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材課堂教學探討論文

時間:2022-05-11 09:31:00

導語:數學教材課堂教學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教材課堂教學探討論文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教學,如果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課程改革就將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情況,要轉變學生單一的與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生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主動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發展,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教師將隨著課程所建立的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造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新教材課程標準要求引導學生創新和實踐,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培養學生生存能力、實踐和創造能力,就需要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我國現在有很多成功的教學模式,但在課堂教學中,每一種模式都不是萬能的,都有它的局限性。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根據教學的內容,選擇適應這節課的有效教學模式,將更突出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效率,更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和目標,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下面就高中數學教材課堂教學中,如何把學生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對教學方法的選擇進行探討

(一)廣義知識的分類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知識是主體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貯存于個體內,即為人類的知識。

現代認知心理學家一般把廣義的知識分為以下兩大類:

(1)陳述性知識,指個體具有有意識的提取線索,因而能直接陳述的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回答有關世界“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一般通過理解和記憶獲得。

(2)程序性知識,指個體沒有有意識到提取線索,只能借助某種作業形式來間接推測其存在的知識。它主要用來回答有關“怎么辦”的問題。程序性的知識是一套辦事的操作步驟,在本質上,由概念和規則構成。

(二)一般數學課型

數學課通常可按教學內容而分為概念課、定理(包括公式、法則)及其應用課,習題課與復習課。根據知識分類特點,各數學課型可有重點學習不同類型知識,數學概念課主要側重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定理(包括公式、法則)及其應用課與復習課主要側重狹義的程序性知識的學習,習題課主要側重狹義程序性知識向策略性知識轉化的學習。

這里簡單探討一下數學定理(包括公式、法則)及其應用課與復習課教學方法的選擇。

(三)數學定理(包括公式、法則)及其應用課與復習課教學方法選擇

(1)數學定理(包括公式、法則)及其應用課主要是以狹義的程序性知識為主要目標的課,它是以陳述性知識獲得為基礎,不論用何種方式教授概念或規則,學生理解了概念和規則并能用語言陳述其內容,僅表明程序性知識完成了它的陳述性知識階段的學習。程序性知識的本質特征在于它們能在不同于原先的學習情景中應用,而促進應用的關鍵在變式練習。

在我國有很多種教學辦法適用于定理(包括公式、法則)及其應用課教學,如討論法、引導發現法、“六步三段兩分支”課堂教學法、“嘗試指導----效果回授”教學法、“嘗試指導----效果回收”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等,為了使學生學習過程凸現學生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我對這些方法進行提煉、重組,然后對組合的新方法在我所教班級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和學生問卷調查,得出如下結論:①喜歡教師先說出定理(包括性質、公式、法則)的內容,分析、講解證明定理,然后再用例子應用鞏固定理的學生占8%;②喜歡教師先舉幾個例子,教師再分析例子,抽象出定理,然后證明定理,再用例子鞏固定理的學生占20%;③喜歡教師先寫出幾個例子,指導學生從何處入手,讓學生自己分析例子,總結規律,猜想規律(定理、性質、公式、法則),然后證明,教師最后再舉例鞏固,用變式練習促進應用的學生占70%;④以上方法都不適合自己特點,想用另外其它方法的學生占2%。

通過以上結論,“嘗試指導----效果回授”教學方法比較適用于定理(包括公式、法則)及其應用課的教學,它主要把學生認知全過程,表現為四個方面,即“動因,內容,方法,結果”。動因是指“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學習”,內容是指“組織好課堂教學的層次(序列)”,方法是指“在采用講授法的同時,輔之以‘嘗試指導’的方法”,結果是指“及時獲取教學效果的信息,隨時調節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把教材組織成一定的嘗試層次,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嘗試來進行學習,同時又注重學習結果(信息)的回授,以強化所進行嘗試學習所獲得到知識、技能。

(2)復習課是以陳述性知識的鞏固為主要目標的課,也是以促進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為主要目標的課,此類課以學生活動為主。復習課是單元教學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復習的目的不僅在于使學生在記憶上再現學過的公式、法則、定義、定理以及解題方法,還應使學生能夠對于新舊課題做更明確的聯想以及邏輯的聯系,能夠確定解決同類問題的法則與方法的異同,還能以新的更為全面的觀點分析所學過的知識。如果復習課中通過討論歸納出單元知識結構,就能促使學生掌握知識到內在本質聯系,再通過變式訓練,反復訓練,用基本知識去解決復雜問題,就可以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和遷移能力。通過對學生問卷調查,“嘗試指導――效果回授”也是復習課比較適應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具體的數學教學方法,必須根據學生的一般認識規律,教材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也就是說,教學方法需因教學內容而異,因人而異。誠然,無論何種教學方法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但正如“包醫百病”的藥被認為是無稽之談一樣,絕不存在有一種什么情況下都適用的“最優教法”。“教有定律,教無定法”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同一種教學方式可以使有效的,也可以是無效的。這決定于應用它的時間和地點,決定于各種不同的方法、方式和手段相互配合的特點。要有效地達到某一教學目的,不能只應用某一(傳統的或現代的)教學方法、手段,而應把他們結合起來加以應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與發展的各種不同的具體目的。

筆者在數學新教材課堂教學中,通過實踐,探討出概念課適合用言語講授和有意義學習教學法,定理(包括公式、法則)及其應用課與復習課適合用“嘗試指導----效果回授”教學法,習題課適用于引導發現法,但是在具體應用時,還要根據具體情形和時間、地點,尋求與其它教學方式、教學手段適當的結合,這樣才能最好得達到預先提出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