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研討論文
時間:2022-12-26 09:36:00
導語:數學教學研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力求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只有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得以充分的調動,才能使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真正的去理解數學、掌握數學,這也是新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因此,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數學教學中,雖然許多學生平時也很用功學習,但由于學習方法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沒有能真正適應數學教學節奏。有些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加上幾次測驗的不理想,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的腦子笨,不是學數學的料,學習情緒也會很快的低落下來,喪失了數學學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時,我們要給學生擺事實,講理由,分析原因,鼓勵學生,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是可以克服的。平時,對考試、作業中的錯誤,要耐心地幫助分析錯誤的原因,是粗心還是知識點掌握的不夠熟練,還是其它的原因。然后讓學生再做類似的習題,來重新測試,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其次,注重師生情感的相互溝通。傳統數學教學中,師生關系是很不平等的。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只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或機械訓練,這種做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與手腳,這種師生之間的地位的不平等難以達到師生心靈的相互溝通,更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現代師生關系是一種“我你”主體間對話關系,這種關系在本質上體現了一種真正意義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是一種平等關系,彼此之間是相互促進的,彼此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對話、相互轉化。教師要多關心學生的學習和課外生活,和他們多談談話,拉家常,多了解學生的情況,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認為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生活上傾聽者,遇到困難的解惑者。和諧、健康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將情感轉移到喜歡學習數學這門學科上。
二、指導學生有效自學
學生的中心任務不僅要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加以啟發、誘導、訓練和培養,鼓勵學生自學。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少不了教師的方法指導。就預習而言。預習是為聽課做準備的,老師要求課前能將要學的內容讀一遍,想一番,找出重點和難點,以便有的放矢地聽課。剛開始時,教師可按每一節課的內容,列出自學提綱,要求抓住重點、關鍵,特別是了解本節課的目的要求,以及包含了什么樣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啟發學生開動腦筋,學生按這樣的提綱自學,容易抓住看書的要領,逐步養成看書的習慣和方法。這樣做,一方面使得一些易于理解的問題在課前就得到解決,課堂上老師可以對重點的知識進行精講,另一方面是學生通過預習,發現出疑難,從而帶著問題來聽課,減輕了聽課要求注意力十分集中的壓力,為上課創造有利的心理狀態,增強注意的定向,提高效率。同時,課堂上老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啟發引導同學通過回憶公式、類比聯想、分析歸納等角度出發,努力尋求條件與結論之間的聯系,從而發現定理的證明方法,獨立地歸納出公式。老師還要深入細致地挖掘課本知識,注重對課本上的例題、習題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證的嘗試。并鼓勵學生對一道題目或進行平行性改造,或進行逆命題的改造,看看結論發生了什么變化。通過對問題的解決,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在學完一個概念后,可先讓學生做一些是非判斷題,在他們進行判斷時,老師強調同學們一定要說出理由,以防止他們不動腦筋的瞎猜。對于一些概念較為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問題,老師要把問題進行分解,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另外,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獨立地把不很復雜的數學問題定型化,尋求解這類題目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鼓勵學生研究性學習
數學研究性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在基礎性、拓展性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和現實問題的一種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是以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實踐和相互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學習研究活動。數學研究性學習方式作為一種新型的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學習方式,應該貫穿在整個數學教育的所有活動中。平時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將數學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加以引入,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而展開,經過學生直接參與研究,并最終實現問題解決而結束。當學生學習一章新的知識、乃至一個新的定理和公式時,對學生來說,就面臨著一個新的研究問題。事實上,課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證明、推導本身就是一節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好材料。例如,三角函數中,正弦、余弦誘導公式的推導;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線與拋物線的位置關系等等。以某一數學定理或公式為依據,可以設計適當的問題情景,讓學生進行探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一般規律,體驗研究的樂趣。所以,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學生易于探究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誠然,求知欲是人們思考研究問題的內在動力,學生的求知欲越高,他們的主動研究精神越強,就能主動積極進行思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懸念、討論等多種途徑,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以幫助學生走出思維低谷。在講授新課時,我們可根據課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懸念,急于要了解問題的結果,使學生求知欲望大增。我們要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采用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活動鋪墊基礎。
【摘要】學科教學的基本精神在于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主動發展,這個基本精神的實質在于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新頒布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闭n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是現代課堂教學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數學教學學生“三部曲”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而又非常重要的學科,教學內容中有許多的定義、公式、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學生如何消化基礎知識,掌握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進而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參考文獻:
[1]查建敏.中學數學教育學新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
[2]林六十等.數學教育改革的現狀與發展.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3]陸書環.數學教育學概論.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7.
[4]張奠宙.數學素質教育設計.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5]劉安君等.數學教育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 上一篇:數學思想分析論文
- 下一篇:初中數學學法指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