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構建實踐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0 05:53:00

導語:數學課堂構建實踐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課堂構建實踐分析論文

課程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和主要陣地是課堂教學,所以課程改革的實質為課堂教學的改革。如何改革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我們根據“主體參與,分層優化,及時反饋、激勵評價”的基礎原則,構建了“主體型”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簡述如下:

一、“主體型”課堂模式的依據

(1)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學生的觀察力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并能保持較長時間,學生的思維越來越具有獨立性。不喜歡別人叫他們去做這、去做那,他們喜歡自己分析問題,這一切說明了我們的學生已具備了主體型的自學能力。

(2)初中學生思維的批判性也有了明顯的發展,他們開始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已不滿足老師的說教和課本現成的結論,喜歡開展不同意見的爭論這一切為我們開展“主體型”討論排疑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3)從數學學科特點來看,數學學科中的概念、定理是通過生活實踐而得到的,并且運用到生活、生產中。因此,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才能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主體型”課堂教學模式正是從這點出發,并能較好地將其用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4)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盡管中學生的思維批判性、獨立性有了較大的發展,但還不成熟,容易產生固執、偏激的不良傾向,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幫助學生克服獨立思考中產生的缺點和偏向,給予適時、有力的指導,這又為不可替代的教師的指導作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此,課堂上以讀書引路、觀察入門、討論與實驗排疑、精講來填補學生思路中的空白,通過練習和檢查來達到鞏固的目的,觀察實驗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讀中有講,議中帶練,互相滲透,穿插進行,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主體型”課堂教學模式學生主體地位體現

1、培養讀書習慣

為使學生在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學會學習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們著重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要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教材內容來確定,開始基于學生的預習能力較差,我們采取提綱式預習方法,以預習提綱引路,指導學生開展定向思維,了解新知識的梗概,初步明確學習目的。

如:教學“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一節中,我們出了如下預習題

(1)這節課有幾個定理?

(2)怎樣來證明這些定理?

(3)你會幾種證明方法?

(4)定理的幾何語言怎樣寫?

通過閱讀教材,學生得出有三個定理(推論)

①等邊對等角;②三線合一;③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如在證明“等邊對等角”時,學生又提出了兩種證明方法:

(1)取BC的中點D,連結AD。

(2)作∠BAC的平分線AD交BC于D。

對定理幾何語言表述為

(1)“等邊對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

(3)等邊三角形的每個角都相等,并且每個角都等于60°。

完成了預習題,也就掌握了該節的知識點。

隨著學生預習能力的提高,預習要求提高到內容分析式。

如:“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節我們又這樣要求學生寫預習提綱:①用配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②配方法的關鍵是什么;通過閱讀教材學生都能仿照例題解形如x2=m或(x+a)2=m(m≥0)的方程。在解題的過程中并總結出配方法的解題技巧: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常數項移到方程的右邊;

左邊配成完全平方式形如(x+a)2=m(m≥0)。

學生的自主性進一步得到加強,他們按照過去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獨立歸納新課的知識要點,從而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發展了思維的廣闊性,使學得的、知識更全面,更深刻。

絕大部分學生能圓滿完成后,預習又上升為質疑式,要求學生在書上勾勾畫畫,預習本上的內容只有:(1)不懂的解題過程;(2)與例題不同的解法;(3)對老師講課的要求和建議;對質疑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并有計劃地將學生質疑出的問題安排在講課中。

如在初三數學64頁例1教學中(例略),部分學生對EF=(300-2x)海里這一過程看不懂,對于這一點重點做記號,討論解決。

還有部分學生提出另外的解法:設相遇時軍艦航行了x海里,補給船為海里,則()2=(300-x)2+1002

對于這一解法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表揚了提出新解法的學生,鼓勵學生要善于動腦,敢于提出自己見解。

在閱讀、思考、質疑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習慣,也為老師精講提供了線索,對提高課堂效率起了決定性的因素。

