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考究
時間:2022-11-02 04:37:00
導語:目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考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改以來,我們在看到了數學課堂內發生喜人變化的同時也看到了另外1種現象:由于課改后對計算教學的目標進行了適當調整,降低了計算教學的要求,因此,學生進行計算練習的量少了,學生的計算能力下降了,具體表現為計算的正確率下降、口算速度變慢、簡便運算方法不夠靈活等等: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每個年段都必須重視計算教學,避免使計算教學偏離“課標”要求。
思考之1:情景的創設是有效的,但適切的鋪墊不可少。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該不該創設情景,創設怎樣的情景,是用情景導入好,還是充分地運用鋪墊引入來得自然,或者就選擇直接進行教學等等,都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都應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筆者認為,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計算教學中鋪墊的運用也是非常有效的。蘇教版數學4年級上冊,在學習3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筆算時,就需要進行3位數除以1位數筆算知識的復習鋪墊;又比如學習“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時,就需要已學的口算知識及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知識,等等。1些計算知識的探索是需要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計算教學前的復習鋪墊可以通過再現或再認等方式喚起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舊知。所以,筆者認為創設情境和復習鋪墊其實并不矛盾,并不是因為要創設情景而否定傳統而有效的復習鋪墊,課堂教學中選擇怎樣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決于學習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學習起點。
思考之2:算理的強調是必須的,但算法的指導不可缺。
理解算理、掌握法則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關鍵,計算法則是計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規則化、因此,不懂得算理,光靠機械操練也許也能掌握其計算的方法,但這種“依樣畫葫蘆”式的掌握,其遷移范圍是非常有限的,無法適應干變萬化的具體情況,更談不上靈活應用、所以,我們必須要處理好算理和算法的關系,引導學生循“理”入“法”,以“理”馭“法”,并通過智力活動,促進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蘇教版2年級下冊教材“兩位數乘1位數”中,教學20×3時,要讓學生明白算理:20是2個10,2個10乘3得6個10,6個10是60,所以在計算20×3時,只要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1個0,也就是20×3=60:又如教學“分數除法”時,教師必須首先明確,這是在學生學會“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關鍵是根據分數的意義,把分數除法轉化為分數乘法來計算的。
現行的教材中往往是通過學生的操作、思考相互動式學習.通過自主的探索交流來理解算理的,教學中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是到位的,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對計算方法的指導卻顯得不夠到位,使得學生的計算基礎不夠扎實,影響了計算能力的形成:蘇教版3年級上冊教材“兩位數除以1位數”中,在教學46÷2時,學生在操作思考的基礎上,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用豎式計算,知道“2”力什么寫在商的10位上,從而使他們真正掌握兩位數除以1位數的筆算方法,這樣學生就能觸類旁通,順利地解決“想想做做”中像"95÷3”和“87÷4”這樣有余數的計算題。因此,我們在強調算理的同時,不能忽視計算方法的指導,要使學生在算理,算法、技能這3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和提高。
思考之3:算法多樣化的倡導是應該的,但算法的優化不可無。
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關于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1,旨在改變傳統計算教學中“計算方法過于單1、技能培養過于側重”的現狀。要真正落實好算法多樣化這1教學理念,首先必須消除對算法多樣化的片面理解。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將算法多樣化簡單地理解成為算法多樣化而多樣化,同時也要避免只強調算法多樣化,而不及時引導算法優化的做法。
我們看到,在多樣化的算法中,很大1部分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無序的,有些方法并不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這就需要進行“算法的優化”。筆者認為:我們要把優化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與感悟下自覺地進行優化,并且這種優化是每個個體的優化,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而應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來促成。還必須指出的是:“算法優化”是需要1個過程的,有時并不1定在某1節課內就能做到優化,優化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發展的過程:其實有時所謂“最好”或“最簡便”的方法是相對的,而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思維,以人為本,才是對傳統的1個突破。
在進行“9加幾”的教學中,計算.9+5時學生想出了很多種算法:(1)從9往后數,再數5個是14;(2)9+1=10,10+4=14:(3)把9分成5和4,5+5=10,10+4=14;(4)9+4=13,13+1=14;(5)9+2=11,1l+3=14……其中(1)是通過數數來計算,(2)、(3)是利用“湊10法”計算,而運用算法(4)、(5)的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湊10法”,而是為了迎合教師,為多樣化而多樣化,看到算法(2)中的5可以分成1和4,算法(3)中的9可以分成5和4,就得出5可以分成4和l,5可以分成2和3來計算:如果這時教師不加以引導,可以想象會有很大1部分學生對到底如何進行20以內的進位加法計算感到迷惘。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他們的方法進行反思與比較,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湊10法”這種高效的算法進行進位加法的計算,并在不斷用自己的算法和別人的算法進行比較中,認識到差距,形成迫切要將算法最優化的內需力。所以,算法的多樣化和最優化之間并不矛盾,兩者是統1的,都是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
思考之4:繁難的計算是沒價值的,但日常的基本訓練不可停。
課程標準對計算的內容進行了較大的調整,降低了計算教學的要求,刪去了繁難的計算題。因為這些計算是沒有價值的,在學生以后的生活中很少用到這樣復雜的計算。雖然在6年級教材中,圓柱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圓錐的體積以及利息等計算比較復雜,但這樣的計算是允許學生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現在,繁難而復雜的筆算可以說已經沒有了,但由于高年級的計算內容具有廣泛性、全面性和綜合性,因此,基本的計算訓練必須要強化。如在分數4則混合運算中,每道題都要有幾道1步計算的算式題合并而成,但我們發現,由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注重基本計算的訓練,隨之帶來了學生計算正確率不斷下降的事實。
我們在教學時,首先,要激勵學生,消除浮躁心理,養成耐心細致計算的良好習慣。其次,要通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計算,避免學生急于求成,讓學生學會1定的驗算方法。第3,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口算訓練。基本的口算訓練要每天進行,每堂課都用3至5分鐘的時間進行口算練習,做到基本的口算結果能脫口而出。第4,要通過學生錯例的反饋,尋找錯誤的具體原因。第5,要熟記1些常用的計算結果。
思考之5:增加計算器的使用是必要的,但學生的筆算不可取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方式的影響”。我們知道,計算器可以幫助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理解數學概念和法則:因此,《數學課程標準》中增加了計算器的使用,其目的是通過使用計算器讓學生從繁瑣的紙筆計算中解放出來,也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有力的幫助。以前,學生比較厭煩大量機械重復的計算,也不喜歡那些復雜的習題計算。所以新課標對計算降低了要求,計算以兩步為主,不超過3步,稍復雜1點就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這樣的安排,學生是非常歡迎的,但有時又會遇到新的問題,學生為了方便和省事,上數學課常常帶著計算器,偷偷地使用,用計算器代替了大多數的筆算。那么是不是意味著計算器的計算方式可以代替筆算呢?當然不是的。1些復雜的計算可以使用計算器,但作為以兩步為主,不超過3步的筆算要求是必須要達到的。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以及計算技能的形成,必須建立在1些必要的訓練基礎上。所以,在適當范圍內的1定數量的訓練和練習是必要的。否則,對學生所學矢口識的鞏固;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都是不利的,也會逐漸降低學生的筆算正確率,導致學生筆算能力的明顯下降,因此,計算器的使用是不可取代學生的筆算的。
計算教學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又1個值得研究的領域,我們要充分用好蘇教版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好以上的幾個關系,不斷優化計算教學,通過富有挑戰性的教學,使學生的計算學習既有“深度”又保持“溫度”。
- 上一篇:主治醫師履職工作匯報
- 下一篇:村衛生所履職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