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建設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8 06:22:00
導語:生態環保建設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大壩與生態的關系問題,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前提。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經歷了4個時期———依存、開發、掠奪、和諧。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情況下,人類被動地適應自然,人和自然是一種依存的關系;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后,人類開始開發利用自然;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類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奪,招致了大自然的報復與懲罰;當人類認識到這種掠奪式開發的嚴重危害后,便開始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境界。
從原始社會的“天人合一”到掠奪階段提出“人定勝天”,再到目前我們所追求的“人天和諧”,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4個時期,在哲學意義上是一種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叭颂旌椭C”不同于“天人合一”,它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必然要求。
充分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史,對自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看待大壩與生態的關系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1水電發展的歷史進程
在大壩與生態的關系問題上,水電比較有代表性。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水電的發展歷程。我國水電建設從解放初期裝機16.3萬kW,發展到2002年底裝機8607.5萬kW,盡管在發展進程中曾數度遭遇困難和挫折,但是仍然頑強地發展,從弱到強,由小到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國水電事業曾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約,先后經歷了技術制約、投資制約、市場制約和生態制約4個發展階段。
1.1技術制約階段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水電事業受建筑材料和技術等因素制約,發展速度緩慢。當時,由于缺乏科學的筑壩技術和現代化的建筑材料、施工機械,修建大壩主要靠人扛肩挑,機械化水平極低,制約了水電事業的發展。如今技術制約階段早已成為過去,中國目前有能力設計、修建任何類型的大壩。
1.2投資制約階段
筑壩技術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隨之而來的是資金的制約。在電力短缺的情況下,國家急需發展火電和水電。為加快電力建設,國家制定了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水電發展。由于水電建設的投資相對較大,回報周期較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水電發展主要受著資金的制約。
1.3市場制約階段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實力逐步增強,中央水電投資的增加,極大地緩解了水電建設的資金困難。隨著水電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國電力出現相對富余的局面,水電面臨新的發展格局,同時也遇到了新的困難——市場成為影響水電發展和電力布局的主要制約因素。決定電站建與不建、電力往哪里送,市場是主要的制約因素。
1.4生態制約階段
近年來,國內外各界對生態和環境的問題日益重視起來。水電事業在走出技術、資金、市場等因素的困擾后,又面臨新的問題,即如何看待水電開發對生態帶來的影響。當前,社會各界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如怒江該不該開發水電,都江堰的楊柳湖電站該不該建,等等。有關三門峽大壩的爭論本質也是這個問題。這些爭論都是大壩與生態問題在實踐層面上引發的,焦點都是生態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電力緊缺矛盾正在日益加劇,發展水電是解決能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但是修建大壩帶來的生態問題應如何認識并妥善解決,這已成為當前水電事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可以說,修建大壩帶來的生態問題又將成為水電發展新的制約因素。只有把生態問題解決好了,我國的水電事業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今后一個時期,生態問題將成為我國水電建設乃至整個水利事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綜上所述,我國水電事業在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技術、投資、市場、生態等方面的制約,是在一定歷史階段產生的,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密切相關。當前,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水電發展中的生態問題,正確認識水電開發與生態的關系,科學評價大壩可能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用科學發展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正確認識并妥善處理現階段遇到的問題,確保我國水電事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2大壩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
