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合作學習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1 08:53:00
導語:數學合作學習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當前課堂教學的現狀
培養學生學會學習,是全面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從當前的課堂教學現狀看,遠遠達不成這樣的目標,現在的高中數學教學,學生不能自主學習和老師不會或不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只能被老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習的積極性逐漸減弱,而支撐學習的唯一動力就是考大學,對于數學本身的魅力已毫無知覺,當然談不到創造性的學習,更談不到主動學習,慢慢的活潑好動的中學生變的“老態龍鐘”,少言寡語,甚至引起心理變態,心理非常不穩定,只能進行模仿學習,所以在高考中因為思維定勢而出現的錯誤屢見不鮮,而人們只簡單的理解為“粗心”,這樣的粗心越來越多。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1)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思想陳舊,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調動全體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2)在指導學生提出和發現問題的教學環節上,準備不足,在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調控不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講的多,包辦的多,教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參與的質量和程度較低,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
(二)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提高課堂效率
1.“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發現學習”的積極倡導者布魯那認為學習是主體主動的通過認知,獲得客觀事物的意義和意象,從而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并強調教師應當制定和設計各種方法,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發現、探索的學習情景,使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探索者;波利亞在其著名的數學教學三原則中指出:為了有效的學習,學生應當在給定的條件下,盡量多的自己去發現要學習的材料;建構主義觀強調:所有知識都是被建構的,包括認知結構,建構主義觀下的數學教學,不是學生對老師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以學生已經具備的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建構過程。是在每一個學生已存在的不同的數學世界里,通過自身的內化重組、操作和合作交流,主動的進行建構過程。其中教師應該是數學建構活動的深謀遠慮的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和評價者。學生則主動的進入學習情景,調動起自身的情感思維,積極投身數學學習的活動中,從學會數學進而發展為會學數學,從事發現和創造。
2.“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遵循的原則
(1)主動性原則。學生主動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的一切思維,參與學習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引導、組織、評價者,決不能包辦代替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的作用是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展開積極思維。
(2)人人參與性原則。學生參與的程度是衡量課堂效率的重要標志,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整個過程就變成了老師唱獨角戲的過程,學習的主體難以體現,難以發揮。我們必須放棄這種做法,真正實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課堂教學最理想的境界是人人參與,課堂上,每一位學生都能全身心的投與到學習中去并能按照自己已有的數學知識去探討新的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就能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3)開放性原則?!靶〗M合作學習”教學法是一種開放性教學法,首先,課堂教學的形式是開放的,學生四人一組,自由組合。其次,教學內容是開放的,教師就本節內容創設情景,提出疑問,然后小組討論,使學生自己能提出子問題,并討論得到解決方案,最后形成小組成果,集體共享。
(4)平等性原則。無論是在班級中還是在小組中,每一名成員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到因為有了自己而使集體變的更好,因此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以自己的小組為榮,都時時刻刻為小組的榮譽而努力。
(5)發展性原則。每個小組中的每個學生都是發展變化的,每個人提出的問題都值得大家重視的,這樣每一個學生都是主人翁,都敢于表現自己,使每位同學的個性、能力、思維品質能得到全面發展。
(6)合作性原則。每個小組都應是團結合作,靠集體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在這個集體里大家互相團結,共同進步。
