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創新精神的培養
時間:2022-11-11 11:22:29
導語:小學數學創新精神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問題情境的創新
喚起創新意識,使學生想創造。創新意識是指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教師還在課堂教學中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思維活動設置過多的禁區和限制。這樣真正給學生創造和諧、民主、安全的學習環境,從時間和空間上解放了學生,激活了課堂,鼓勵了創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新問題情境。教師敢于對教材進行重組,改變教材的編排順序和問題情境,并進行教材的二度開發,注重創設具有現實性和挑戰性的情境或呈現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引發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使問題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變得生動、有趣、熟悉,從而激發學生樂于思考,產生創新愿望,以此激發學生創新潛能。如:教學《千克的認識》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同學們,今天我們要進行一場舉重比賽!請同學們做裁判,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觀察力最好,最懂得動腦筋。先請一個小個子同學舉著一件龐大的物體昂首挺胸、大搖大擺地走上了講臺。再請一個大個子同學舉著一個較小體積的鐵鈴,沉重地走上講臺。通過觀察,看看大力冠軍屬于誰,為什么?你們裁判的正確與否,一會還得請出我們的公正大師——“天平先生”為我們主持公道!這樣,通過一場滑稽有趣的舉重表演,把同學們的思維緊緊地凝聚在:“究竟誰重呢?”激起了學生思索的欲望。趣味表演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和自主。“天平先生”的出現給他們揭開了思維的迷團。
二、問題解決的創新
實施“問題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注重創設具有現實性和挑戰性的情境或呈現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引發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如教學西師版小學數學四年級《角的分類》時,教師在進行引探準備后,就引導學生:“你還想知道有關角的哪些知識?”學生就說:“我還想知道什么是銳角、鈍角”“我還想知道平角和直角的關系”“我還想知道角可以按什么來分類”教師把提出思考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再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加以整理出來:“1.角可以分為哪幾類?2.按從小到大的順序角可以怎么排列?3.各種角分別有什么特點?4.平角、直角之間有什么關系?”這幾個思考題把整個教學過程概括出來,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目標,發揮主動性,培養學生善于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產生新思維,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個性。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求異思維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要從鼓勵學生發問質疑開始。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生的發問家。對兒童而言,整個世界就是由一個個問號構成的,所以他們的問題很多。在課堂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發表的意見,我都能夠客觀地對待和思考。特別是對于那些跟教科書、跟老師設定的不一致的意見,教師一般都能靈活運用“引”讓學生去“探”,找到思維的契合點。一般是延遲作出判斷,并有意識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看法,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如老師在教學下面的應用題中,學生就提出不同的看法?!坝幸慌僮樱靠鹧b65千克,可以裝80筐。現在只有65個筐,要把橘子都裝上,平均每筐多裝多少千克?”有學生提出以下兩種解法:(1)65×80÷65-65(2)65×(80-65)÷65,這時一位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的,喊著說:“老師,我還有一種不同的解法,列式為80-65!”師:“你能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嗎?”學生答不出來。教師引導:“同學們,這位同學能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很勇敢,那么這種解法有沒有道理呢?”有學生說:“肯定是錯的,他只用了兩個條件,他是在湊答案”甚至有學生笑起來。教師不是立即給出一個對與錯的評價,而是繼續引導:到底這種解法有沒有道理呢?讓我們先分小組討論一下吧在這個案例中,學生的“異想天開”來得出人意料,觸及學生墨守成規的思維方式,引來了哄堂大笑。教師勇敢地保護了這個“異想天開”,并把它拋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在小組交流和爭辯中引發學生思考去獲得答案。這樣保護了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讓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得以在求異思維中迸發出來。
四、在實踐中創新
實踐側重于對知識的體驗。實踐中通過精心設計不同類型的、開放性的、生活化實踐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鞏固新學知識,使學生在多變多解的題目中提高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激發學生創新活力,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言:“兒童學習愿望的源泉是思維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兒童的思維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開的。教學和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充滿情感,這種情感是發展兒童智力和創造能力極其重要的土壤。”如:在講《圓的周長計算》一課時,我首先請同學們用說具分別測量出大圓、中圓、小圓的周長。當學生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時,提出“圓形水池能立起來滾動嗎?”迫使學生不得不另僻蹊徑,想出了“繩測”的方法。這是一次設疑,將一個白色小球系在繩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轉,提出“這個圓的周長還能用繩子繞一圈嗎?”實踐證明了“滾動”和“繩測”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計算圓周長的普遍規律呢?又一次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創造的欲望。學生們認真操作、觀察、思考、實踐,終于發現了“圓周長總是比它的直徑3倍多一些”的規律??傊?,教師要以全新的教學指導思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以教師創造性的教學勞動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周積偉 單位:重慶市江津區刁家學校
- 上一篇:小學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
- 下一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學生參與度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