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雙主體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4 05:22:00

導語:數學課堂雙主體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課堂雙主體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教育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在以師生互動為特征的教育活動中,教育主體性與學生主體性同時存在,相互依附。時代呼喚主體性發展教學,信息技術為主體性發展教學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巧用信息技術,實現數學課堂的雙主體效應,使主體性教學活動更富生命活力,是這篇文章的主旨。通過近兩年來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巧用信息技術鋪墊知識是打開學生心靈深處智慧之門的金鑰匙,教師應注意在課始、課中、課尾巧用信息技術鋪墊知識;巧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是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核心,教師應注重巧用信息技術導思探究,施展連環;質疑是創新的開始,巧用信息技術質疑求異,讓學生自主探究,設疑質疑,鼓勵合作探究,解疑釋疑,學生將借鑒知識創造思維并超越自我;塑造理想的人格形象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巧用信息技術,以人為本,塑造人格,以情動人,關注心靈,充分體現了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教育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它的特殊性由教育活動所指向的對象性、目標性特征和活動結構特性所引發的。這些又可還原和歸結為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特殊性狀和特殊結構。而教育主客體關系的特殊性在其現實性上,則集中表現為教育的雙主體性特征,即教師的主體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存在于教育活動中,相互依附,并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及教育活動過程的主導者,對學生的主體性有能動作用。表現在:學生對教師的主體性作用、屬性、功能進行主體性的選擇;學生對教師的主體性作用信息的破譯和轉化;學生對教師主體性作用的借鑒、創造與超越。

教育的雙主體性超越了標簽式的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論爭,整合了教育活動中教活動與學活動兩方面,把教與學的對立統一轉化到師生主體性互動中來,這不僅是理想的,而且是現實的,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質的。

時代呼喚主體性發展教學,課堂歡迎信息技術的介入。信息技術參與教學過程,形聲并茂,直觀有趣。如能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那么教師輸出的信息將及時轉換為學生主動輸入的信息,學生的心理活動將與教學進程同步,學生將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將實現課堂活動和交往的有序展開,使主體性教學活動更富生命活力。下面是筆者近兩年教學中的隨筆感受。

一、巧用信息技術鋪墊激趣,創設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又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經過精心設計和嚴密組織的課,必定能帶來好的課堂效應。教學過程中充滿著學生的各種心理現象,有個體的也有群體的,教師作為教育活動過程中的主導者,如果能巧妙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鋪墊,把學生引入生動有趣的知識殿堂,就會打開學生心靈深處的智慧之門。

1、課始鋪墊,激發情趣。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巧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前鋪墊,為學生鞏固舊知,學習新知作遷引,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使他們認識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如教師在進行《百分數的意義與寫法》這一課的教學中這樣導入新課:

師:假如我是外地人,你怎么向我介紹你家鄉的情況。

生1:我向你介紹家鄉的特產,如筍、茶葉、香菇。

生2:我向你介紹家鄉的竹地板。

生3:我向你介紹家鄉的秋收起義紀念館。

……

(隨著學生的回答,電腦屏幕上一一出現多幅配有音樂的圖片資料,每一張圖片都有學生所說的家鄉情況的介紹和相應的分母為100的分數。)

師:大家看了這些資料有什么感想?

生:為什么分母為100,而不是其它的數呢?

師:誰知道?

學生雖然不能完全甚至根本沒弄明白為什么,但教師從一雙雙期待的目光中讀出了學生渴求獲取新知的欲望,前面的鋪墊為后面的教學拉開了帷幕,激發了學生積極學習的情趣。

2、課中鋪設,形成新知。當代美國著名的學習和教學心理學家羅伯特•加涅從學生是學習者而且是可持續學習的學習者這個角度出發,把學生的素質分為先天的、發展中形成的和后天習得三大類。加涅的觀點對實施素質教育有一定的啟示,教學應該避免超越人類潛能,在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同樣要遵循這一規律,要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跳一跳,夠得著的感覺,切不能使學生覺得高不可攀,望塵莫及。應該適應學生發展中形成的素質和習得素質的個體差異,尤其是習得素質。在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后,教師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動畫:數學王國走來了7位彬彬有禮的分數小矮人,他們是,,,,,,,他們正準備參加數字國王舉行的do、re、mi音樂會呢。他們款款地走向音樂大廳,到了廳門口,他們都相互謙讓,不肯先進。同學們你有辦法讓他們有序地進入音樂大廳嗎?(有學生說按從矮到高排比較好)學生在前面只學過同分母分數與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仔細看看這題如果用前面所學知識解這道題有一定的困難。電腦屏幕上閃現著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式:a÷b=(b≠0)讓學生用瞬間的感觀去完成比較6個分數的思維過程:如果把以上分數寫成除法形式算出商就容易比較了。這樣鋪設給學生思考的余地,使他們迎難而上,學以致用。

3、課尾鋪造,拓展知識。隨著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知識不斷更新,要求教師要用現代教學觀指導教學實踐,不要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克隆機,教師應該做教學的有心人,要讓學生學自主的數學。在教學的尾聲中,教師如果能巧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把數學用下去,那將是教學莫大的成功。我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尾聲中,讓學生隨著電腦欣賞一幅美麗的風景畫,讓學生感受動物、植物及建筑物、山水中的對稱美,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引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奧妙的興趣,數學知識將得以延伸拓展。

二、巧用信息技術優化過程,形成能力。

在創造性活動的全過程中,或者在培養創造素質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離不開創造性思維。因為創造性活動的成果,都應該是思維的結晶,所以培養創造素質的關鍵是激發創造思維。

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的途徑和方法很多,其核心問題是優化教學過程,教師有意識地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他們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建構學生個體的以創新素質為內容的認知結構,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1、巧用信息技術導思探究。學生的思維空間是有限的,教師應做教學的有心人,當學生處于思維迷惘狀態,如果能巧用信息技術幫學生走出思維的困境,讓學生從山窮水盡中享受柳暗花明,課堂將充滿生命的活力。教師在教學《三角形》時電腦屏幕上出現了三個信封,第一個信封露出了三角形的鈍角。

師:你們知道這是什么三角形嗎?

