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市場運作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8 06:44:00
導語:水市場運作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的一種,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局部地區人均水資源量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水資源很可能成為21世紀中國最為稀缺的自然資源之一.同其它自然資源一樣,水資源的稀缺性制約已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注點.資源無價或低價使得水資源被掠奪性的開發,浪費嚴重,利用率低,這加劇了水資源的稀缺.如何通過水權的界定,建立可交易水權的水市場來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以保證水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正成為理論界的研究熱點.
1中國水資源日益加重的稀缺性呼喚水市場
水資源的稀缺由其本身的客觀條件所決定,同時還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制度、經濟基礎和歷史發展狀況等多種因素影響.
a.人口因素影響水資源的供給,造成了水資源的歷史性稀缺.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人口眾多,12億人口對水資源的需求表現在基本的生活需求用水和非基本需求的多樣化用水兩個方面,這對水資源并不豐富的中國來說壓力是十分巨大的.中國的河川徑流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河川徑流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耕地面積大,畝均占有河川徑流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6%.因此,無論從耕地,還是從人口計算,中國都是一個水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b.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造成了水資源的客觀性稀缺.遼河、海灤河、黃河、淮河四大流域,土地面積占全國的18.7%,耕地面積占全國的45.2%,人口占全國的38.4%,但水資源卻只有2702億m3,相當于南方四大區域(長江流域及以南、珠江流域、浙閩臺諸河和西南諸河)水資源量的12%,人均、畝均水資源量低下,分別只是全國平均值的16%和14%.
中國降水量和徑流量的年際間和年內分布懸殊大,不僅給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困難,而且頻繁的水、旱災害對工農業的危害極為嚴重.僅農業每年缺水量約為33化m3,受旱面積達133~1900億㎡/a,每年因得不到充分灌溉使糧食減產約50億kg.現在還有5000萬農村人口和300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
c.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和利用率低下,造成了水資源的制度性稀缺.以黃河為例,多數灌區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方式簡單落后,不少地區還是大水漫灌,管理粗放,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只有0.3~0.5
d.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造成了水資源的發展性稀缺.城市缺水也日趨嚴重,全國58%的城市缺水,達58億m3/a,且主要集中在華北、沿海地區名會及工業城市.地下水嚴重超采,導致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續下降.
e.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加劇了水資源的稀缺性.水資源污染也隨工農業的發展而日趨嚴重,水質日益惡化.全國每年排放廢污水量約達363億t,80%的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全國90%以上城市的水環境惡化,城市河流湖泊幾乎成了排污道,且水污染由城市向鄉鎮蔓延,情景令人擔憂.同時,中國長江、黃河等源頭的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水資源的稀缺性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不可缺性,迫切需要我們去研究政治、經濟和技術的方法來解決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緩解水資源的稀缺性有兩條途徑:①為缺水地區開源,即將相對豐水地區的水調向缺水的地區,這需要巨大的工程投資,如果仍然完全依賴于政府,可能是低效的,需要引進高效的市場運作機制;②節流,即節約用水、合理用水,促進水資源配置模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促進水資源從低效益的用途向高效益的用途轉移,這同樣需要市場的自我調節,僅靠政策指令是很難實現的.可見,解決水資源的稀缺性問題,最迫切的是盡快建立水資源的有償使用機制,培育和發展水市場.
2創建中國水市場的基礎
2.1水市場的存在前提
水市場存在有兩個前提:一是水需求的存在;二是水供給的可能.第一個前提是顯然的,這可從中國水資源日益加重的稀缺性得到驗證.第二個前提也是存在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驗證:①粗放型的經濟模式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和利用率低下.如灌區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方式簡單落后,不少地區還是大水漫灌,節約用水可以提供潛在的水供給;②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北方缺水而南方水資源相對豐富,這為南水北調提供了可能;③利益的驅動使效益低下的用水戶有潛在的水供給;④政策的引導,使不符合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用水戶有潛在的水供給.
