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基礎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27 10:35:00

導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基礎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基礎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內涵構建基礎

[論文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新的課題。首先回顧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從物質基礎、和諧本質、發展趨勢、全面性和統一性幾個方面論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探討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并簡要分析了社會和諧與和諧社會的不同,在理論上進一步明確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

十六大報告最早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六個目標之一。除了GDP翻兩番這個總體目標,還有六個方面的具體目標,就是: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稕Q定》指出,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戰略任務的重要位置逐步提高,應經作為“四大建設”之一。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和諧社會是一個高層次的目標。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所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一、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上的,它具有堅實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礎。作為社會形態意義上的和諧社會是一個高級的目標,它有以下幾方面的要求和特征。

第一,我們所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立在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的堅實物質基礎之上的。和諧就是要調整矛盾,而在社會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利益沖突,特別是物質利益的沖突。利益沖突解決不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就無法實現最基本的和諧。在和諧社會中物質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關系極其合理,這不但是一個純粹道義的范疇而是一個現實的經濟范疇。先進的社會生產力是和諧社會的基礎,社會生產不是盲目的生產,而是根據社會需要有計劃的調節生產并進行合理分配的生產。它要求必須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增加生產力總量和財富總量,并且能正確處理在這個過程中所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和矛盾,在社會財富總量擴大的基礎上正確出路社會分配問題。

第二,和諧社會的本質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適應,其矛盾可以通過自身的調整來解決。這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因為在任何一個階級社會里,無論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其階級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統治階級即使采取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也不過是為了為使自身的統治,并不是為了使自己的對立階級獲得發展來推翻自己的統治。私有制和和諧社會是根本對立的,所以在階級社會是不可能有本質意義上的和諧社會的。在人類最后一個階級社會中,無產階級就要利用有利的條件和發揮本身的優勢進行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消滅私有制,才能建立真正的和諧社會。

第三,和諧社會也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自有史以來,人類歷史的發展總是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再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必然會逐步地推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適應;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生產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以滿足人的需要,逐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對立狀態,最終達到和諧。社會和諧的表現形式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個人,處理社會關系的關鍵也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在和諧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狀態消除,彼此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是一個自由的人。

第四,和諧社會是一個全面的和諧。這是指和諧是全面系統的和諧。和諧社會“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要求矛盾雙方或多方能夠在統一體中相互包容、協調運作、良性轉化和融合,是最終使社會處在健康的、富有生機和活力的狀態之中”。全面的和諧社會包括人與人的和諧,即人際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即自然滿足人的現實需求而人又不是以掠奪自然為代價,自然得到保護;人與社會的和諧,就是社會為人提供良好的自我價值實現的環境,人在社會系統中能自由發揮作用,實現社會價值;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就是這三方面在統一體中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協作發揮整體作用;人與自身的和諧,也就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物質、精神、文化,社會參與中實現個人價值。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主體,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重要的物質基礎,因此,生態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石。

第五,和諧社會是在統一體中的和諧。它不僅是一種和諧的狀態,還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過程。一般意義上社會和諧是相對于社會沖突和社會斗爭而存在的,在解決社會沖突和社會斗爭的過程中而演進的。只有在消除了對抗性的矛盾之后,才能建設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就是在社會內部,不斷克服和化解非對抗性的矛盾,并防止非對抗性矛盾向對抗性矛盾轉化。這是一個在統一體中的不斷發展的過程。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保障

由此可見,和諧社會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范疇,是只有在一定歷史條件下才能實現的,也就是只有在共產主義條件下才能建成真正意義的和諧社會。這是一個長遠而偉大的目標,需要我們長期的努力。和諧社會需要制度方面的基本保證。

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礎上。私有制是與和諧社會根本對立的。在任何私有制的社會,生產資料的占有者總是處于上層社會,依靠壓迫和剝削不占有生產資料的人。在私有制的存在必然導致生產資料占有者和不占有者之間的直接對立和一種依附人身關系。在封建社會,土地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紐帶,土地占有者剝削農民,佃戶的勞動,不勞而獲。同樣在資本主義社會也是一樣,盡管資本家看起來要比地主開明得多,并不斷進行自身的調整。但是資本主義的調整是為了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范圍內,發展生產力,其目的是為了維持階級的統治,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和財富。改善工人階級的狀況也無非是為了更好地存進資本主義生產?!俺源┖靡恍龈咭恍?,特有財產多一些,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同樣,也不會消除雇傭工人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即在公有制的基礎上,我們才可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下有很多關于我國傳統和諧文化的論述,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們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封建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提倡以和為貴,追求社會的安定有序。但是儒家文化是為封建統治者的服務的,所倡導的和平秩序也是在封建制度的體系內,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基礎上,對此來說,君臣之間的和諧就是君仁臣忠,父子之間的和諧就是父慈子孝,盡管如此,君父仍掌握有臣子的生殺予奪大權,所以和我們現在所講的和諧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生產力發展和物質財富的豐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物質保障,另外,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我們并不是僅僅滿足于創造巨大的物質,更要注重創造精神財富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在原始社會,盡管是在公有制的前提下,仍不可能實現和諧社會,因為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極端低下,物質財富極度匱乏,人還沒有完全動物的習性,只是為了生存而必須實行所謂公有制。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在階級消亡的基礎上。嚴格意義上來說,在我國現階段,我們并不具備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條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級在一定的范圍內還是存在的,但是當前主要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可以通過調整解決。當前國內的主要矛盾也主要是非對抗性的矛盾,解決這一切文的前提是發展,使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改革,這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調整的有效手段。而階級的存在必然導致社會結構的對立和斗爭。在任何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是對立的,任何統治階級都不可能損害自身的利益去實現被統治階級的利益。在階級社會里,階級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和前進的動力,在不可提阿赫的矛盾存在的社會,不可能構建和諧社會。而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維護工人階級隊伍的團結統一和先進性,如果離開了工人階級的堅強領導,離開了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中國的建設和改革都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如果沒有工人階級的團結,沒有全社會統一的意志和價值觀,全社會就不可能構建起和諧。我們所說的工人階級是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隊伍,不是以單一的階層為基礎,而是包含全體社會成員、融合多種成分,有著廣大群眾基礎的集合體,同時它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體。

第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在人的全面發展和平等的基礎上。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全新探索與超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是人的和諧,它包括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人自身的和諧,即人的全面發展。人不僅要滿足基本的物質需要,同時還需要一定的精神享受。二是人際關系的和諧,即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個人是社會的細胞,人際關系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三是人與社會的和諧,即社會發展的以人為本,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不僅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方面有所建樹,而且要在社會建設方面創造更加有利于經濟發展、民主法制建設、文化繁榮的環境,從而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的明確,為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指明了方向。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一個空想的目標,它是有現實理論和物質基礎的。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也不能只是一句口號,所有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方案的提出都是需要多方面的論證的,但是要想解決問題必須要靠實踐。我們需要不斷努力,落實正確的政策,化解矛盾,協調利益沖突,最終建設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紅旗大參考編寫組編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參考》,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年。

[2]肖景華洪向華主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25個理論熱點》,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4]楊麗坤;馬建新:“論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與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第12期。

[5]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編:《論和諧社會》,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

[6]劉文:“維護工人階級隊伍的團結統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新重慶》,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