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元素融入數學課堂探析

時間:2022-06-10 10:15:20

導語:畬族元素融入數學課堂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畬族元素融入數學課堂探析

與朋友閑聊時,朋友無意間說起自己年幼的女兒看到奶奶在洗衣服,居然冒出了一句讓大人都意想不到的話:“衣服在喝水!”筆者一邊感嘆這個孩子的高情商,一邊在心里想:孩子腦海中的世界真美好,想象力多重要呀!其實教師的教學何嘗不需要想象力呢?靈活運用生活素材、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使課堂真正成為孩子樂于參與的動態藝術盛宴,也是筆者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的畢生追求。

一、將畬族元素融入數學課堂的緣起

都說數學和文學是相通的,因為它們一起經歷了時間的錘煉和歷史的變遷。曾看過一個有趣的故事:1953年,中國科學院組織出國考察。途中,華羅庚以“三強韓趙魏”為上聯,無人以對,華羅庚只好自對下聯“九章勾股弦”。這里的“三強”是雙關語,一是指團長錢三強,二是指戰國時代的三強國韓趙魏。“九章”也是雙關語,一是指團員趙九章,二是指我國古代名著《九章》。由此看來,不管是數學學習還是數學教學都要注重文學修養的積累。而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悠久、傳統優良、博大精深,其中,民族數學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數學教師的青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民族數學文化,一方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幸在畬族文化氛圍濃郁的學校執教,身邊的一草一木都沐浴在畬文化的氣息里,如此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條件,使筆者萌生了將畬族元素融入數學課堂的想法。

二、挖掘畬族元素,多方嘗試

1.畬族語言融入數學課堂。畬族人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筆者稱之為畬語。學校里,畬族教師和學生用畬語對話,經常讓包括筆者在內的漢族教師感覺是“牛聽彈琴”,不知所云。但是畬語呢噥的腔調傳遞出的特殊韻味吸引著我們去探索其中的奧秘。例如:老師讀作“老蘇”,同學讀作“騰吼”,教室讀作“高塞”……簡單詞匯的發音學習對我們來說算是能力所及,而對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作用卻是這能力所及的效能最大化?!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文本資源、信息技術資源、社會教育資源、環境與工具以及生成性資源。而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使用數學課程資源,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從事數學活動的水平和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質量。畬語不正是其中難能可貴的環境資源嗎?那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遵從學生的情感意愿,在數學課堂中適當融入畬語未嘗不可。于是,筆者開始慢慢摸索。例如:“兄括!騰吼門豪!”(上課!同學們好!),一節有趣的數學課在親切熟悉的氛圍中開始了。“娘七娘七臺黑板”(眼睛眼睛看黑板),瞬間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靶主M或隆鑿塞有燈”(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熟悉的語言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記憶位置和方向。“一你三息嗯綠七掰九朽八千慢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親切熟悉的語言減少了學生對知識的陌生感。學生在背誦乘法口訣、認識數位時,相應的畬語便能發揮巨大作用。2.畬族圖騰點綴數學課堂。古時候,人們經常將某種動植物的具體形象象征化,用以團結集體。當這種動植物的形象成為某個集體的標識之后,即經歷了神圣化的過程,它也就成了這個集體的圖騰,而對圖騰的信仰會對這個集體產生深遠的影響??赡芘c畬族人以農耕為主要生活方式有關,畬族圖騰是以“雞”為原型,結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逐漸演化成集百鳥之精華于一身的鳳凰。因此,畬族人對鳳凰的崇拜之情在圖騰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也給筆者的數學課堂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筆者從畬族建筑、服飾中收集了一系列鳳凰圖騰和具有畬族民族特色的圖案(如下圖第一行),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這些熟悉無比的圖案,理解和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和對稱軸的畫法。值得說明的是,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不同的字體會導致某些字有時是軸對稱圖形,有時卻不是,如下圖第二行中的“畬”字。又如,教學人教版教材六年級“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時,筆者從學校文化墻上拍下一組圖片,并設計了一道題目:請你找出形狀相同的圖形并連一連。這道題目的設計意圖有三個,一是讓學生從①和③顏色不同但形狀相同中明白圖形形狀與顏色無關,從②和⑥大小不同但形狀相同中感受形狀和大小無關,從而為接下來教學圖形按比例放大或縮小后形狀不變,大小發生改變做鋪墊;二是培養學生耐心和敢于挑戰的品質,不要因為圖形看起來復雜就產生畏難情緒;三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以及數學的美。3.畬族風俗文化添彩數學課堂。師:同學們,因為某項研究需要,老師要對你們的家庭情況做一個調查。請父母中有畬族人的同學站在老師的左邊,父母中有漢族人的同學站在老師的右邊。(大部分學生紛紛按要求站好隊伍,只有幾位同學不知所措)師:這幾位同學怎么了,有什么困難嗎?生1:我爸爸是畬族人,我媽媽是漢族人,我不知道應該站在哪邊。師:原來如此。同學們,你們認為他們應該站在哪里呢?生(齊):中間。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簡單的分類站隊活動,成功滲透了集合思想。另外,畬族的一些特色風俗文化也可以加入到習題的設計中。例如,“今年,千秋村的一位釀酒師傅用100L的大缸釀了5缸紅曲酒,現在要將紅曲酒分裝在3000mL的壇子中進行售賣,最少需要幾個這樣的壇子?”“畬族三月三歌會上正在進行婚嫁表演,每頂花轎上坐著一位新娘,4名轎夫抬一頂花轎,參加表演的新娘和轎夫一共有25人,那么參加表演的有幾位新娘,幾名轎夫?”將畬族的一些特色風俗文化運用到圖形與幾何教學中也未嘗不可。例如,“跳竹竿舞蹈隊里一共有10根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竹竿,其中用于敲擊的有8根。敲竹竿的同學反映敲擊時間長了手疼,手工老師便想了一個好辦法——幫竹竿戴上‘帽子’,如下圖所示。請你幫手工老師算一算,做這些‘帽子’一共需要多少布料呢?(接頭處忽略不計)”在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情境中,學生很快列出綜合算式:[3.14×(4÷2)2+3.14×4×8]×2×8。

三、將畬族元素融入數學課堂需要不斷創新

數學學科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但是離開了文學的潤色,數學就會顯得干癟枯燥。而民族數學文化作為聯系數學與文學重要的紐帶,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畬族的語言、圖騰以及風俗習慣與數學的聯系遠不止這些,筆者探究到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多次嘗試,積累經驗。另外,筆者認為要不斷思考在這二者之間架構橋梁的合理的、新穎的方式,使得數學教學不再是單向度的知識傳遞,而是生動的、有意義的文化交流與傳承。當然,民族數學文化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數學+民族文化”,數學最內在的文化特性還是數學本身。因此,一味地生拉硬扯、牽強附會不僅不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使文學成了數學的附屬品,那么研究的價值也就得不到彰顯了。

作者:汪璐 單位:安徽宣城寧國市津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