2.2水市場的運作前提
水市場運作前提是水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界定,即水權界定.市場經濟中的交換,表面上看是物品的物質上的轉移和移動,但其實質是產權的交易,明確的產權是交易的先決條件.要進行交易,首先必須建立一套產權體系.同樣,水市場上水資源的交易實質是水權的交易.要建立和發展水市場,首先要明晰水權,規定人們在什么情況下可以得到水資源,如何使用水資源,如何處理與其他用水者的關系.我國水法規定,水的所有權屬于國家,在建立水資源財產共有的前提下,水權主要是指依法對于地表水、地下水所取得的使用權,以及相關的轉讓權、收益權.水權的公平合理分配是水市場運作的關鍵.
在進行水權分配時應遵循以下原則:①人的基本生活用水首先要得到保障;②水源地優先原則;③糧食安全優先原則;④用水效益優先原則;⑤投資能力優先原則;⑥用水現狀優先的原則.具體操作時,首先確定或建立能充分代表地區和用戶用水利益的組織,稱為一級用水戶.其次,根據以上六個原則確定各一級用水戶的需水權大小,如按“21世紀議程”要求每人每天40L的基本生活用水,確定該一級用水戶的一年人的基本生活用水的水權需求量.按國家農業產業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規劃確定該一級用水戶的糧食安全的水權需求量等.第三步,由水資源總量和考慮防洪、沖沙、生態保護等的用水,確定可供分配的總水權的大?。谒牟?,由于可供分配的總水權遠小于各一級用水戶需水權的總和,只能按他們需水權大小比例來確定各一級用水戶實際分得水權的大?。?/p>
2.3為水市場服務的公共物品
國家作為水資源的所有者,通過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以及使用權的有償轉讓,獲得的資金可用于公共物品的投資建設.如將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的源頭作為國家的公共物品,由國家投資植樹造林、進行生態環境建設,以提供全國的生態安全.又如,水文資料作為治理江河、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基礎性資料,也是一種公共物品,應由國家財政投資、公共機構采集并廣泛披露,社會無償使用.它是政府合理分配水權的前提和監督水市場運作的手段.
3我國水市場的框架模型
水資源的短缺呼喚水市場,潛在的水供給為水市場存在提供了可能,水權的明晰則為水市場的運作提供了基礎,那么就需要研究構架一個運作有效的水市場.
根據水資源的分布,中國水市場可以分兩類三個遞級層次來構架:第一類為流域內的水市場;第二類為跨流域的水市場.流域內的水市場又可分為以下三個遞級層次:
a.流域內第一個層次的水市場稱為一級市場,它是流域內的一級用水戶間的水權交易市場,實現本流域內的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如經濟相對發達且缺水的用水戶甲以一定的經濟損失和有節水潛力的用水戶乙提供的水供給相交換,用水戶甲的水短缺和支付水費都會促使其提高節水水平,從而總受益增加;而用水戶己收取用水戶甲的水費,以此對節水灌溉進行投資,雖然水量減少而產出卻可以繼續增加,其總受益也增加.具體交易可采用申報期貨制:由水權出讓者可轉讓數量信息,由水權購買者申報需要量,由水權的供需情況來定價,由代表政府行使管理職能的流域管理局組織交易和監督實施.具體交易運作模型見圖1.
圖1一級水市場運作模型
b.流域內第二個層次的水市場稱為二級市場,它是流域內的一級用水戶與其地域或水系范圍內的水廠、農業灌溉公司間以及各水廠、農業灌溉公司間的商品水買賣市場,實現本地區或水系范圍內的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在保證人的基本生活用水、糧食安全生產用水的前提下,其它社會經濟多樣化用水實行自由竟爭,市場調節.
c.流域內第三個層次的水市場稱為三級市場,它是地域或水系范圍內的水廠與城市居民、工業用水單位間,以及農業灌溉公司與農民用水者間的商品水買賣市場,實現一個城市或一個灌區范圍內的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二類為跨流域的水市場,由水供給的提供地區(一級用水戶)和各跨流域的需水地(一級用水戶),以及國家共同出資組成調水股份有限公司,負責調水工程的建設與運營.例如我國南水北調工程方案,是以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基礎,通過水市場來運作的.各需水地(一級用水戶)按其需要水量的多少確定相應的股權,按股權的大小確定投資的多少和將來可用水的多少.同時可根據經濟的發展和具體情況的變化來進行水權的轉讓和買賣.
