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整合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1 11:45:00

導語:數學教學整合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教學整合分析論文

信息技術與課程及學科教學的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既作為意識,又作為內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課程及學科教學之中的理論、實踐與結果。整合的最高境界就是融合。在數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會收到很好的成效。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利于獨立、深刻、靈活的思維、突破難點

數學是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由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學生往往不易掌握。此外,小學生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課堂如果不豐富多彩、趣味橫生,很難抓住他們的心。為了更好地突破教學中的難點,我利用小學生愛新鮮、好勝、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率。這里就信息技術中的計算機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交流。

一、運用信息技術輔助的導入環節生動而有趣。

“導入”是一節課的起始環節,也是最影響一節課成功的環節。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嘛,因此,教師要抓住兒童的好奇心理,巧妙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導入也是眾多方法的一種。

例如:一年級上冊中比較單元中的“動物樂園”一節,我用計算機技術顯示了“動物樂園”的場面,屏幕上出現了聲情并茂的彩色圖面:今天是動物樂園第一天營業,瞧,一大早小動物們都開開心心地趕來了。計算機技術中發出了小鳥歡快的叫聲、小熊、小猴愉快的叫聲。小動物們一蹦一跳、笑容滿面的讓觀看的同學非常興奮,這時我說:“小動物們來的太多了,瞧,小熊、小鹿、小猴、小兔他們幾個淘氣包在比較誰的伙伴來的多呢?”這節課我們就和他們一起去比較比較(揭示課題)。

這樣導入新課,為學習新的知識做了良好的準備,調動了學生的熱情,學生很自然、積極地動腦筋,尋找解答方法及答案,教師在教學中就顯得輕松多了!

二、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利于獨立、深刻、靈活的思維、突破難點。

利用計算機播放課件,化靜為動,化難為易,能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例如在教材第一冊“9”的認識中的“圖畫應用題”時,用計算機顯示出冰塊上站著9只企鵝搖搖擺擺的問:圖上告訴什么了?學生回答后,計算機顯示“{9}”及右上部的3只企鵝跳進海里,濺起一個問題:圖上又告訴你什么了?學生做答后,在沒有企鵝的冰塊上出現了“?只”并閃動幾次,這時我問:“問號表示什么?”你能完整的說說圖中你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怎樣列式?這里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優勢,化靜為動,把企鵝圖進行動態演示并配以聲音,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原來只數—去掉只數—剩下只數”的過程,可以有效的突破難點。與原始的“左邊減右邊”這樣的生硬教學模式相比,有了更大的趣味性、直觀性、易接受性。

再如,小學生在解答“比…多,比…少”的求差、求和應用題時混淆的非常厲害,常常出現見多就加,見少就減的錯誤做法,這樣的難點也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解決。

如:一年級下冊教材的在同一張powerpoint上,左邊運用動畫出現9只鴨子,右邊出現12只小雞,然后提問:小鴨比小雞少幾只?小雞比小鴨多幾只?這樣看圖顯示就很清楚的弄清“小鴨比小雞少3只”和“小雞比小鴨多3只”是一回事,3是大數減小數得到的差。通過分析,學生會體會到比誰多時,“比”前面是大數,比誰少時,“比”前面是小數。

三、在練習設計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訓練。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練習題設計的形式,練習題分析的過程都會影響學生好的思維訓練,在練習中適時運用計算機技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年級下冊總復習中的第20題,將六個模型設計成可以動的畫面,學生在說出兩個數字后,相應的兩個模型就會一前一后動一下,如果符合題意,就會發出一陣掌聲,如果錯了,就會出現一個鼓勵聲音:再試一次。這樣學生就會重新調整思維方向,再做選擇。

再如,一年級下冊29頁的練習題:森林醫生,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一些錯例掌握列豎式計算的正確方法,這里可以計算機技術采集一些樹的圖片,然后再出現樹由綠變黃的過程。這時啄木鳥醫生出現說:“快和我去看看大樹有了什么病吧!”在樹上出現四種錯例,學生一一進行評析。每評析對了一個,樹木變恢復了原來的蔥郁,這樣生動又豐富,在玩中學到了計算的正確方法。

信息技術的運用,優化了數學課堂教學,開辟了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能幫助學生彌補已有的認識結構的不足,又能幫助學生聯系新舊知識的內容,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