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的作用
時間:2022-07-14 03:42:32
導語: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有助于學生了解、明白數學和生活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明白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同時,也能使學生明白學習數學知識有助于其有效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學生思維能力有限,如果讓他們理解純理性的東西,可能會有很大困難。但如若在數學教學中利用生活情境,則會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第二,有助于把難以理解的抽象數學知識形象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要點。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基于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現有知識基礎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但小學生缺乏足夠的認知能力,無法有效理解事物本質,鑒于數學知識相對抽象的特點,教師應合理利用生活情境,使數學知識形象化。第三,有助于優化教學階段的實踐效果。鑒于社會中出現的大量高分低能現象,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從小抓起,數學教師應有效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二、科學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
(一)創設符合學生日常生活的教學情境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實事求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前,教師需要積極展開調查,掌握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況及規律,然后結合教學內容,以調查數據為參考,設計符合學生日常生活的數學教學情境,從而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恐懼感與排斥感。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教師可設計某超市的購物情境,購買的商品價格為85.50元、14.05元、8.09元……然后提出問題,如若將85.50元、14.05元、8.09元等這些標價的小數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價格是否會發生變化?借由問題促使學生進行思考,進而學習“小數的性質”。教師巧設一個生活中的問題情境,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到數學研究的對象上,由此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展開討論,有助于新知識的學習。
(二)將數學作業生活化,學以致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合理的作業布置,有助于學生鞏固、運用所學的新知識。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摒棄傳統的以數字計算為主的作業,設計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困難的情境問題,借此幫助學生在課后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師在講授“加法估算”這一內容后,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讓學生在放學之后,去附近的超市做一下調查,并假設固定數額內所有購買的東西。學生放學之后就會主動去超市尋找答案,并利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進行計算,最終得出想要的答案。這種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將進一步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優化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及年齡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一個愉悅、溫馨、和諧、熟悉的環境,在提高學生興趣與能力的同時,優化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兩位數加法”一課的教學中,就應該積極創設相關的生活情境。在上課前,教師提問:“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去參觀動物園,有多少想去的同學?”。此時,學生會高興地回答:“我想去!”教師借機說道:“但是呢,在去之前需要同學幫助我解決一個問題。即學校給的錢是一定的,只能租賃2輛客車來接大家,一輛車最多能安置70位學生,現在有4個班的學生要一起去,一班33人,二班31人,三班35人,四班36人,怎么樣才能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去參觀動物園呢?”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大膽討論,主動提出自己的方案,接著教師就可順理成章地引入“兩位數加法”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十分自然地融入到課堂學習的氛圍中,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吸收、掌握教師所講解的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運用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作者:張仁國 單位:重慶市萬州區電報路小學
參考文獻:
[1]徐梅.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情境開展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0):49.
[2]孫萍萍.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中外企業家,2013(23):222.
[3]柯惠紅.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1):144-145.
- 上一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運用
- 下一篇:數學語言在小學數學教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