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大學生用法意識培養實踐分析
時間:2022-07-01 11:00:03
導語:高職大學生用法意識培養實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基層人才,是否具備用法意識將對社會和諧產生直接影響。基于此,該文立足于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挖掘法律知識儲備、法律價值理解與責任意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從社會、學校、學生自身3個角度分析原因,并通過問卷調查對高職大學生用法意識情況展開分析,從法律活動開展、用法氛圍營造和法律信仰培養等方面對加強大學生用法意識的實踐策略進行了探討,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用法意識;現狀調查;實踐策略
在法治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國家和社會對高職大學生也提出了較高法律素養要求,需要大學生能夠在生活和今后工作中做到懂法、用法和守法。但就目前來看,大學生普遍缺乏用法意識。因此,還應對加強高職大學生用法意識的實踐策略展開研究,以便推動高職法律教育工作的科學開展。
1高職大學生用法意識情況調查分析
為了解高職大學生用法意識現狀,對某地區3所高職院校共計200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對法律知識了解程度、訴訟意識等。從調查結果來看,針對“你是否關心周邊法律事件?”這一問題,53.2%的學生表示關心,36.5%的學生表示不關心,10.3%的學生表示偶爾關心。從“你覺得自己是否了解法律知識?”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來看,23.6%的學生表示了解,65.6%的學生表示有一點了解,10.8%的學生表示并不了解。從學生用法情況來看,針對“你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時你會怎么辦?”這一問題,63.8%的學生表示會選擇投訴,23.7%的學生選擇私了,10.9%的學生選擇報案,1.6%的學生選擇訴訟。針對“遇到搶劫你會選擇報警嗎?”這一問題,75.6%的學生選擇會報警,12.5%的學生認為損失不大就不報警,因為報警也找不回來,11.9%的學生認為報警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因此堅決不報警。從總體來看,學生日常較少主動了解法律知識,對法律知識了解情況并不樂觀。多數學生在生活中缺乏用法意識,但是在面臨具有威脅性的違法行為時能夠利用法律維護個人合法權益。分析高職大學生用法意識薄弱原因可以發現,高職院校在法律教育方面側重理論教學,并未開展足夠法律實踐活動,以至于學生將法律束之高閣,盡管掌握部分法律知識,但不愿意在實踐生活中學習和運用法律。與此同時,當前社會發展正處于轉型階段,法律制度尚未得到完善,互聯網上時常傳遞各種不公正的社會事件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律的權威和公信力,造成部分學生對法律缺少信任,不僅不愿意尋求法律保護,甚至會選擇逃避法律。此外,伴隨著西方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入侵,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受到了嚴重沖擊,造成部分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偏軌情況,崇尚個人主義,法律意識淡薄,甚至無視法律追求享樂。
2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
近年來,國家對高職職業教育給予高度關注,高職院校學生數量隨之增加,學生的獨立意識與平等思想得到顯著提升,能夠主動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是,由于自身的法律知識缺乏,對法律價值的理解不夠深入,責任意識淡薄,無法與高職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充分符合??傮w來看,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容樂觀。2.1法律知識缺乏現階段,高職學生雖然對生活相關法律知識有所了解,但對其他法律知識卻知之甚少,更談不上深層理解。在大學期間,除了法律專業的學生之外,大部分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并非真正對法律知識感興趣,因此只學到了些皮毛,無法做到深層理解和靈活應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大多是知法而不會用法。據調查,高職學生中有85.0%的學生愿意學習法律常識,尤其是較為常見的民法、刑法、婚姻法、合同法等,這些知識都是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希望學校能夠根據學生興趣開設一些常見法律的課程,以案例講解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法律知識,使其學會更加合理的處理日常法律難題。但是,通過調查了解到,學生們對各類法律常識問題的知曉度較低,即使部分學生能夠說出一些法律常用知識,往往都是已經廢除的法律或者錯誤內容,我國法律每年都在完善和優化,但學生了解到的僅僅是些印象知識而已。2.2法律價值理解不深。