盡管當前關于大壩與生態問題的爭論很多,但不少人對大壩導致的生態問題的認識并不全面,或者說并不準確。要正確處理大壩與生態的關系,首先必須冷靜下來,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分析大壩可能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區分哪些是主要問題,哪些是一般性問題。我認為,從普遍意義上講,修建大壩可能帶來的生態問題主要可以歸納為8個方面。
2.1移民問題
水庫移民涉及眾多領域,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系到人的生存權和居住權的調整,是當今世界性的難題。在中國,移民問題是大壩建設帶來的生態影響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此,我談3點認識:
(1)移民問題值得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修建了8萬多座水庫,移民人數達1500多萬,這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沒有的。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移民工作,千方百計采取措施解決因移民帶來的各種問題,陸續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我國水庫移民工作總體是好的,但是也應該看到其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許多移民至今仍未擺脫貧困,生產發展和生活問題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改革開放后,修建了一批大型電站,國家對移民問題更加重視。
(2)關于修庫建壩中征地移民安置工作的處置方式。大體講,我國移民安置主要有3種方式,或者說分3個階段:一是早期較為簡單的移民安置型階段。二是改革開放后的開發性移民安置階段,即讓移民擁有生產手段、生產資料,改消極補償為積極創業,變生活救濟為扶助發展生產。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應該走向第三階段,走投資型移民的道路。投資性移民是庫區移民以其享有的居住權和土地使用權等作為資本入股,在電站經營中享有一定的股權。也就是說,國家享有資源資產,移民擁有相應的權益資產。
(3)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我們能夠妥善解決移民問題。我國的水庫移民有其特殊性。我國有相當一部分水庫是山區水庫,庫區群眾原本生活十分貧困,移民給他們帶來了脫貧的機會,成為擺脫貧困的一個途徑,因此移民工作得到了庫區百姓的支持。世界銀行、亞洲銀行官員到我國的一些庫區考察,了解到庫區群眾都愿意移民。這一點與國外不同,是中國水庫移民的一大特點。因此,只要扎扎實實地做好工作,我國水庫移民問題是能夠妥善解決的。
2.2對泥沙和河道的影響
這是目前討論大壩與生態問題的文章中很少提及的。事實上,泥沙對于河勢、河床、河口和整個河道的影響,從生態角度講,是修建大壩產生的最根本的影響。在河流上建壩,阻斷了天然河道,導致河道的流態發生變化,進而引發整條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發生改變,這才是建壩帶來的最大生態問題,也是最令人擔憂的問題。
2.3對大氣的影響
國外輿論在談到大壩與生態問題時,首先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大壩建設對大氣和氣候的影響。這種觀點的提出是有原因的。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委內瑞拉等國,在北美洲,以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一些大型水電站的水庫淹沒了大片森林,水庫蓄水前,又沒有能力大規??撤デ鍘?,林木便長期浸泡在水中。樹木生長時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有益于生態環境;但經水浸泡腐爛后便會產生一些有害氣體,對大氣造成污染。從世界范圍看,這個問題十分突出。因此,國際上把對大氣的影響看作建壩對生態的影響的首要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在中國并不嚴重。原因有二:一是中國的電站雖然很大,但多屬高山狹谷型水庫,與國外的水庫相比,庫容并不大;二是庫區幾乎沒有大面積的森林。譬如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站,但其庫容要排在三十幾位以后,林木淹沒很少。因此,用對大氣有影響來指責中國的大壩建設,顯然是對中國大壩建設問題缺乏了解。
2.4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
當河流中原本流動的水在水庫里停滯后便會發生一些變化。首先是對航運的影響,譬如過船閘需要時間,對上、下行航速會帶來影響;水庫水溫有可能升高,水質可能變差,特別是水庫的溝汊中容易發生水污染,如水華現象的出現;水庫蓄水后,隨著水面的擴大,蒸發量的增加,水汽、水霧就會增多,等等。這些都是修壩后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
2.5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
這里的魚類是特指的,生物物種則泛指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當前社會上極為關注的是大壩建設對洄游魚類造成的影響。事實上,洄游魚類由于種類不同,其生存的環境也各不相同,如鱘魚,相當一部分是在北緯45°左右的日本北海道與我國烏蘇里江、黑龍江和松花江等河、海之間洄游。而且,并不是每條河流都有洄游魚類,有一些河道并沒有洄游魚類。世界各國在建壩中解決魚類洄游問題通常采取兩種辦法:一種是采取工程措施,建魚梯、魚道;另一種是對洄游魚類進行人工繁殖。我國長江葛洲壩工程建設中,在解決中華鱘洄游問題時選擇了人工繁殖的辦法,事實證明是比較成功的。需要強調的是,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河流上建壩,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是不同的,要對具體的河流進行具體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2.6對文物和景觀的影響
我國是歷史文明古國,文物古跡極多。水庫庫區淹沒后可能對文物和景觀帶來影響,這一問題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2.7地質災害
修建大壩后可能會觸發地震、崩岸、滑坡、消落帶等不良地質災害。
2.8潰壩
