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量評價成果對比分析

時間:2022-09-29 08:57:20

導語:水資源量評價成果對比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資源量評價成果對比分析

安徽省分別于20世紀80年代初、21世紀初相繼開展了兩次全省范圍的水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基本摸清了水資源的家底,掌握了水資源總體狀況、存在問題與演變規律。近年來,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影響,水循環及水文過程發生了顯著變化,水資源形勢和水安全狀況更趨嚴峻。根據2017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實施第三次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的工作部署,安徽省水利廳根據有關要求,組織開展了新一輪水資源調查評價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該項工作?,F對本次評價地下水資源量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并與第二次評價成果進行對比分析。

一、評價分區和面積

1.評價類型分區與第二次評價相比,本次評價對類型區及評價面積進行了一定的調整。首先,依據區域地形地貌特征,對I級類型區分布范圍進行了適當調整,平原區面積由第二次評價的59157km2增加為61474km2,山丘區面積由第二次評價的80319km2減少為78002km2。兩次評價類型區對比情況見圖1。其次,根據次級地形地貌特征,將平原區進一步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平原、巢湖平原和沿江平原4個Ⅱ級類型區(一般平原區),將山丘區進一步劃分為淮北丘陵山區、江淮丘陵山區、皖西山區和皖南山區4個Ⅱ級類型區。最后,根據包氣帶巖性和礦化度,將平原區劃分為211個Ⅲ級類型區(即計算單元),根據水文測站控制范圍和地下水系統邊界等條件,將山丘區劃分為104個Ⅲ級類型區。相較于第二次評價的70個計算單元,本次評價共劃分315個計算單元,劃分結果更加精細。2.評價均衡分區和匯總分區第二次評價匯總分區為水資源三級區套地級行政區,本次評價要求提交水資源三級區套地級行政區和縣級行政分區。自第二次評價以來,安徽省發生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因此,導致全省水資源三級區套地市部分單元的面積有所變化。根據《全國水資源分區》的統一要求,充分考慮區域自然特點及行政區劃的界線,安徽省按流域水系分成3個一級區、8個二級區、13個三級區,淮河流域劃分為淮河上游區、淮河中游區、淮河下游區、沂沭泗河區4個二級區,共7個三級區;長江流域劃分為湖口以下干流、太湖水系、鄱陽湖水系等3個二級區,共5個三級區;東南諸河共劃分為錢塘江流域1個二級區,共1個三級區。3.計算面積第二次評價工作中,安徽省平原區計算面積為50947km2,約占平原區總面積的86.1%。經統計分析,本次評價安徽省平原區計算面積為50658km2,約占平原區總面積的82.4%,與第二次評價相比,全省平原區計算面積減少了289km2,這與近年來城鎮化建設加快的總體趨勢基本是相吻合的。

二、水文系列及測站選取

1.水文系列第二次評價采用了1956—2000年共45年水文系列,對地下水資源量提出了各分區1980—2000年多年平均資源量成果。本次評價采用了1956—2016年共61年水文系列,對地下水資源量提出了各分區近期下墊面條件下2001—2016年多年平均資源量成果。2.測站選取本次評價選取全省179個地下水位監測站,基本都位于淮河以北平原,平均密度204km2/站,選用站點地下水位監測資料系列為2001—2016年共16年。本次評價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計算共選用基流切割水文站點25個,較第二次評價31個水文站點減少6個,選用水文站資料系列長度達20年以上。

三、評價參數及方法

本次評價工作基本上采用第二次水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所選參數成果,參考全國技術細則提供的參數取值范圍,同時廣泛借鑒周邊省份水文地質參數成果,僅對少許錯漏或不合理之處進行適當修正,沒有大的改動。