2、開展小組合作

實踐證明:科學知識并不全是教師講懂的,倒往往是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悟懂”的,當學生對課堂所學的知識有興趣,思維也就活躍起來了。所以獲得的知識也就最牢固。為了更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求知興趣,我們按座位前后四人結合成課堂活動小組,認真選舉好組長,教學中凡是學生能通過討論解決的問題盡量交給他們自己解決,凡是能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定理、結論的,盡量安排學生去做,在動手、動腦、動口的小組合作中,學生興趣昂然,為取得討論發言權,積極尋找理論根據,在高度興奮中獲得知識,排除疑點,一般課堂小組合作包括下列三個方面(1)針對同學們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如:“一元二次方程經濟類應用題”中的列等量關系、價格上漲(下降)數量變化的關系式(2)教師備課時有意安排的討論題,如:應用題所得的結果須與實際相符?(3)開展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在什么情況下所得結果不與實際相符,在什么情況下應當舍去另一根?

如:在初三數學66頁例2教學中(例略),學生列出了等量關系式:

每臺利潤×售出數量=總利潤

但是對于隨價格變化的數量關系式不會列,即對“每降價50元,銷量就會增加4臺”不理解。由此同學展開了激烈的討論:①有多少個4臺;②降了多少個50元;于是,設每臺冰箱降價x元,則有元,就有4×臺。并且舉一反三,做一做題目中的“調查表明這各臺燈每上漲1元,其銷售量就減少10個”,設上漲了x元,則銷售量就減少了10x個,于是得出方程

(40+x)(600-10x)=10000

再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題中有時會出現方程的一個根不符合題意,需要舍去。因此,在該節的教學中,我提出了“在什么情況下要舍去一根?”

針對課后習題,開展小組合作。有的同學提出“凡是負根都要舍去”,“明顯”不合題意的要舍去,還有的同學說“出現了如為了盡量減少庫存,舍去其中較大的根”等等。

討論后得出結論:

①要符合題意;

②要看是否有特殊規定,如“盡量減少庫存”等。

從而本節課的難點,學生通過自學已輕松地掌握了。課堂開展小組合作,教師要放得開,收得攏,教師本人要進入角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緊的地方畫龍點睛地講它一下,幫助學生走完認識某個具體概念的全過程,獲得最佳教學效果,生動活潑的小組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排除了疑點,并且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方便。

三、“主體型”課堂模式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教師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學生的接受能力,確定精講內容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精講不是照本宣科,不做必要的引申,也不是講得越少越好,而是用精練、概括的語言把重點、難點、疑點講深講透,填補學生預習和討論中的“空白”,這樣學生聽起來認真,又克服了依賴思想,教師講解雖沒有固定的形式,但大體上從以下三種方式出現(1)關鍵問題重點講,備課時,根據教學大綱確定精講內容,講解時,目的明確,重點突出,以解決問題為原則。

如:初三數學“線段垂直平分線”這一節通過篩選決定精講①定理的具體運用。②逆定理的作用。

如圖:∵PC⊥AB,AC=BC

∴PA=PB

強調只要垂直平分,就可得線段相等,而沒有必要再用全等證線段相等;對于逆定理則講解:∵PA=PB

∴點P在AB的垂直平分線上

并舉例說明。

例如:已知:如圖,P是∠AOB平分線上的一點,PD⊥OB,PC⊥OA,垂足分別為C、D。

求證:(1)OC=OD;

(2)OP是CD的垂直平分線。

證明:(2)∵OC=OD

∴點O在線段CD的中垂線上

∵CP=PD

∴點P在線段CD的中垂線上

∴OP為線段CD的中垂線

由于課堂上教師講解的不是面面俱到,所以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課本的閱讀,也為課堂練習鞏固贏得了時間。

