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27 04:30:00
導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努力建設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在認真總結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提出的一個指導方針和重要原則。
以人為本就是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中的“人”,不是脫離社會歷史的抽象的“個人”,而應當是具體的人、歷史的人和社會的人,在當代中國,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本”就是根本,就是出發點、落腳點。“發展為了人民”是為誰發展的問題,以人民為發展的主體,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把人民利益作為謀發展、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鞍l展依靠人民”是靠誰發展的問題,以人民作為發展的動力,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會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億萬群眾投身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中,使我們的社會充滿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順利實現?!鞍l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在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群眾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受惠者。“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指人的平等而完整地發展,在不損害他人的自由權利和價值前提下,使每個人都能發展個性自由、實現自我價值。
以人為本與和諧社會有內在的統一性,是緊密相連的。和諧社會構建的著眼點是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而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同一歷史進程,二者統一于社會發展進程之中。一方面,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構建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另一方面,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
二、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和諧社會
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皹嫿ㄉ鐣髁x和諧社會不僅包括以人為核心的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和諧發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和諧,這種和諧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和諧,它既是建立在經濟高度發展基礎之上的和諧,又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條件。”[1]我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然而,環境的日益破壞、人口的過度增長、資源的過度掠奪、森林破壞與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等都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關。人們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的征服和開發,忽視了自然資源的損失,忽視了資源的保護和環境污染的預防和治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已越來越突顯出來,已嚴重影響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我們為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人類與自然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應該是互利互惠、共進共生、和諧相處的關系,只有重建人與自然的平衡、和諧關系,我國的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才能提高。黨的十七大審時度勢,把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擺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文明高度,提出了將生態文明作為執政興國的重大戰略舉措。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不僅是中國自身順應時展的需要,也是中華民族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做出的莊嚴承諾。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是對人類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歷史的總結和升華。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第一,是人與自然和平相處、平等對待的倫理價值觀。自然界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息的自覺性是人類健康持續發展的需要;自然的消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系統的消亡。第二,適度的消費觀。人們的追求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第三,是可持續的生產觀。生態系統是有限的,人類的生產勞動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
生態文明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生態文明的實現程度決定著和諧社會的發展程度,規定著人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方向。首先,生態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的基礎都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是人類進行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因此,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的時候,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和諧發展,這是人類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而生態文明作為人們在認識和實踐中所確定的當今人類社會新的文明歷史階段,能改變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充分認識生態價值的作用。其次,生態文明建設是推進構建和諧社會的有效途徑。當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不僅嚴重威脅自然生態系統,還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對著當前這種情況,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也是大勢所趨。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不可能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態危機中。只有建設生態文明,盡快地解決這些問題,選擇一條既能保持經濟增長,又能保證生態平衡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建成,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目標才能最終實現。最后,生態文明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布局更加完善。十七大將生態建設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為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發展“四位一體”的嶄新格局,用生態文明來解決“三大文明”建設中的問題,使四個文明建設融為一體,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綜合發揮作用,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努力建設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
公平正義一直是人類社會追求的價值目標,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所謂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就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著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而社會主義社會是在傳承人類文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應該是比以往的社會形態更具有公平正義的社會。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笔鶎梦逯腥珪臀覈洕鐣l展的“十一五”規劃又明確提出,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倳浽邳h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彼羞@些都清楚地表明,黨中央已把社會公平問題擺在了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將這一問題的解決作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
一個社會是否和諧,最基本的一個條件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即公平是否得以實現,正義是否得到伸張。一個公平正義缺失的社會,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深厚基礎和重要動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和本質屬性。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社會的利益結構和利益關系都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注重公平正義,妥善協調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關系。只有遵循公正正義的原則,更好地統籌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關系和利益要求,才能充分發揮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有效地整合社會各種資源和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們的聰明才智,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使整個社會更加和諧。
實現公平正義具有十分重要的緊迫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十分輝煌的成就,但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比如,就業問題、腐敗問題、分配不公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都是當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面對種種不公平的現象,人們心里積淀的不平一旦爆發,就有可能造成社會動亂,阻礙或延緩社會的進步,社會的和諧更無從談起,而這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很大一部分都涉及社會公平和正義??梢?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日益突顯和緊迫,這也將是影響社會和諧的明顯問題。只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社會矛盾才能減少,才能夠消除一切根本性的社會沖突誘因,從而實現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參考文獻:
[1]王艷華.儒家和諧思想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理論探討,2007,(2).
摘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首要的問題是落到實處,扎實有效地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把努力建設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和諧社會,努力建設公正正義的和諧社會作為著力點。
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著力點
- 上一篇: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分析論文
- 下一篇:國土局中層干部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