在對法律作用和價值的理解方面,許多學生將其看成是對人的行為的約束,是統治社會的一種手段,用來嚴懲犯罪的工具。受上述思想影響,高職學生從內心認為遵紀守法是國家的強制性規定,并沒有從內心理解,錯誤地認為法律是政治和道德的附庸,是政府對民眾實施統治的工具,沒有從本質上理解法是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價值所在,因此學生對于法律的信任與情感缺失。2.3責任意識淡薄。現階段,高職學生校園侵權、違法犯罪等案件此起彼伏,有些甚至因生活瑣事而大打出手,造成嚴重后果;一些學生對教師、學生不夠誠實、背信棄義、考試作弊等,這些都體現出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的問題。在校期間,將個人利益放在最高點,為了達到某種目標不惜犧牲他人與集體利益;還有大部分學生的維權意識較弱,當個人權益受到侵害后,盲目的“認命”,錯誤地認為權力大于法律,只能自認倒霉,不會利用學校制度與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3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問題的成因
3.1學校因素。現階段,高職院校對學生開展的法律教育較為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法制教育定位不準。職業院校的辦學目標在于培養技能型人才,在提高學生技能水平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責任和義務的宣傳和教育,忽視對公民基本權益保障的教育,使學生錯誤地認為“法律就是要求公民盡義務”,對學生法律健康心理的養成產生不良影響;二是注重知識記憶,忽視知識運用。現階段,針對法律知識的考核以考試為主,要求學生對法律條文進行理解和背誦,忽視法律理念、精神與觀點的培訓和教育,阻礙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形成;三是法律教育過程中,缺乏互動交流和案例分析,過于理論化,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產生厭煩和抵觸心理,影響學習效率;四是一些學校對課堂教學的重視度不足,忽視公開課教學,片面強調專業實踐訓練,例如,在《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這門課中,由于教師的專業、素質受限,使教學效果受到嚴重影響。3.2社會因素。社會環境與學生法律意識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影響法律意識的養成。如若社會中處處弘揚法律公平公正的風氣,營造積極向上、法律至上的氛圍,則更易提高學生對法律的依賴,反之,將會使學生對法律的信任與情感受到不良影響。目前,社會上到處宣揚“掃黑除惡,打擊黑惡勢力”等口號,隨處可見宣傳標語,法律的權威得到維護,這種氛圍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具有諸多裨益。3.3學生自身因素。學生生源結構較為復雜,綜合素質相對較低,知識面相對較窄,導致其對事物的分辨力較差,文化素質與個人修養相對較低。高職學生對未來充滿期待,但又十分模糊,充滿變動,無法科學正視社會現實,做好未來的人生和職業規劃,缺乏對個人就業方向的正確定位,對本專業培養的相關要求了解有限。從教育目標與學生成長培養方面來看,學生要想取得成就勢必要遵守法律規定,不斷提高法律意識與個人修養。
4提高高職大學生用法意識策略
為了提高高職學生的用法意識,應與學生特點相結合,綜合考慮學校、社會與學生自身等各項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要想培養合格的人才,應將學校作為法律教育工作開展的主陣地,堅持依法治校,開展豐富的法律活動、營造校園用法氛圍、堅定學生的法律信仰。4.1開展豐富法律活動。為避免學校法律教育流于形式,高職院校還應組織豐富的法律活動,如組織學生旁聽法院審理案件、參觀監獄等,促使學生在真實案例中提高對法律的認識,能夠關心國家法治建設,學會運用法律理性解讀社會熱點事件。在活動中,不僅學生的法律學習興趣能夠得到激發,同時也能借助環境對學生進行感染,使學者結合所學法律知識進一步了解法庭各個角色的職責,能夠學會辯證看待法律問題。結合學生的興趣,學校也可以組織法律知識競賽、法律演講、法律情境劇比賽、法律辯論賽等各種活動,促使學生加強法律問題的討論,在表達觀點過程中得到辨別是非能力的培養,得到法治觀念和用法意識的增強。此外,高職院??梢匝埪蓭煛⒎ü俚葘I人士到學校舉辦講座,結合真實案例解答學生對法律問題的疑惑,并運用法律知識對學生感興趣的法律熱點問題進行解讀,促使學生產生用法意識,能夠嘗試在分析生活實踐問題時用法。4.2營造校園用法氛圍。環境將對學生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營造校園用法氛圍,可以使學生形成用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繼而為學生法律素養提升奠定基礎。想要達成這一目標,學校首先需要營造依法治校的環境,明確按照國家法規、學校管理制度開展工作,保證學生合法權益能夠時時刻刻得到保護。作為學校各項管理制度的執行者,學校管理者需要體現良好法律意識,避免隨意進行學生懲處,針對違紀學生還應嚴格按照規定處理,做到“違法必究”“有法必依”,使法律的威嚴得到充分體現。與此同時,學校需要完善學生申訴機制,為學生提供用法維護權益的途徑,保證學生能夠順利獲得法律救濟。此外,學校應鼓勵學生用法,使學生用法對學校的各種管理和教學行為進行監督,確保學校違規行為能夠得到嚴肅處理,做到將法治理念內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推動校園法律文化建設,繼而使學生學法、用法和守法的能力得到逐步提升。