生:鈍角三角形。

(打開后果真是鈍角三角形,學生成功的喜悅溢于臉上。)

第二個信封露出了三角形的直角。

師:這又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

(打開后果真是直角三角形,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似乎還想試。)

第三個信封露出了三角形的銳角。

師:誰能猜出這是什么三角形?

生:這還用問,肯定是銳角三角形。

(打開后,出現了三個不同類別的三角形,學生傻眼了。)

這樣設計,能引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新知,激發學生急于想揭示知識的本質的學習積極性,為今后學習開辟正確的渠道。

2、巧用信息技術施展連環。信息技術不應作為課堂教學的擺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應注意巧施連環,步步為營,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理解概念,把握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讓學生瀏覽游泳池、天安門廣場、辦公桌玻璃臺面等實物圖片后,問:“你想用擺單位面積的方法來算這些物體的底面積嗎?”生答:“這些物體的底面太大,如果再用這種原始的方法去算它們的面積,不僅費材,還費時費力?!边@樣很自然地導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這一課題,使學生明確這一課的學習重點是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學生在擺一擺、拼一拼、想一想、說一說的實踐活動中推導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在知識的應用中,再次顯現游泳池、天安門廣場的實物圖,問:“怎樣求出這些物體的底面?”生答:“要量出底面的長和寬?!苯酉聛黼娔X屏幕出現了游泳池、天安門廣場的長和寬,學生很順利地求出了它們的底面積。當再次出現辦公桌玻璃臺面時,教師說:“今天劉老師真的很需要幫助,我不小心把我辦公桌的玻璃臺面弄破了(圖中玻璃面比辦公桌面小,長8分米,寬6分米)只記得這塊臺面的面積是24平方分米,我該怎么配才合適呢?”學生是聰明的,他們在排除中篩選出配長8分米,寬3分米和長6分米,寬4分米的玻璃較合適,當把他們的設計結果展現出來后,發現第一種配法不能給人美感,一致認為第二種方案好。想不到我的連環套被學生解了,我會心地笑笑。

三、巧用信息技術質疑求異,超越自我。

質疑是創新的開始,一個好的問題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從教育活動的開始到教育活動的結束,都要充分考慮各種教育因素、各種教育影響并充分組織各種教育資源,引導教育對象進行活生生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在教師的主體性組織中借鑒知識,創造思維并超越自我。

1、引導自主探究,形成新知。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私處熢谶\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不能把信息資源和CAI課件當作表演的充實,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圍繞探究的問題,自己決定探究方向,使學生個體得到應有的表現。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學生認識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可以用分數表示。接下來,電腦屏幕上出現了6只熊貓玩具圖,師問:“如果要把這些可愛的熊貓平均分,你會怎樣分?這樣的1份或幾份是熊貓總數的幾分之幾?”在探究過程中,有的認為可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熊貓總數的二分之一;也有的認為可平均分成3份,1份是熊貓總只數的三分之一,2份是熊貓總只數的三分之二;還有的認為可平均分成6份,1份是熊貓總數的六分之一,2份是六分之二……5份是六分之五。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很容易得出:把幾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1份或幾份也可用分數表示。前后聯系比較不難得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2、鼓勵合作探究,達成共識。在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愈來愈顯示出合作的重要性,不合作,只會固步自封,談不上與人交流,不吸收別人的東西就要多走彎路。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教師不要做鼠標的“仆人”,應多給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充分發揮生生間的互補作用,為全體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并將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成全組、全班的認知成果,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及合作能力。

三、巧用信息技術塑造人格,關注心靈。

塑造理想的人格形象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一個服務于社會的人不但要有知識,還要有一顆至真、至誠、至美的心靈。一堂好的課,不僅注重知識本身的傳授和開發,更應該注重塑造理想的學生人格。

1、以人為本,塑造人格。從人的精神角度看,人的精神生活意味著在積極的活動中德、智、體、美諸方面的需要和興趣都得以形成、發展和滿足。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同時,不但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知識體系,形成熟練的技巧,還應該把學生看成是具有獨立個性和人格品質的人,使學生品學兼優,情愛豐富。在認識圓周率的同時,把中國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介紹給學生,養成民族自豪感。在教學時、分、秒時要讓學生懂得珍惜時間、妥善安排時間可以提高辦事的效率。

2、以情動人,關注心靈?!稊祵W課程標準》提出了三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所有目標中最為重要的,最為核心的部分,它最能體現學數學的魅力和價值。讓學生擁有知識的同時,擁有健康情感已是各類教育的題中之意,有了人的健康情感,才能不斷產生和增強適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親情意識、友情意識、愛情意識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自主意識、公平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和美德意識、開拓創新意識,才能樹立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觀念。在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也要考慮學生的情感反應,要注重師生的情感交流,改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傾向性。

運用信息技術不是實現數學雙主體效應的唯一途徑,但巧用信息技術切實能實現數學課堂雙主體效應。信息技術好比課堂教學中的一根弦,讓我們巧妙地運用這根弦來彈奏出數學課堂雙主體效應的優美旋律,讓信息技術成為實現數學課堂雙主體效應的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