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學提升數學課堂質量論文
時間:2022-06-21 04:51:00
導語:探究式教學提升數學課堂質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數學探究式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探究式教學流于形式;課程活動重“動”輕“學”;探究過程忽視學困生;全盤否定其它教學方式。同時,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數學探究式教學要避免流于形式;教師要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數學探究式教學應與其他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論文關鍵詞:數學探究式教學;課堂活動;學困生;因材施教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探究式教學日益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廣大數學教師通過實踐探索.在探究式教學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思想與教育理念也通過探究式教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體現.但通過調查.筆者發現目前的數學探究式教學普遍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能得到有效地解決,將嚴重阻礙探究式教學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一、探究式教學的內涵
1.探究式教學的概念
探究式教學是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著名學者、芝加哥大學資深教授施瓦布在“教育現代化運動”中提出來的.探究式教學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科學領域和現實生活的情境中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知識、技能和形成正確態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它是以發展思維能力為目標,以學科核心知識為內容,以探究發現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方式,其實質是模擬性的科學研究活動.
2.探究式教學的特征
(1)問題性。問題性是探究式教學的關鍵,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恰當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和思考的沖動,能激活學生的思維。(2)過程性。過程性是探究式教學的重點.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其過程要突出學生主動、生動地學習.突出學生親自感悟和個性體驗.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3)合作性。合作性是探究式教學的難點各階段的探究活動,如問題的形成、假設的建立、研究方案的制定、試驗方案的執行、結果的交流等都是通過師生、生生合作來完成,從而達到教與學的高度統一。
二、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為更好地落實課改的新理念,探究式教學已成為當前數學課堂教學中慣用的教學方式之一。然而,我們也看到由于部分教師對數學新課改理念的實質沒有較好地掌握,對探究式教學模式也沒有很好地理解,使得探究式教學僅僅成為數學樣課堂教學的一種時尚的點綴,一種空洞的形式。
問題1:探究式教學流于形式
探究式教學有時也被人們稱為“問題導向式”教學,因此“問題”往往被視為探究式教學的核心要素。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作為教師應當深入研究教材.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有的教師在進行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一味地追求所謂的“探究”,片面理解問題情景,使情景的創設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擺設.粗一看似乎很有創意.細細品味卻缺乏深入地思考.把傳統的“滿堂灌”變為“滿堂問”,這種誤解一方面把整體性教學內容肢解得支離破碎,大大降低了知識的智力價值:另一方面把師生之間的對話庸俗化,課堂上一問一答,表面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互動.實質上是用提問的方式去“灌”.直到學生鉆進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套子里。
問題2:課堂活動重“動”輕“學”
在有些數學探究式教學課堂中,教師為了追求課堂上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相當碌”,教室里亂作一團,還美其名日“動中學”,殊不知這種數學活動是外在多于內在,動手與動腦相脫節,目的性很差,為活動而活動;有活動卻沒有體驗,沒有反思,這樣就失去了進行數學活動的意義,更不符合探究式教學的本意,在數學課堂活動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自我發現,真正使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動脯的能力,同時要注意數學課堂活動應該有濃厚的數學味,學生是在“做”數學。
問題3:探究過程忽視學困生
有些教師認為.只有好學生才有能力開展探究.那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由于態度不積極和知識匱乏.無法進行數學探究.在小組合作開展探究活動時.他們只注重一部分優秀的探究者.讓這些優秀的探究者控制著局面.致使學困生被排斥在活動之外.這樣忽視學困生的探究活動必然導致優生更優、差生更差的惡性循環.
其實進行探究式教學應該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教師要注意引導,使每一位學生都對探究活動有所貢獻,讓每一位學生都分享和承擔探究的權利和義務.對于那砦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更要時刻關注,一旦他們在探究過程中出現了問題無法進行下去時,教師要指導他們不斷改進探究的方法,并且允許他們只進行探究活動的某些方面,不能強硬要求他們完成探究的全過程.在經過一階段的練習以后.對探究方法有了較多地認識,積累了一定的自信心后再放手這部分學生獨自進行.
問題4:全盤否定其他教學方式
以前《大綱》所描述的行為主體是教師,其重心是教師的“教”.而現在《課標》描述的行為主體是學生.其關注的重點是學生的“學”.探究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內容為基礎.重在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方式.探究既是數學學習的目標.又是數學學習的方式.在數學教學中倡導探究式教學應該是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
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有的教師走人了誤區,盲目地在數學課堂上追求探究式教學。既不管教學內容是否適合于探究.也不管學生認知水平能否適應于探究.似乎一提到數學教學,就是探究式教學.其他的教學方式都已經不存在了,這種極端的方式已經嚴重背離了當初倡導探究式教學的本意。
三、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針對數學探究式教學巾出現的這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應對策略:
1.數學探究式教學要避免流于形式
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但要破除以自我為中心.最大限度地減少講授的時間,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合作中促進數學理解.在探究中學會數學創新.比如,設計探究問題時.要考慮到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對學生的指導要有計劃地進行.要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岡素的培養,鼓勵學生自己主動完成探究活動.要及時肯定學生的各種積極表現.鼓勵創新,哪怕只是微小的進步,也要給予熱情地贊揚.教師要與學生平等進行交流、討論,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教學相長。
2.教師要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
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視教師的指導.尤其在組織數學課堂活動時.應該特別強調教師適時介入,有效指導,以期學生從探究中真正有所收獲.包括增進對世界的認識和學生探究素質的不斷提升,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實踐和探究體驗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
那么,數學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的探究,即探究的進度能否由教師預先確定或設計?是否應該先給學生一段時問讓他們自主地開展非指導性的探究?探究過程中學生自主活動的重點是什么?教師重點指導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導?何時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導是必要的?怎樣指導才算充分?要知道,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介入得過早,以致搶走了學生本可以自主發現的機會.有時則介入過晚.以致讓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狀態.教師的指導有時既不必要也不應該,以致剝奪了學生嘗試錯誤和從教訓中學習的機會;有時指導又不夠充分.以致學生感到手足無措。
筆者認為,當學生不能探究出結果時,教師要解惑;當學生探究出的結果是零碎的,缺乏數學味時,教師要及時地總結歸納;當學生無法探究時,教師可以適當引導,教師應把握適當的介入“時機”和“方式”,及時地推動學生探究向縱深發展。
3.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
開展數學探究性教學要從學生能力的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探究活動要由淺人深.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有計劃地進行:教師的指導也要由多到少,逐漸過渡到學生自主探究.探究性活動在一章教學中不宜安排過多,但可以提供較多的“探究性問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思考,使各類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特別地,教師要認真對待并重視學困生的探究式學習,指導與幫助學困生通過探究式活動來學會學習,通過探究活動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只要教師認真備課,精心策劃,合理組織,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教學設備、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來組織教學活動,學困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數學探究活動中來。
4.數學探究式教學應與其他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每種教學方式各有長處和短處,運用得好就會發揮其他教學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運用得不好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酊問題.如講授式教學運用得好,可以生動地向學生傳達大量的有用信息:運用得不好,課堂氣氛就會很沉悶,讓人昏昏欲睡.探究式教學能啟發和鍛練學生的思維,但運用得不好,也可能使課堂討論變得雜亂無章,離題萬里.因此,探究式教學必須和其他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有效整合,進行優勢互補.
- 上一篇:縣創先爭優階段總結
- 下一篇:公安系統領導干部創優先進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