發現問題及時講,課前把一些一般性的學習內容布置給學生自學或預習,上課時先不講直接用,在用中發現問題,再有針對性地點撥,啟發式講解,如:在處理習題中,大部分學生對“截長補短法”這種輔助線的方法沒有掌握,課堂上及時講解了這種方法,并讓他們自己討論總結這兩種方法適用的特征,由于教師講解的是學生迫切要求知道的,他們聽講很認真,并且記得也牢。

例如:如圖在ΔABC中,∠C=2∠B,∠1=∠2,求證:AB=AC+CD

證法一:(補短法)延長AC到E,使CE=DC

∴∠CDE=∠DEC∴∠ACB=2∠E

又∵∠ACB=2∠B

∴∠B=∠E

又∵∠1=∠2,AD=AD

∴ΔABD≌ΔAED(AAS)

∴AB=AE又AE=AC+CE=AC+DC

∴AB=AC+DC

證法二(截長法):如圖在AB上截取AF=AC,

易證△AFD≌△ACD

∴AF=AC,DF=DC,∠AFD=∠C,又∠C=2∠B

∴∠AFD=2∠B=∠B+∠BDF,∴∠BDF=∠B

∴BF=FD=DC

∴AB=AF+BF=AC+CD

變式1:如圖,在△ABC中,AD是高,已知AB+BD=CD,求證:∠B=2∠C

總結適用這種輔助線的方法的解題技巧:

出現了角平分線;

條件或結論中出現了一條線段等于兩條線段和的;

或用截長或用補短;

構造全等三角形使條件間建立聯系。

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個別講,由于課堂講授時間短,因而有時間對學習困難的進行個別輔導。學習有障礙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見的有(1)反應慢(2)懶惰兩種,輔導時前者著重于課程輔導,主要是結合新課適當地補知識上的缺漏,指導他如何閱讀教材,分析問題,交給他們學習方法。對于后者,則側重于課本知識的檢查過關,激勵他們自強好勝,趕上和超過好學生??傊處熤v課的原則是一是目的明確,中心突出。二是心中時刻裝有學生。

四、“主體型”課堂模式的練習設計

練習是知識掌握和鞏固的重要環節,作業的布置和檢查是練習必不可少的手段,為使學生從題海戰術中解脫出來,為使各類學生都有收獲。我們推行了三種類型作業,一類是基本要求對全班而言,要求全班同學必須完成。如:課后“做一做”“隨堂練習”“習題”等;二類是較高要求對70%~80%的學生而言。如:與教材配套的《課堂作業》中每節課的雙基訓練。三類是綜合性較強的習題,這是為20%~30%的反應靈敏的學生設計的。如:《課堂作業》中的“拓展與創新”及其它新題型。課堂上以完成第二類的練習為主,當堂測驗,獨立思考,像考試那樣讓學生完成。每次作業后留5分鐘的時間來核對。對于完成好的學生要求做第三類作業。這樣以來,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收獲,并且教師能夠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為了激勵學生,采用測驗以組記分,優勝組的組員都可以在教師后面的競爭欄內得一面紅旗,這樣充分發揮小組作用,好學生主動幫助差等生,差等生也生怕拉分不體面,由于教學中發揮了學生的力量,在整體上得到了提高,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五、“主體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

(1)這種教學模式符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但必須將激發學生興趣與傳授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學到扎實的基本知識。

(2)這種教學模式,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但絕對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即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否則課堂紀律紊亂,偏離教學中心。達不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更談不上創新和合作精神的培養。

(3)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發現學生知識遺漏,及時補缺,從而達到整體提高的效果,教師應在知識補缺的同時,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盡量使其在暴露不足的同時也體會到成功感,使教學工作始終在良性環境下進行。

(4)采用“主體型”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學生思想活躍,反應靈敏,教師要處理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促使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用新的科學技術知識武裝自己,所以說這種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起到積極作用。

總之,新課程改革關系到方方面面,主體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任重而道遠。要真正變教學為導學,還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實踐中仍需一個長期的過程,仍需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才能走出一條真正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課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