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網絡課堂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04 06:04:00
導語:數學網絡課堂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指針,以網絡技術為依托,通過開發網絡課件,進行網絡教學;建立專題學習網站,培養信息素養;開展網上論壇,實現互動交流;設計網上答題,實行適時評價等方面的探索,努力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積極構建新型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把數學課堂在空間上、時間上、教學內容上都延伸擴展了,網絡本身又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思維空間和表現空間,有利于學生進行研究性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形成,也給學生帶來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讓網絡更走近小學數學課堂。
[關鍵詞]網絡能力素質
我國教育專家郁欣說過:“網絡近乎是天然的教育傳播手段,同時又具有個性化互動、群體化互動的功能……”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與風行,網絡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又一次把“學習的革命”推向了另一個制高點。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深入地運用,推動教育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一是教學形式正從教師用黑板和粉筆按課本內容進行單向灌輸式的課堂教學,向著現代多媒體網絡化教學轉變。二是教育模式正從封閉式的校園教育向著開放式的網絡化教育轉變;超越了傳統的教育時空,為基礎教育開辟了廣泛的前景。三是教學內容正從內容相對統一、固定、滯后的教科書,向著既要保證基礎,又要不斷更新,追蹤世界科技前沿知識的網絡教育發展。四是教學組織形式正從固定的一組層次結構向著二維矩陣式靈活結構發展。如何發揮網絡及先進的現代化技術設備的功效,使之更有效地為教學服務,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開發網絡課件,進行網絡教學,創設理想的學習環境。
當今,網絡化教學已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網絡教學課件應運而生。好的網絡課件不僅能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感官刺激,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和想象思維,還可以帶來“學與教”方式的全新改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依據現代教學理論和教材內容的不同特點,就能設計制作出符合學生學情的優質網絡課件。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動建構知識的。多媒體等先進的信息技術走進課堂,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并緊密聯系生活的學習環境,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建構、自主探索與創新。
例如,教師在設計《平移與旋轉》的網絡課件時,創設了以下一系列的學習情境與操作活動:物體運動錄像(視頻),感受并區分平移與旋轉;課件演示金魚等物體的平移,感知平移的特征,判斷平移的方向和距離等活動;學生在電腦上操作,按要求平移圖形等練習;綜合實踐活動:聰明的設計家;還有新聞聯播片段:上海音樂廳順利平移66.4米的真實記錄等等。課后教師還讓學生繼續收集關于平移與旋轉的生活知識,寫進數學日記,在班級網頁里發表展評。
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網絡知識的海洋里探索知識的奧秘,感受學習的樂趣。一系列關于“平移與旋轉”的真實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引發學生聯想與思考,為學生積極主動建構概念知識的意義創設了理想的環境。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系列活動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并且最重要的是,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學好數學可以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二、建立專題學習網站,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專題學習網站是一種基于網絡環境的協作式學習系統,它通過在網絡環境中向學習者提供專題知識、專題資源庫、協作學習交流工具、在線學習評價系統和專題學習活動設計,營造出科學高效的網絡化學習環境,讓學習者自主選擇探究任務、研究課題或進行項目設計,協作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習者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信息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習者良好的創新意識與信息素養。簡單的說,專題學習網站從內容和功能上來看,應包括專題知識、專題資源庫、協作學習工具、學習評價和學習活動設計五個方面。
我校數學教研組曾把“年月日”一章內容制作成一個能在我校校園網上運行的網站,并用其進行網絡課講授,該網站主要是以教學內容為基礎,教師多方面收集素材(包括互聯網、圖冊、錄像、光盤等)制作的,包括:在線學習(適于學生自學,包括本章所有內容);資料薈萃(收錄了與本章內容聯系較為密切的各類資料,分成“科學人物”、“科學史實”、“科普回答”、“常用數據”、“專題圖庫”等五類);同步訓練(收錄了與本章內容相關的有關問題,分為“典型示例,潛能測試、新題賞析”三部分);課堂討論(建立起學習群體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協作);有問必答(通過校園網的BBS進行師生間課堂外的雙向交流,及時釋疑解惑);請您留言(加強與同行的切磋交流,及時獲得反饋,以利不斷更新,不斷完善)等六大板塊。在課堂使用時,學生每人一臺計算機登陸到校園網站,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從使用后的情況來看,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優化了課堂教學,學生期望教師繼續用這樣的方式上課。另外,由于此專題學習網站在學校的服務器上,學生不僅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瀏覽,還可以在家里隨時上網繼續瀏覽學習或者復習,這樣就將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延伸擴展了。在整個專題研究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擴展,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數學觀念和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強,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
三、開展網上論壇,實現互動交流,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習應重視過程,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泵恳粋€人對事物都有獨特的理解,不同人之間的交流可以影響學習者對知識的建構,個體會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逐漸豐富、深化對主題的理解。
可見,有效的交互是網絡課堂教學的靈魂,在學校網頁或教研組網頁上設置自己的數學論壇,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提出討論主題并張貼上去,然后開展討論。如:一年一定是365天嗎?怎樣理解“循環小數?”24小時法與普通計時法有何區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人機互動,這“動”起來的課堂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在網絡課《軸對稱圖形》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師生、生生能通過廣播、監控、電子舉手、發短消息求助等功能進行交流,教師根據監控系統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展評學生的學習作品。課件里還有“交流園地”為學生提供了討論與交流的空間。在這樣一個開放互動的環境里,這種共同對學習內容的考查、協調、辯論和交流,使得學習群體(包括師生)的思維和智慧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學生不僅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學會了對信息技術的利用和創新,更重要的是在合作與交流中分享了學習的快樂。
四、設計網上答題,實行適時評價,關注學生的發展。
新課標明確要求,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化和發展。評價是調動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機制,通過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熱情,使其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在這里關鍵的問題在于面向全班幾十個學生的情況下,如何做到及時、準確地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活動做出評價。我們可以設計網上答題,實行適時評價,對學生學習進行自動診斷、評價、反饋和強化。對于做正確的習題應及時給予確認并加以鼓勵;遇到有困難的習題通過動畫提示,降低難度,使其邁過“門檻”;一題多解的習題設計反饋時還注意提醒學生“是否想再次迎接挑戰”等等。最后,計算機會把評價結果,包括姓名、習題、用時、成績等主要數據上傳到網上。這樣,教師可以及時掌控到第一手數據,隨時調整教學策略。這種評價實際是人機交互式的評價,也稱“實時評價”;另外,還有一種叫“文件夾式的評價”,也稱“發展性評價”,這是一個新的評價模式,其具體做法是在網絡服務器上建立FTP站點,并給每個學生創建自己的文件夾,將每個學生在課程學習期間形成的“作品”上傳到服務器上的相應目錄中,并按要求對這些材料重組,最后制作成個人主頁或PowerPoint演示文稿。評價者可以隨時通過網絡了解其文件夾的動態變化過程,并以此為依據對學生的學習做客觀的評價。這種評價模式比較適用于較長時段的評價,如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某課程的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更能反映出學生的成長軌跡。
利用網絡來進行“課題整合”的實踐,使我認識到: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把數學課堂在空間上、時間上、教學內容上都延伸擴展了,網絡本身又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思維空間和表現空間,有利于學生進行研究性的學習,有利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形成,也給學生帶來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 上一篇:馬克思歷史觀與全球化進程論文
- 下一篇:馬克思資本論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