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思考
時間:2022-02-09 10:33:57
導語:高中數學探究式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階段學習任務重、教學課時少,教師往往采用講課與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甚至產生對數學的抵觸情緒,不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基于這種情況,教師應及時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談點體會.
一、結合所學內容,設置探究情境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是非觀與自主性.若想引導學生完成自主性的探究式學習,教師必須結合所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探究情境,進而在特定的氛圍和環境中使學生產生旺盛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數學規律,避免學生思維重心的偏移,最終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講“橢圓”時,教學重點在于對橢圓定義與橢圓標準方程的把握,而其難點在于如何化簡橢圓方程.筆者使用釘子與線進行橢圓的繪制,并引導學生對橢圓的結構等相關知識進行全面了解,進而鼓勵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借助不同工具進行橢圓的繪制,在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之后,再分小組進行討論和分析,完成對“橢圓”概念的概括,最后引導學生對橢圓標準方程進行合作探究,力圖尋找到更加簡便的運算方法.經過親身實踐之后,大部分學生都能發現,在化簡橢圓方程的過程中,若在兩邊分別開方,方程的復雜程度會提高,而若在整理之后再進行平方運算,難度就會降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對所學知識有充分的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的信心.
二、合理設計問題,鼓勵學生深入探究
可以說,提問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自然地產生對所學知識的困惑和好奇,進而轉化為求知與探究的欲望.這種欲望,對于學生思維的展開以及對問題的發現、提出與解決都有重要意義.作為兼顧實踐性與理論性的學科,高中數學有利于學生探究活動的開展.高中數學教師應有針對性、目的性和計劃性地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探究,進而完成數學模型的構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等差數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若干數列進行觀察,并讓學生對其特點與性質進行自主探究.由于等差數列的規律性較強,大多數學生都能在短時間內發現其中所蘊涵的規律,并總結出其特點,教師則應及時引導學生通過語言來對其性質進行概括,進而引出“等差數列”概念.此外,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這一概念后,適時地引入相關知識,甚至可以同時學習等差、等比數列內容,從而拓展和延伸學生對于數列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三、留有空白,拓展探究教學的空間
調查研究表明,學生思維的演進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由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活動的過程.探究式學習恰好與學生的這種思維發展流程相契合,能夠有效地對學生所擁有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培養,促使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空白”實際上是對學生的思維空間的拓展,也是使學生自主權得以激活的最佳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教學活動留有適當的空白,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學生深入地、主動地投入到對教學內容的探索與研究中,感受到數學知識所獨有的價值.這樣,有效地延伸了課堂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養成了探究精神.例如,在講“集合與函數”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率先提出問題,讓學生自行使用框圖對本章節的知識內容進行整理,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預習,并在一定高度上對該知識體系有整體性的認識.此后,教師應與學生一起依照該章節的知識框架結構圖對集合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集合之中的元素應具有確定性、無序性、互異性,同學們能否舉出具體的實例來闡釋這些特征?通過類比兩個數字之間的關系來對兩集合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通過類比兩個數字間的運算關系來對兩集合之間的交集、并集、補集等運算進行思考.在學生基本掌握關于集合的相關知識后,教師應再給予學生一些時間供其進行總結和思考:在本節課程的學習之后,你對集合與函數等概念是否收獲了新的體會與認識?只有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留有這樣的“空白”,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延展,對知識的了解與掌握才能更加深入,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綜合素養才能在不知不覺間得到培養;教學內容和探究結果才能有相當程度的鞏固和延伸,高中數學教學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作者:嚴玲 單位:江蘇泰興市第三高級中學
- 上一篇:高中數學學習效率研究
- 下一篇:小學語文教學策略分析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