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任務論文

時間:2022-07-13 03:43:00

導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任務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任務論文

摘要: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的戰略思想,也是對執政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尤其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任務。本文集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現代化建設;基本任務;探究

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設想。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我國歷史上就產生過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比如,孔子說過“和為貴”;墨子提出要“兼相愛”、“愛無差”;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禮記·禮運》中描繪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樣一種理想社會;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這些思想雖然帶有不同時代和提出者階級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勾畫了美好社會的藍圖,指明了實現美好社會理想的正確途徑。大家知道,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理論來源之一。1803年,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發表《全世界和諧》一文,指出現存資本主義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將為“和諧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國空想主義者歐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進行的共產主義試驗,也以“新和諧”命名。1842年,德國空想共產主義者魏特林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一書中把社會主義稱為“和諧與自由”的社會,并指出新社會的“和諧”是“全體和諧”。馬克思稱這本書是工人階級“史無前例的光輝燦爛的處女作。”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和有關主張給予了肯定,明確提出:“提倡社會和諧”是“它們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深刻分析了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歷史局限性和理論缺陷,認為他們沒有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矛盾,也沒找到實現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結果只能陷于空想。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戰略策略,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歷史性飛躍。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作出了科學的設想,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按照這一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的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系。列寧就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明確提出:只有社會主義才可能廣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據科學原則進行的產品的社會生產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社會主義國家應當大力幫助農民,消除城鄉對立;必須把國民經濟一切大部門建立在同個人利益的結合上面;必須發揚民主,改革國家機關,精簡機構,反對官僚主義,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必須時時處處千方百計地鞏固黨同群眾的聯系,等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未來社會的科學設想,指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進方向。

在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了政治前提。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未來社會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同時取得革命勝利的理論基礎之上的,而我們黨則是在生產力很不發達、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我們不可能從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部現成答案,必須結合我國實際、通過實踐不斷加以回答。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這個重大課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1956年,同志發表《論十大關系》這篇重要箸作,提出了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的基本方針,對正確處理我國社會的一些重大關系作出了深刻論述。1957年,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篇重要著作中,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創立了關于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要求學會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包括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以解決科學文化領域里的矛盾,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以解決共產黨與派的矛盾,堅持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以解決全國城鄉各階層以及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矛盾,等等。還提出:“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較易于克服困難,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黨和國家較為鞏固,較為能夠經受風險?!蓖娟P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思想,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斷然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果斷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鄧小平同志強調,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成果是屬于人民的;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要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們黨肩負的新任務,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同志強調,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處理好各種關系,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確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要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的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強調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支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做好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等等,都是為了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我們要緊緊團結在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黨的十七大旗幟,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扎扎實實地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為早日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