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錯藝術如何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效率

時間:2022-10-29 10:39:36

導語:融錯藝術如何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效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融錯藝術如何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效率

摘要:數學是初中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其在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上具有獨特優勢。但初中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和復雜性,學生在學習過程難免會出現各種錯誤。根據教學實踐表明,將“融錯”藝術運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把學生數學學習中出現的錯誤融合成一種有用的教學資源,對于提升數學教學效率和水平具有顯著成效。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進一步掌握“融錯”藝術,將學生的錯誤轉化成寶貴的教學資源,推進數學課堂教學發展。為此,本文主要對如何利用“融錯”藝術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效率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夠給相關人員帶來啟示。

關鍵詞:“融錯”藝術;初中數學;教學效率;提升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全面深化的背景下,對于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傳統初中數學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和局限性,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叭阱e”藝術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其主要是指將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各種錯誤,通過特定的方法,融合成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教學效率和水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合理運用“融錯”藝術,對于提升教學效率具有重大意義。由此可見,加強對“融錯”藝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融錯”藝術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一)有助于教學方法的創新

講授法是初中數學課堂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其適用于理論性和抽象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教學中。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日益凸顯,這種教學方法顯然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而將“融錯”藝術運用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錯誤資源的優勢,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引導學生在對錯誤分析的過程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給予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

(二)有助于教學進程的控制

由于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數學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也會存在較大的差距,教師很難對教學進程進行把控。而將“融錯”藝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則可以將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作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獲得大量系統的數學知識和解題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對教學進程進行把控,同時也可以改善“滿堂灌”的被動局面,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

(三)有助于促進師生互動

在傳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會單向地將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然后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記憶和理解相關知識。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缺乏有效的課堂互動,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得以體現,這對于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是非常不利的。而“融錯”藝術則主要是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消除雙方在知識上的信息不對等。這就要求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錯誤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以此達到鞏固已學知識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并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與學生發生互動行為,這樣才能夠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一定的啟發,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和分析自己學習中的錯誤,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二、“融錯”藝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一)分析錯誤的產生

幫助學生分析錯誤是“融錯”藝術應用的關鍵步驟。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幫助學生對自己的錯誤建立一種正面的認識。首先,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讓學生在質疑中發現問題。其次,教師需要鼓勵學生不斷試錯,分析和總結錯誤產生的原因。

(二)提升錯誤教學的針對性

錯誤的產生和學生的個性心理基礎類別有著密切關系,簡單來說,每個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在采用“融錯”藝術時,應根據學生的個體特征對癥下藥。這就要求教師先從錯誤的外在表現入手,引導學生分析錯誤產生的外部條件,并在互動教學的過程中,主動幫學生分擔錯誤責任。接著,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錯誤形成的內在條件,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原因,并在互動教學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以此將錯誤轉化為寶貴的教學資源。

三、“融錯”藝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正視錯誤,錯即錯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出現錯誤是難免的,在實施“融錯”藝術的過程中,初中數學教師應引導學生正視錯誤,讓他們知道犯錯并不可怕,更不可恥,幫助學生樹立“錯即錯”的思想。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教師應學會欣賞和包容學生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擯棄傳統應試教育的落后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用欣賞和包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每一次犯的錯誤,并將其作為一個新的教學生長點,推進教學。第二,教師應引導學生悅納自己的錯誤。為了確?!叭阱e”藝術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效果,教師不僅需要包容學生的錯誤,還需要引導學生悅納和正視自己的錯誤,幫助學生樹立“錯即錯”的意識。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很多學生在犯錯之后,會對自己的數學學習能力產生懷疑,變得更加不自信,進而陷入錯誤的惡性循環之中。只有當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的錯誤所在,才能夠最大程度避免因自身主觀理解帶來的偏頗,并積極改正自己的錯誤,獲得持續進步。第三,創造機會,引爆錯誤。錯誤沒能得到及時糾正和解決,則會使得學生的錯誤不斷積壓,進而阻礙學生的進步。因此,教師應創設合適的機會,將學生的錯誤引爆,幫助學生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的錯誤,釋放錯誤,解決錯誤,升華錯誤,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但在這一錯誤引爆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不漏痕跡,不能給學生造成刻意的感覺,否則會給學生帶來拘束感,不愿將自己的錯誤顯露出來。

(二)分析錯誤,錯非錯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融錯”藝術時,教師需要清楚地意識到錯誤也是一項寶貴的教學資源,并充分利用這項資源,必然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樹立“錯非錯”的意識,將學生的各種錯誤融合成教學資源,具體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幫助學生分析錯誤源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是多樣性的,即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因素。要想幫助學生順利解決錯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找到錯誤源頭,以免下次出現同樣的錯誤。例如,在對《三角形全等條件》這一部分的知識進行授課時,很多學生會運用“SSA”的方式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這時教師不急著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帶領學生分析錯誤的源頭,讓學生意識到原來是自己將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混淆了才會出現這樣的錯誤。然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基本概念出發,區分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證明方法,避免下次出現同樣的錯誤。第二,讓錯誤成為教學的新生點。教師應遵循“以錯促教,矯錯優先”的原則,借助學生的錯誤,以錯施教,順錯而導,促進課堂生成,推動課堂發展。例如,在《線段、直線和射線》這一部分的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就會運用同一種思維理解線段、直線和射線,進而導致各種錯誤的出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順錯而導,針對學生錯誤著重講解,讓學生在錯誤中獲得更大的進步和成長。第三,設置錯誤陷阱,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遠比解決問題要重要得多。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設置錯誤陷阱,通過反面教學,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問題,并大膽提出質疑。然后,教師可以誘導學生不斷試錯,提高學生的警惕,避免下次出現同樣的錯誤。這樣既可以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三)拓展錯誤,錯仍錯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實施“融錯”藝術,重點在于如何去對待錯誤,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樹立“錯仍錯”的意識,錯誤是必然的,重要的是正確地看待和利用錯誤資源,促進自身的不斷進步。具體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利用錯誤,拓展學生的認知范圍。初中生的思維尚未發展成熟,認識能力不足,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但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采取一些措施防止學生犯錯或者忽視學生的錯誤,這對于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提升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捕捉學生的錯誤,并充分利用這些錯誤資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錯誤,拓展學生的認知程度,讓錯誤成為他們不斷進步的階梯。第二,將融錯作為追尋教學真諦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要求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最大化地打破“標準化”,使初中數學課堂得到延伸和發展。在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應樹立“錯仍錯”的觀念,并將“融錯”作為探尋教學真諦的重要手段,讓數學教學在出現錯誤、矯正錯誤的過程中交替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現各種錯誤。只有幫助學生正視錯誤,并充分利用這些錯誤資源,才能夠讓學生在錯誤中進步。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掌握“融錯”藝術,將學生的錯誤融合成寶貴教學資源,以此提升教學效率和水平,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數學學習方法和技巧,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為他們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孫加其.結合“融錯”藝術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效率[J].名師在線,2020(36):25-26.

[2]崔等.如何運用“錯誤”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12):11.

[3]梁國春.利用“錯誤”資源建構高效初中數學課堂的方法[J].學周刊,2020(35):115-116.

[4]施炎炎.利用錯誤資源提升初中數學學習效率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91):78-79.

[5]王曉龍.巧用錯誤資源,提升數學課堂教學實效[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0(11):28.

作者:韓秀梅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鹽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