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創設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1 08:25:00
導語:數學課堂創設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數學教學應該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數學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的重要資源。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組織教學,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數學活動的機會,以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要實現以上的目標,教師必須努力把課堂教學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在數學教學中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下面結合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經驗,介紹幾種創設教學情境的策略。
1.創設問題型情境
問題情境是促進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體驗數學應用,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思維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盡量給學生設置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懸念,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
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除教科書上的問題情境外,還可創設更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有人說如果將一張紙裁成兩等份,把裁成的兩張紙摞起來,再裁成兩等份。如此重復下去,第四十三次后所有紙的高度便相當于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一張紙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385000km,你相信這個人的說法嗎?”學生覺得這個問題很懸,又好奇,很快就談論開了。此時,教師指出這個問題需用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有理數的乘方”來解決。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感受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并讓學生體驗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
新課程體現了數學知識的“生活化”,使學習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讓學生深刻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認識到“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為此,教師可以用生活實例來創設問題情境。如教學“打折銷售”時,提出這樣一個生活情境:“某個體商販在一次買賣中同時買出兩件上衣,每件都以135元出售。若按成本價計算,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虧本25%,這次買賣中商販賺了還是賠了?”學生經過一番討論、猜測后,教師指出,通過“打折銷售”的學習,我們就能明白商品的成本價、售價、利潤、利潤率等有關知識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就能輕松地解決剛才的問題了。
應該注意的是,教師設計的問題情境,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學生所熟悉的、感興趣的,或者具有懸念的生活素材,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動力。
2.創設活動型情境
實踐活動是知識內容的再現,通過學生熟悉的活動和游戲,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周圍到處有數學,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創設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操作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嘴,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讓他們盡情地展示自己。例如在教學“展開與折疊”時,教師課前布置學生帶一把小剪刀和幾張舊的掛歷紙。上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剪一剪、折一折,在活動中,認識棱柱的某些特征,了解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經過大量的展開與折疊的操作活動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根據展開圖判斷立體模型,根據立體模型想象展開圖形。最后,讓學生再動手制作簡單的立體模型。整堂課在活動情境中開始,又在活動情境中結束。學生個個動手,人人參與,在活動中掌握知識,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
在教學“統計圖選擇”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學習情境:讓學生課前調查七年級各班在學校秋季運動會中,分別獲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數及團體總分等情況。并將收集到的數據用適當的統計圖表示出來,從中可以獲得哪些信息?經過學生的調查活動,教師將該節的教學放入了實際背景中,放入了數據統計的過程中,并對數據作出合理的決策,避免了單純的制圖訓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體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嘗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喜悅,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應該注意的是,教師創設的活動情境,應既具有可操作性,又面向全體學生,要給學生有充分的活動和交流的時間,使學生通過活動、交流,形成新的知識。
3.創設探究型情境
即教師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為出發點,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識點改編成需要學生探究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在嘗試中體驗和創新,使傳統意義上的教學過程變為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解決的過程。
教學“同底數冪的乘法”時,教師首先提出探究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計算2x3.3x2。學生很快進入“憤悱狀態”,各種答案不斷出現-----2x3.3x2=6x5,2x3.3x2=6x6等。誰是誰非?學生的探究欲望被喚醒,紛紛嘗試、猜測、討論,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辦法。這樣,教師由設計2x3.3x2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已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有理數乘法、有理數乘方)與當前的課題之間的認知沖突,不但吊起了學生的“胃口”,還為學生的探究性活動指明了方向,并與以后的單項式乘法聯系在一起,構成了整節教材的探究脈絡。
“截一個幾何體”的課堂教學拓展訓練中,教師可創設這樣一個探索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長方體的一個角,剩下的幾何體有幾個頂點、幾條棱、幾個面?學生紛紛切起了自己的蘿卜(正方體、長方體),說出了多種答案,有的同學還爭了起來。通過動手操作、討論交流,最后歸納出完整的答案:當截面不過頂點時,有10個頂點,15條棱,7個面;當截面過一個頂點時,有9個頂點,14條棱,7個面;截面過兩個頂點時,剩下的幾何體有8個頂點,13條棱,7個面;截面過三個頂點時,有7個頂點,12條棱,7個面。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自主探索的熱情濃厚,合作交流的氣氛活躍。并經歷了從多角度認識問題,嘗試解決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動,既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創設探究型情境,教師應精心設計讓學生探究的問題,使學生進入“憤悱”狀態,誘導學生去猜測、嘗試、實驗、發現。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學習內容進入“憤悱”狀態的方式是不一樣的,這要求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教材,設計出不同的探究情境,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跳起來摘桃子”。
4.創設信息型情境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與學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根據學生實際,盡可能多地使用各種教學媒體,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采的學習素材,以培養學生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圖案設計”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片展現豐富的幾何圖案,讓學生欣賞這些美麗圖案后,告訴學生,“這些圖案我只要用一個圓規就可以畫出來,你想學會嗎?”然后,師生一起探究這些圖案的畫法,并激勵學生大膽創新與設計。通過圖案設計,學生進一步熟悉了圓規的使用技能,了解了將圓六等份、三等份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電腦上畫圖,設計圖案,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設計的圖案豐富多彩。
總之,創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創設出更具新意的課堂教學情境。
- 上一篇:辦事處計生委事跡材料
- 下一篇:民政工作經驗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