4水權定價的動態分析
4.1合理確定水的價格的必要性
經濟增長若以資源過度耗損為代價,就反映出各產業或各企業的成本遠遠小于含有其應付出資源代價的成本即社會成本.在經濟學中,把某個經濟實體的行為使他人受益(稱為正外部效應)或受損(稱為負外部效應),即不會因之得到補償或付出代價稱為經濟外部性.
自然資源無價或長期低價,特別是公共資源的使用缺乏排它性權利界定,很容易產生負外部效應,即會產生過度耗損.例如引黃入晉工程,從黃河調水的生產成本遠高于在太原當地開采地下水的生產成本.如果只計算工程水價,地下水的水價低于調水的水價,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必然選擇用地下水,其結果是繼續大量開采地下水,不用調水的水.扭曲的價格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當考慮資源水價后,其結果就不一樣了.由于超量開采地下水會造成嚴重的環境和生態問題,調水有助于緩解開采地下水對環境和生態的破壞,開采地下水的資源水價遠遠高于調水的資源水價.考慮資源水價后,調水的價格低于開采地下水的價格,就能引導人們使用調來的水,少開采地下水,引導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所以要想建立真正的水市場運行機制,緩解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引導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除了對水資源使用權進行界定外,還必須合理地確定水的價格.
4.2商品水的價格組成
商品水的價格由三個部分組成:①資源水價或叫水權費,用水者為取得水權而付出的水資源的機會成本;②生產成本和產權收益,即工程水價;③環境水價,即水污染處理費,但不應包括超標排放的污水.在水價的各個組成部分中,工程水價相對固定,它只隨工程投資的大小和運行成本的高低而變化;環境水價比較穩定;資源水價則是水價組成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躍的部分.
4.3商品水價的動態性
資源水價的確定,是在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用水前提下,以有利于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為基本出發點,綜合考慮需水、供水和水資源總量三方面的因素,不斷地調整和變動.
我們可以從資源水費的用途和市場交易的特性來分析資源水價的動態性.資源水費的用途主要是為保證水市場正常運作的社會公共物品建設,如河流源頭的生態保護、水市場的水文基礎資料、水市場的交易監督等.通過市場調查可統計分析出這部分公共物品的建設費,這是需要通過資源水費來補償的.而水資源的不同用途其資源水費單價是不一樣的,生態用水和人的基本生活用水單價最低,其次是糧食安全用水,單價最高的應是不符合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產業.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下:
式中:F為公共物品的建設費;pj為第j種用途的資源水單價;Qij化為第i個一級用水產第j種用途的水量.
F的大小反映公共物品范圍的大小和建設的完善程度,它是一個變量,各種用途的資源水單價間的關系體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的原則,但具體的比例會隨經濟的發展而變化.可以建立一個信息管理系統,動態跟蹤這些相關量的變化,正確地給水資源定價.
5結論
a.水資源的稀缺性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可缺性,迫切需要通過建立水市場來代化配置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b.水市場的建立需要明晰水權,合理地進行商品水定價.
c.需要考慮水市場的特性,構架合理的、方便運作的水市場模型.
d.水資源的多重特性決定了水市場是一個“準市場”.如水資源交換受時空等條件的限制;多種水功能中只有能發揮經濟效益的部分(比如供水、水利發電)等,才能進入市場;資源水價不可能完全由市場競爭來決定;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不同地區、不同用戶之間的差別很大,難于完全進行公平自由競爭.
e.中國的水市場是一個兼顧上下游防洪、發電、航運、生態等用水需求,兼顧各地區的基本用水需求的水市場.這樣的一個水市場的健康發展和發揮作用需要政府統一管理和宏觀調控.
- 上一篇:水權實踐引發管理論文
- 下一篇:河流流域綜合治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