(三)“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的課堂模式
1.情景導入
教師根據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設置與實際有關的問題情景展示給學生,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踐及已有的數學知識,從直觀的具體的問題中引發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在解題的過程中再提出新的問題,再想新的解決方法。
2.自主探索
數學問題。問題是探索和思考的出發點,也是自主探索的載體,一個恰當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猜測、實驗、探索與交流,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感知問題解決問題中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數學體驗。倡導讓學生自主探索,親身體驗,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識、質疑、和思考。這樣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和自學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思維品質和數學學習習慣,另一方面,也將親身體驗,自然內化而穩固的納入知識系統,從而靈活的運用。
數學建模。數學能力最集中的體現是問題得數學化,并通過數學模型的建立,自主探索出結論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合作交流。在合作的過程中,通過互相表達和傾聽,不僅能使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更好的表達出來,而且還可以了解他人對問題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使學生的理解逐步加深。
交流總結。解決問題是能力,提出問題更是能力。交流總結是課堂重要的環節,離開了這個環節,課堂的質量提不到一個新的高度,更會使學生無收獲之感或充滿問題的感覺。在這個環節中將是一個全班的交流過程,將顯現組與組間的交流與合作,你來問我來答,你不全我補充,你不會還有我,形成的問題及解答的結果全班共同享用。
效果驗收。最后十分鐘,教師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設計2-3道驗收題,檢驗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評價。評出最佳問題、最佳解法、最佳卷面,獎勵。以鼓勵那些具有創新和塌實作風的同學。
(四)實施的過程中注意的幾個問題
1.小組的形成
本著自愿的原則,每四人生成一個小組,不去強調學習成績的優劣,這樣生成的小組才有可能具有團隊精神,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為自己所在的小組榮辱與共,形成巨大的核心力,全力以赴為小組的榮譽而奮斗。只所以四人一組,原因是:(1)小組長好管理,(2)討論問題方便,可一對一講,也可一對三講,(3)便于形成討論的格局,預防出現錯誤占上風的現象。
2.團隊精神的培養
組織競賽臺,每小組一個單位,每次考試平均分前四名獲得紅旗一面,每次考試得滿分卷者,小組獲得五星一個,全得全有,每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小組得紅三角一個,一類排成一行,小組怎么樣一目了然,這樣做的結果,學生不僅不害怕考試,反而盼著考試得高分、得滿分卷。盼著上數學課多提問題,為小組增光,這樣整個小組的每一成員互相幫助的氣氛越來越濃,否則,一個扯后腿,全組平均分上不去。
3.學生不光能解決問題,而且學會了提問題
在這四個月里,學生不光針對一個問題提出幾種解決的方法,而且能把問題延伸,形成新的問題,尋求新的解答,經過小組討論,形成本小組的問題,解決不了的向其他小組求救,這樣可雙贏----一個獲得問題獎,一個獲得解答獎,這一段時間共提出98個問題,其中非常有價值的12個,用學生的姓名命名,如:云祥問題、竟富對稱、仰仰做法、冬梅問題等。
4.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的問題,都需要自己介紹給別人,這就需要自己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但是這樣,為顯示自己的方法好,學生自己必須想出比別人更好的辦法才行。
5.實驗證明,這種教法效果明顯的好
(1)學生具有了較強團隊精神,在每一個學習小組里,每一個同學都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清晰的介紹給其他的同學,并由小組集體認同,形成本小組的研究成果,形成有價值的問題讓集體共享。
(2)學生的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在小組里,每一個同學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有困難其他成員會積極的幫助他。
(3)學生的課堂效率大大提高,因為在課堂上,學生非常自由的提出問題讓別人解答,也為了教會別人而積極做題,效率特別高。
(4)學生初步具有了提出問題的能力,在課改進行的四個月里,全班共提出問題98個,其中非常有價值的有12個,分別用學生的名字命名。
(5)學習成績大大提高,在進行的四次模擬考試中,有兩次十七個小組平均分都在130分以上。三次定時滿分卷測試中,滿分率高達10%。
6.老師的任務
(1)組織學生形成有益的競爭機制。
(2)精心準備每一節內容,提出學生要討論的能解決本節問題的有價值的幾個問題形成學案,在預習時發下去,供學生參考,這是本節課的基本問題,必須解決,不會的形成新問題,留待討論。
(3)準備每節課的驗收題2~3個基本問題。
(4)準備滿分卷。
(5)準備單元過關題。
7.有待研討的問題
(1)如果小組不團結怎么辦?
(2)怎樣評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有價值?
- 上一篇:計劃生育協會事跡材料
- 下一篇:村黨支部書記勤政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