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導入形式剖析論文
時間:2022-02-07 02:43:00
導語:小學數學課堂導入形式剖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的思緒帶進特定學習情境中,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
一以舊聯新,搭橋鋪路
如采用這種“溫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設計上要找準舊知識和新舊知識的聯結點,并因情況而異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種是聯想式:如教“環形面積的計算”時,可做一框兩幅抽拉投影片。教學時,先出示兩個半徑分別為5厘米和2厘米的圓,讓學生先計算出兩個圓的面積,然后啟發學生想:圓的面積和環形面積有什么聯系?能從兩個圓的面積得出環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最后老師演示抽拉投影片,把兩個圓重疊在一起,形成兩個同心圓。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環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用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從而實現了知識和方法的“遷移”。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輕松扎實。另一種是對比式,如教“有余數的除法”時,先投影顯示六個梨、三只盤子,指名學生到投影儀上把六個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盤子里,他們很快分完。這時老師在投影儀上又加一個梨,這時繼續讓學生把七個梨平均分在三只盤子里,結果剩下一個梨無法平均分。趁勢讓學生思考這兩道題: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剩下的數叫什么數?通過觀察比較,學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數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數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數叫“余數”。這樣既溫習了舊知識又掌握了新知識。同時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這樣對知識得掌握也較為深刻。
二激發興趣,啟動認知
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激發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欲望、啟動認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環小數”時,為了在課堂伊始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啟動思維;同時也為分散教學難點,一位老師制作了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紅綠燈投影片。上課開始時將此片映出后,老師讓學生觀察投影片,并讓學生說出日??吹降募t綠燈,學生說出了交通崗上的紅綠燈,并說出了綠、黃、紅燈總是依次的變化。這時老師接著說:“它總是按一定的順序,不斷地重復出現,那么我們就可以說紅黃綠燈總是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種現象叫循環現象。日常生活中有這種循環現象。數字運算中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此現象。”這樣的教學導入,不但突破了概念形成過程中的難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興趣。由形象具體的實物表象直接轉入認識數字排列規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設障立疑,激發思維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維一般都從問題開始。在導入新課時,可以適當創設“問題意境”,提出疑問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積極思維。一位老師在教“長、正方形面積計算”時,先出示兩個圖形(單位:分米)。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有的學生說:“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有的同學說:“用一平方分米的單位進行測量。”老師在肯定了同學們積極主動思考后,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我們國家的土地面積還能用這種方法嗎?”同學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不實際?!澳敲?,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積呢?”疑問萌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新知識的探求。
四設置懸念,引導探究
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這是老師常用來設計導入新課的一種方法。設置的懸念應具有“精”、“新”、“奇”的特點,在技巧上則應“引而不發”、“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師教“三角形內角和”時,老師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塊玻璃拼成的),并提問:“你們知道這個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嗎?”學生對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這時老師并沒有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是進一步引導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兩個直角三角板,算算每個三角板的三個內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讓學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個內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正方形紙,沿對角線對折,得到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三個內角和是原正方形四個內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師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個內角拼在一起,幫助學生驗證一下自己的探究結果。這種方法,不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把學生引入不協調——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一個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思維之趣、參與之樂、成功之悅。
五創設情境,激發求知
情境式導入新課的特點是把形、情、境、理融于一體。利用音樂、投影、錄音、錄像等手段以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師教“相遇問題”時,為掃清學習障礙,創設了這樣的情境:用活動抽拉片顯示讓學生理解“同時”、“相向”兩概念的意義。拉動活動片顯示,使學生理解了相距、相遇兩概念的涵義,促進了對新知識的探求。
當然,導入的形式還遠不止這些形式。關鍵是要掌握人、因時、因地而變的法則,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導入新課,都應當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言簡意賅,有的放矢,盡量給學生審美情趣上的滿足。
- 上一篇:薹干生產現狀及發展措施剖析論文
- 下一篇:論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