4.3堅定學生法律信仰。高職大學生需要花費一學期時間進行頂崗實習,這一過程還應成為堅定學生法律信仰的重要階段。為對學生規則意識、自律意識等進行培養,促使學生法律素養得到提高,學校需要安排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簽訂就業協議,在加強學生合法權益維護的同時,要求學生履行義務,使法律威嚴得到維護和尊重。開設法律課程,僅能幫助學生加強對法律的理性認識,想要升華成信念,還要組織學生加強用法實踐,使遵紀守法成為學生自覺行為。從這一角度出發,在安排學生頂崗實習的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堅持依法和用法。通過設立法律咨詢和服務機構,為學生與校外人員、機構間的糾紛提供調解服務,提供適時法律援助,運用勞動權益保障法、就業法等對學生權益進行保護。在學校發現學生或企業違反合同協議的傾向時,還應通過嚴肅處理保證學生對法律的認識有質的飛躍,使學生從內心信服法律,形成堅定法律信仰。4.4轉變教學觀念與方法。教育是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最基礎的手段。新時期背景下,只有不斷創新教育觀念與方法,完善教育內容,才能夠使學生遵紀守法,自覺依照法律辦事,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1)高職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將教育重心轉移到法律意識培養方面。從本質上來看,法律教育的根本目標并非讓學生熟背法律概念和條文,而是讓學生將法律知識內化為信仰,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尊法、守法。(2)創新法律教學模式?,F階段,大部分法律教育以理論灌輸的方式為主,教師在課堂上講述一個正確定義,要求學生將其背誦下來,這種被動教育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喪失,為法律意識培養帶來阻礙。對此,可將美國提出的“蘇格拉底教學法”引入其中,師生可以雙向平等的交流,解剖和分析案例,利用案例講解法律,依靠案例學習法律,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法律知識的學習中。(3)拓展學生法律知識的獲取途徑。部分高職院校中的非法律專業,只在大一時開設《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且該課的課時較少,內容龐大復雜,如若照本宣科的講解,學生只能接受一些淺層的法律知識,不利于用法意識的培養,與當代教育目標相背離。對此,一方面,應加大對高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視,另一方面,還要在實踐中優化教學內容,不拘泥于教材,注重對學生憲法意識、維權意識的培養,將法律知識內化到每個大學生的心中,形成法律精神;此外,學生還可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法律相關知識,掌握更多法律常識,學校也可定期開展法律知識專題講座等,聘請專家和學者與學生一同交流學習,由此才可更好地培養學生法律意識。
5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大學生缺乏用法意識,與學生法律教育缺乏實踐性、社會缺乏用法氛圍等因素相關。為加強學生用法意識培養,高職院校還要組織學生開展豐富法律活動,使學生參與到用法實踐中,形成良好用法氛圍,不斷堅定學生法律信仰,繼而使學生成為懂法、守法和用法的職業人才,為行業和社會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郭靜.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教育的現狀及改進途徑[J].法制博覽,2019(27):87-88.
[2]何耀.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途徑探析———以貴陽幼專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9):173-174.
[3]張鑫宇,姜倩倩,孫婧.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淺析———以大學生知法尊法守法用法法律平臺為例[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4):38.
[4]王蕊.依托黨校教育提高黨員領導干部學法用法新本領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7(7):14.
[5]方慶來.抓學法用法促法治意識提高[J].中國稅務,2015(3):73.
[6]張宇.公民法律意識狀況調查與對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3.
[7]廣西審計廳與企業聯合開展學法用法活動[J].審計月刊,2011(10):56.
[8]徐新民.在法律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用法意識[J].承德職業學院學報,2005(3):24.
作者:吳春 陳麗霞 單位: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
- 上一篇:農村籍大學生精準扶貧實踐探討
- 下一篇:醫學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