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激活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1 08:32:00

導語:數學課堂教學激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課堂教學激活研究論文

由于數學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數學中程式化、符號化的東西很多,再加之原有教材割斷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有些教師教育觀念落后,導致數學課堂教學往往比較沉悶、呆板。隨著課程實驗工作的不斷深入和逐步推廣,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基礎教育的沖擊與影響將更為突出、更為集中、更為直接地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說到底就是激活課堂,引領學生最終實現一種積極向上、輕松愉悅、富于激情和趣味的學習。新課標也指出:“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蹦敲矗绾渭せ钫n堂,讓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活潑,促成學生自我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恰當、適宜的環境能有效激發人們的熱烈情緒,提高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在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設和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他們的學習置于一種真實、優美、和諧的場景中,從而激發對學習的熱情。首先,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原有抽象、邏輯、符號化的學習內容變得生動、直觀、真切,縮短時空距離,掃除學習障礙,有利于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例如在教學“循環小數”這一課時,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感覺到“循環”的內涵。出示一個時鐘,讓學生回答:“時種是怎樣轉動的?”然后拿出一張課程表再問:“你們的課表為什么每星期都可用?”教師邊提問邊演示,使學生看到,時鐘始終按照一個方向從1~12,再從1~12不斷重復出現。課程表是照表上的課程重復使用的。這種直觀情景有利于很快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形成無意識的心理傾向,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其次,在學生學習中創設一些真實的生活場景,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滿足了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有利于增加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比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頂點”的概念,分組進行切土豆活動,在切、摸、指的活動過程,學生不但把握了知識點,理清了它們之間的關系,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熱情,這種情況的真切效果是其他教學手段不能比擬的。

二、激活知識積淀,促進自主探究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任何學習都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簡單地傳遞、復制書本知識,而是主動地根據先前認識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構建當前學習內容。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睘榱藢W習新知識,必須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具備先前的知識并不意味一定能學到、學好新的知識。例如在教學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首先讓學生回想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計算公式是怎樣得到的?思考能否把圓也轉化為以前學過的圖形而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接著讓學生分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評價統一,補充完善各組的思維方法。整個活動過程,通過教師激活學生的知識積淀,面對新問題自然而然地利用先前經驗進行真實的認識過程,親自體驗到前后經驗的對比和變化歷程,心靈產生深深地震動,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和收獲。因而,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努力培養學生形成一種依靠已有的知識儲備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從已學的知識中獨立獲取新知識,得到新經驗,產生新創造。

三、豐富情感體驗,形成積極態度

在課堂學習中,如果缺乏情感參與,就感覺不到情感魅力。品嘗不到情感體驗的學習,是不完整的學習,是缺乏靈魂與活力的學習。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先生說過:“喜歡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數學教學使學生飽受挫折而與成功的喜悅無緣,學生也就不會喜歡,更談不上“終身學習的愿望”了。所以數學教學活動應該成為喜歡和好奇心的源泉。數學教學中每一個數學概念的學習,公式、法則、數量關系的分析,只有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學生才有可能在體驗成功的愉悅時,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形成積極的態度。數學課堂中要使學生學會按自己的意愿形成適宜的情緒狀態,用數學邏輯的精確性、數學概念和結論的確定性以及推理的規則等,使他們自覺地遵循思維規律、規范思想形式,調控自己情緒、情感發生的強度,保護健康適宜的情緒狀態投入數學課堂活動中。數學知識需要通過一定量的訓練來掌握,數學思維品質、數學能力也需要通過一定量的訓練來培養,只是教師要特別注意準確把握好訓練的時機和訓練形式,要講究科學性、層次性、藝術性。這里,教師要做好兩件事:(1)向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使他們有機會經歷克服困難的活動;(2)讓學生在從事這些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課堂教學首先必須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情感需要,致力于培養學生豐富細膩的情感的學習。由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誠相待,將自己內心的思想情感真實地向學生敞開,促進師生間情感交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熱情、動機,使之在學習中增強內心體驗和心靈的感悟,形成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四、尊重個體差異,加強實踐操作

由于先天素質和后天的環境影響的不同,不同的學生個體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課堂作為有著各種差異的學生共同學習的場所,顯然在客觀上很難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有些學習活動的安排和設計可能對某些學生是適合的但對另一類學生卻不一定適合。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智力特點,研究每個學生的背景、興趣、優勢智力所在,努力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學對象的不同創設多種適宜的,能夠促進學生全面充分發展的教學手段、方法和策略,使每一學生都能自由選擇并進行一種最適合于他自己的學習活動。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公式時有這樣一個環節:有一張長方形的紙,長4分米,寬3分米,要求用平方分米的面積單位量出這張長方形紙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進而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什么關系。課前有意識地讓每個學生只準備6個邊長1分米的小正方形,不夠擺滿整個長方形。這樣在推導公式的過程,就會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學生不用小正方形擺,因為已知長方形的長4分米,寬3分米,發揮想像力就可以知道每排擺幾個和需要擺幾排;第二種方法,只擺出一排一列,再發揮空間想像力,也可以知道每排擺幾個和需要擺幾排;第三種方法,與他人合作,或主動向其他同學借來一些小正方形,把小正方形放在一起擺,擺滿整個長方形后,就能知道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動手操作之前,可提出一個建議:你們可以用學具擺,也可以不用;這個建議好像無足輕重,實際上是教師在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尋找“最近發展區”,促使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在這種學習中,學生的個性將得到較大發展,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在傳統教學中,不少學生的學習卻只是生吞活剝書本上和成人經驗中已經固化并奉為“真理”的東西,他們的學習沒有經歷深刻的思維和實踐過程,新課程改革力避傳統學習的弊端,視學習為“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的特點。例如,在教學“利息、利率”這一內容之后,及時安排以下實踐:(1)做自己的小會計,到銀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積攢的錢存起來,想一想怎樣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匯報給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幫媽媽理財,算算媽媽存的錢利息是多少?到期后應取回多少錢?怎樣存錢最合算!再如學習了比例尺,可以讓學生按一定的比例尺設計一張自己房間的平面圖,或根據中國地圖測算一下武漢到某個城市的實際距離,并選擇適當的交通工具,計算出旅途的時間等等。如此在實踐轉化運用過程中讓知識在學生頭腦中成活,使學生的認識結構從猜測、模仿到靈活運用知識,促使學生向社會實用型人才發展。由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加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發現和確定問題,提出各種假設、廣泛搜集資料、解決現實問題,從中獲取知識、豐富經驗。另一方面,創設各種條件,引導學生將在課堂和書上所學的知識及時轉化運用于教室外等其他場合,讓學生在知識應用過程中感受學習的力量,自然長出學習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