可能造成潰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大壩運行不當,工程質量問題,或遇到超標準的負荷,也有可能是戰爭帶來的人為破壞等。
以上歸納的大壩對生態的8個方面的影響,是普遍意義上的。對中國而言,我認為在這8個方面的影響當中,要高度重視移民問題和建壩對泥沙與河道的影響問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不同的河流、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壩址上建壩,可能帶來的生態問題并不相同,一定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針對具體項目進行具體分析。一個項目帶來的生態問題是什么,項目該不該上,該怎樣進行控制管理,要作具體分析,而不能一提建壩就指責生態的八大問題,否定一切大壩建設。
3關于大壩與生態問題的幾點認識
(1)社會輿論對大壩與生態問題的關注是社會進步的表現。關注生態,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后人們思想認識的升華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作為水利水電工作者,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保護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我們應該比以往、也應該比任何人都更加重視生態和環境問題。對社會各界關于大壩和水利水電工程的不同看法,我們應持歡迎態度。但同時,對偏激的、全盤否定大壩的錯誤觀點也決不能茍同。發展是第一位的,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發展中應牢記新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科學的發展觀來統領新時期水利水電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水利工作著眼于江河流域的治理開發。現在我們要轉換立場。作為流域機構,要站在河流的立場上,做河流的代言人;要著眼于人類發展的未來,保護生態,保護河流的生命,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把保護生態、保護河流的生命作為工作的制高點,而不能把開發資源作為流域機構工作的制高點。
(2)國際上對大壩建設看法不同,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客觀反映。一般而言,國際上對大壩問題的看法主要有兩種觀點:發達國家不同意修大壩,認為大壩建設將對生態造成影響;發展中國家主張修大壩,認為不修大壩經濟無法發展。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們贊成建壩,并在贊成修大壩的同時提出要十分注意生態問題。
國際上的兩種觀點針鋒相對,是有其原因的。當前,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水電開發率極高,有的國家甚至高達90%以上,水電資源開發已接近飽和,而發展中國家的水電資源開發水平極低,一般在10%左右,按最近水能資源普查結果看,中國水能資源開發也只達到百分之十幾。另外,發達國家的人均能源消耗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以美國為例,其人均用電量是中國的十幾倍,水庫攔蓄水資源量的比例,遠遠高于我國。因此,發展中國家要進一步發展,要解決電力能源問題,不修大壩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我國提出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據測算,屆時國家需電力裝機9.3億kW,其中水電裝機要在當前基礎上增加1.7億kW,達到2.5億kW。這意味著今后平均每年要新增水電裝機1000多萬kW,才能滿足翻兩番的能源需求。更何況大壩還承擔著防洪和水資源配置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在高度重視生態問題的同時積極進行大壩建設。
(3)在不同的河流、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壩址上建壩,帶來的生態問題是不同的,一定要認真做好生態環境評估報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一概否定建壩。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到2020年我國水電裝機需要增加到2.5億kW。那時我國水電能源的開發率基本達到50%,總體開發達到50%以后,速度會慢慢下降。按世界上發達國家情況看,水電開發最終可能達到60%~70%的水平。在今后的20~25年的一段時期內,我國水電開發將迎來一個高峰。我們對水電發展的宏觀形勢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但在對每一條河、每一個大壩進行規劃設計時,都要十分慎重地對待生態問題,認真做好生態環境評估報告。只有充分重視每一座大壩的生態問題,才能實現水電大發展的宏偉目標。
(4)修大壩要慎重,拆大壩同樣要十分慎重。如果認為修建大壩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主張是沿用了“人定勝天”的思想,那么認為拆掉大壩就能恢復原來生態的觀點同樣也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因為拆掉大壩也有可能破壞既成的、現實的生態系統,帶來新的生態問題。因此,建大壩要慎重,拆大壩同樣要慎重;建大壩有一整套嚴格的批準程序,拆大壩也同樣需要有一整套嚴格的批準程序。當前應逐步建立大壩報廢退出機制,完善配套法規,嚴格程序管理。
(5)水利水電工作者要勇于挑起大壩建設與生態保護兩副重擔。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們水利水電工作者考慮較多的是如何建大壩,對相關的生態問題考慮得不夠。應該認識到,任何水利水電工程,從本質上說都是生態工程。如果在水利水電建設中對生態問題不能正確地對待、科學地處理,很可能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勇于挑起水利水電建設與生態保護兩副重擔,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責任。廣大水利水電工作者要切實負起責任,促進我國水利水電建設事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 上一篇:環保產業定義發展管理論文
- 下一篇:灌溉經驗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