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建理體系構建研究

時間:2022-05-06 04:27:10

導語: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建理體系構建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建理體系構建研究

水利水電工程的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是現如今水利工程基礎建設中的重要一環,關系到我國水利事業能否有長期穩固的發展。隨著質量管控檢測的不斷深入,國家對水利工程的質量建設要求越來越重視。《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管理與控制》(中國電力出版社,2018年8月版)一書由鄭霞忠、朱忠榮主編,全書以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為重”建設背景下的重質量、重建設、重體系為出發點,構建了以質量安全為背景的水利建設體系,綜括了多個領域的建設理念,形成了具有創新性的水利工程建設模式。本書主要探究了水利水電工程的質量管理與質量控制,為我國水利水電行業的質量管理體系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據。

一、全書總攬有序健水利,章節分層規劃保質量

本書的第一個特點就是體現了我國水利事業蓬勃發展的歷史意義,與此同時也體現了我國水利事業勞動人民勇保水利水電修建質量的嚴謹精神。作者首先介紹了我國近幾年來的水利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探究最早規劃于定西、平涼、天水等地區的水利建設模式,通過循序漸進、層層規劃的邏輯架構形式,突出我國各級政府一直以來對水利工程建設穩健有序的重視程度。全書劃分為8個章節,首先前兩章是體現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的理念部分。第三至第五章節是以我國水利試點施工區域的建設技術為重點,作者指出我國的水利工作者為早日實現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高等質量而苦戰奮斗的精神。第六至第八章節,作者通過介紹國內外先進的水利水電質量管控體系,如何應用于我國的水利工程的實踐,具體而微地揭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體制特征與運行機制,呈現出各種組織結構中活動著的人與制度、政策交互作用的情形。作者對各種模式下的水利工程建設進行梳理,呈現出質量建設構造與技術建設構造并行的水利建設新模式。

二、科學角度治水利規劃,生態視角究水文發展

本書的第二個亮點就是以嚴密科學的視角探究治水、水利工程及其與地質、水文、生態環境的關系。從社會科學或歷史學的角度進行的分析和討論。全書緊扣水利工程質量監管這一點,展現出我國一直以來對水利建設的質量管理都本著十分嚴謹的態度。作者闡述了我國近年來運用科學技術的視角,建立了多種質量控制的模式。其中在本書的第三章節,書中提出我國水利發展的積極意義與國際的質量監管體系相媲美,其中單以大型水利工程而言,據國際大壩委員會統計,早在20世紀80年代,“全世界15米以上大壩為34798座,中國有18595座,占總數的53.4%?!背酥猓覈鴮τ谏鷳B水文建設的推動也在積極的進行,本書提到,在短短幾十年的水利建設發展中,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不僅僅以質量取勝,更是以生態功能性取勝。作者沒有完全借鑒羅茲•墨菲(RhoadsMurphey)在1967年提出的“共和國成立的頭20年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要藐視和征服大自然”的論斷,而是將水文生態功能也作為水利建設中的重要一環。本書也探討了共和國“治理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戰略決策形成的背景、治理規劃的制定、重大水利工程的上馬與實施,并且論述了‘’對蘇北地區水利建設的特殊影響,以及水利建設中的社會動員問題。

三、借鑒傳統水電工程建設經驗,運用現代質量管控模式

本書的第三個亮點是將水利建設的質量管理模式從傳統模式中進一步發展。將國家在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中扮演的角色高度抽象化,書中強調的是在興修大型公共水利工程中所體現的國家的強有力地位,以及這類工程對國計民生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本書也考察了1958—1960年太浦河工程上海段工地管理體制以及工地民工的日常生活,提出此時期的“水利建設指揮部實際上帶有基層組織的性質”。作者根據傳統的水利樞紐質量管理模式,將現代的質量管控模式優化。除此之外,本書對根治海河運動中的民工動員、組織、施工、管理、經濟報酬、后勤保障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描述。這些研究注重考察水利興修過程中具體的民工日常生活實踐以及鄉村社會的豐富面相,對本書編排亦具有參考價值。同時,由于中國長期以農業立國,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治水,特別是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由于投入大、涉及因素多而復雜,因此只能由國家來領導實施,無論是古代還是在向現代化轉型的時代都是如此,因此國家對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的重視可見一斑。因此,本書不僅是集體化時代修建水利工程經驗教訓的濃縮和見證,也是國家治水脈絡體系中的一環,從側面反映出中國農業發展從傳統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的一些國家的結構性特質,是一本實用價值與史料價值兼具的著作。

作者:任壽所 馬文波 蔣泰穩 程令章 單位:云南省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