四、評價成果對比分析

1.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第二次評價未考慮地下水礦化度分級成果。本次根據技術細則要求,將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按照是否大于2g/L劃分,對礦化度小于2g/L的地區進行重點評價;對礦化度M>2g/L的地區,只評價地下水補給量,但不作為地下水資源量。(1)礦化度小于2g/L的地下水資源量第二次評價計算平原區地下水補給量,將補給量分為降水入滲補給量、引地表水灌溉入滲補給量、井灌回歸補給量和地表水體滲漏補給量4個部分,分別進行計算并匯總得到總補給量;排泄量分為實際開采量、潛水蒸發量和河道排泄量3個部分。本次評價計算平原區地下水補給量,將補給量分為降水入滲補給量、山前側向補給量、井灌回歸補給量和地表水體補給量4個部分。其中,山前側向補給量是第二次評價未予以計算的,地表水體補給量包括河道滲漏補給量、湖庫滲漏補給量、渠系滲漏補給量、渠灌田間入滲補給量;排泄量分為實際開采量、潛水蒸發量、河道排泄量和湖庫排泄量4個部分。安徽省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計算分項對比見表1。本次評價安徽省平原區多年平均(2001—2016年,下同)地下水總補給量為98.29億m3,較第二次評價的97.51億m3多0.78億m3;平原區多年平均地下水總排泄量為97.27億m3,較第二次評價的82.12億m3多15.15億m3;平原區多年平均地下水總資源量為97.41億m3,較第二次評價的95.01多2.40億m3;平原區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模數平均為19.28萬m3/km2,較第二次評價的18.65萬m3/km2多0.63萬m3/km2。安徽省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兩次評價成果對比見表2。(2)礦化度大于2g/L的地下水資源量第二次評價工作中未單獨對礦化度大于2g/L的地下水資源量進行計算。本次評價根據最新的地下水礦化度資料,對這部分地下水的補給量進行了計算。經計算,全省平原區礦化度大于2g/L的地下水多年平均(2001—2016年)總補給量為2076萬m3。2.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第二次評價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用天然河川基流量近似代替。天然河川基流量采用基流分割法計算,全省共選擇基流分割控制站31個,單站基流分割采用直線斜割法,用1980—2000年系列年徑流資料進行頻率計算,移用地表水還原比例系數對實測基流進行還原,建立天然徑流~天然基流關系曲線。根據單站1956—2000年逐年的河川徑流量成果,從單站R~Rg關系曲線中,查算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系列,即為該單站所控制計算區的河川基流量系列。本次評價將山丘區劃分為一般山丘區和巖溶山丘區,一般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采用排泄量法計算,排泄量包括天然河川基流量、地下水開采凈消耗量和山前側向流出量3項,以總排泄量作為地下水資源量(亦即降水入滲補給量);巖溶山丘區采用地下徑流模數法進行計算。全省共選用基流切割水文站點25個,為提高天然河川基流量計算的精度和效率,利用計算機程序進行單站逐日基流分割,對選用的水文站2001—2016年實測流量資料逐年切割。本次評價安徽省山丘區多年平均(2001—2016年,下同)地下水總資源量為101.07億m3,較第二次評價的多年平均(1980—2000年)山丘區地下水總資源量97.91億m3多3.16億m3;山丘區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模數平均為12.96萬m3/km2,較第二次評價的12.19萬m3/km2多0.77萬m3/km2。3.地下水資源總量本次評價安徽全省多年平均(2001—2016年)地下水資源總量(礦化度M≤2g/L)為195.23億m3,較第二次評價全省多年平均(1980—2000年)地下水資源總量191.33億m3多3.90億m3;本次評價安徽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5.19萬m3/km2,較第二次評價的地下水資源模數13.72萬m3/km2多1.47萬m3/km2。安徽省地下水資源量兩次評價成果對比見表3。

五、結語

根據以上對比分析可知,本次評價安徽省多年平均(2001—2016年)地下水資源量(礦化度M≤2g/L)較第二次評價多年平均(1980—2000年)地下水資源量增加2.04%。分析主要原因是降水和地表徑流的增加,使得降水入滲補給量和地表水體對地下水的補給量有所增加。

作者:劉猛 胡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