉保證率,無法正常發揮抗旱效益,抗旱能力弱。

4、流域內、流域之間水資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國目前水資源的開發極不合理,在流域內上游不顧下游,攔河修壩截流,對水資源進行過度的開發利用,導致下游斷流,嚴重影響下游居民的生產生活,給下游造成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水資源豐富的流域,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費嚴重,而在水資源貧泛的流域卻是河流斷水,水庫干涸,無水可用,流域內、流域之間水資源利用分配不合理,也是我國干旱災害頻繁的原因之一。建議國家加強對水資源進行統一管理,保證水資源在流域內、流域之間的合理配置,綜合考慮流域內、流域之間的用水需求,科學配置、合理調度,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水污染日益嚴重

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工農業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給江河湖泊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生活性用水資源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斷減少。

三、采取綜合措施減少干旱損失,促進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我國目前的抗旱減災措施,無非是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搞好抗旱工程硬件設施的同時,也大力提升非工程軟件建設,實現硬件與軟件的有機結合,服從、服務于經濟發展。

1、工程硬件設施

1.1:修建跨流域調水工程,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

我國降雨因分的的區域性,致使地區之間水資源不平衡,相對而言南方水資源豐富北方貧泛,北方地區特別是黃淮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農業干旱性缺水、河流斷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資源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為了從根本上緩和我國區域性的干旱災害,減輕水資源供需矛盾,興建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是必須的,以緩和北方地區的資源性缺水,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區經濟同時協調、健康、快速發展。

1.2:興建小型灌溉工程,緩解流域內的季節性缺水

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比較豐富,但降雨在時間上分布上極不衡,呈明顯的季節性,季節性缺水嚴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強度大,降雨太過集中往往引發洪澇災害,降雨集中期過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災,為緩解這種季節性旱災,應在流域內興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過后灌溉之用,除水害興水利,同時還可以結合發電、養殖開展多種經營,活躍地方經濟。

2、非工程措施

2.1:增強節水意識,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我國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生產單位糧食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2~2.5倍,農業用水占全國用水總量的70%,水資源存在極大的浪費,因此應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新技術,節約寶貴的水資源,對于高能耗低產量而用水量大的企業,強制進行技術改造,同時加強水法宣傳,實現水資源有償使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2.2:退耕返草返林,蓄養水源

積極鼓勵農民退耕返草返林,蓄養水源,有實驗表明,生態良好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比生態惡化的地區,土壤蓄水能力大30~40%,充份利用土壤這座天然水庫蓄養水源,同時對于退耕返草返林的農民國家應給予適當補償。

2.3:實現各利用水需求之間的合理比例

我國工業用水擠中農業用水、農業用水擠占生態用水,水資源的需求關系紊亂,生態用水無法保障,其結果是造成生態系統嚴重損壞,土地沙化,地下水鹽堿化嚴重,應合理科學配置各種用水需求,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四、正確協調幾個關系

我國抗旱減災是一項系統而又寵大的工作,在具體的抗旱減災工作中,應協調好幾個關系,保證抗旱工作的有力性、科學性,實現水資源的最優配置。

1、水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

我國對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對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務于經濟發展又不能開發過度,即要服從于經濟又不能破壞生態環境,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在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限度內促進經濟發展。

2、抗旱規劃的長遠性與當前性

我國在具體的抗旱規劃中應適當超前,不能臨渴掘井,應合理處理好抗旱規劃的長遠性與當前性,力爭實現兩種利性質的有機結合,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統一

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從全國的整利益出發,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國家應在流域之間、流域內的水資源開發進行合理配置,明確水權,水資源應服從、服國于全國的抗旱大局。

總之,應對干旱是一項全社會性的工作,范圍廣泛,對于抗旱工作應科學規劃、統籌兼顧,以實現水資源的最優配置,充份調動全體公民的責任心、積極性,通過水法宣傳,提高全民抗旱減災意識,為我國實現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而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