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消費觀念論文
時間:2022-07-20 11:47:00
導語:中國人的消費觀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危機來了,好像全國上下都在想法子。有人說要救股市樓市,有人說要發消費券。東西賣不出去了,這對中國來說,似乎不要緊,咱有10多億的人民,少了美國的三兩億,中國人似乎不怕。這個時候想起了內需,想起了讓國人全都來參與買單。于是擴大內需、發動消費就順理成章的推上了臺面。
有學者建議給老百姓發消費券。理由很充分,而且很煽情。普通大眾都是受益人,當然支持者眾。臺灣發錢了,日本也發錢了,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難道不應該發錢嗎?支持的聲浪很高,然而反對者的聲音也很堅定。反對的理由是,從古以來,中國的消費就是昨天的錢,明天花。不像美國,他們是今天花明天的錢。
這現象很奇怪?為什么美國的老百姓敢于這么“鋪張浪費”,“毫無節制”的花銷?而中國人卻這么保守?有的人于是從東西方人的差異上下功夫去追尋;有的人從政治體系上去探求;有的人從歷史體系上去發現。最終也都能得出結論。
可我覺得,真正的根源不在于此。東西方文化是有差異,但是中國人似乎更喜歡打腫臉充胖子,沒錢裝的有錢的樣子(這里只說大眾現象,不說個體的不同),而且攀比心里也很強。這么說來,中國人應該更喜歡消費才對。
政治體系上的差異就更有趣了。中國是一黨執政,美國是多黨執政。從局面的穩定性來看,中國的更穩定。無論換了誰當領導人,錢還是那個錢,國家還是那個國家,銀行還是那個銀行,不用擔心某一天起來發現¥變成了廢紙。四大也不可能像美國的銀行那樣有倒閉的危險。而美國不同,今天是這個總統,明天可能換成別人了。昨天還是白人統治,今天已經是黑人奧巴馬的時代了。美金從國際上最堅挺的貨幣,一路滑了下來了。銀行也可能因為資不抵債會倒閉(擠兌的現象時有發生)??墒撬麄円廊缓軜酚^的消費,不用擔心哪天錢變成廢紙了。所以政治上來說,也說不過去。按說中國人應該更放心才對。
從歷史層面去發現,也很有趣。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而美國只有短短的幾百年。數千年來,中國從沒有被消滅過,就軟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也堅強的站立起來了。而美國不同,首先是英國人統治,接著獨立戰爭,變成了“美國人”統治。然后又是南北戰爭,奴隸沒有了。這讓南部的種植園主們失去了最大的財富。中國數千年歷史,象這么大規模的戰爭,其頻度遠遠沒有美國那么頻繁。政府基本上比美國穩定。可依然還是中國人比較保守。
還可以從經濟的角度去考慮,美國人平均比中國人富有。還是前面的那句話,真正愿意打腫臉充胖子的是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這么說,即使中國人沒錢,也應該比美國人更樂意消費才對??墒聦嵕褪窍喾?。
淺探其根源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消費需要信心,而信心來自于社會安全感。這么說就基本上說完了。中國人不愿意花錢,是因為缺乏消費信心。
再來剖析一下,為什么會沒有安全感?首先還是有歷史原因的。那就是中國建國不久。從抗戰到內戰到,這些血雨腥風的歷史,老百姓不會忘記。建國后,中國是赤貧,三年自然災害的遍地餓殍,也依然讓人心有余悸。但是改革開放30年了,老百姓的生活不止上了一個臺階,而是提高了一個絕對的層次??梢廊贿€是舍不得消費(這里依然是說平均現象,個別人或者個別階層的揮霍,那是個案,不作討論)。
安全感說白了就是安居樂業的感覺,對社會的滿足度。安居就是要有住所??纯捶康禺a,知道老百姓為什么沒安全感了吧?農民也好,進城務工的也好,企業白領也好,除了少數精英階層的之外,誰不為房子著急上火?有那么點可憐的薪水,都必須存起來等著買房。而且一旦付了首期,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天天如同債主坐在家門口似的,擔心失業,擔心沒錢交按揭。存了那么點薪水,一旦失業,按揭沒錢交了,那么房子將不再是自家的了。這安全感從何而來。簡直就是抱著個定時炸彈嘛。普通老百姓,沒買房的想著存錢買房,不敢消費。買了房子的,得存錢準備應對可能來的失業,自然更不敢消費。
再來說說就業吧。這些年大學生多了,工作卻少了。隨著機械化、電子化的發展,工作崗位可能還會進一步減少。別的不說,就說建筑(又和地產掛鉤了,想不說你都難啊)。以前需要大批工人肩挑手拿到大樓頂上的各種材料,現在一臺起重機就OK了。如果說以前需要10個人來做,現在只要一個控制起重機的就可以了。多了一臺起重機,少了9個工人。這還只是很小的一個方面,再譬如和混凝土也是如此。但是機械化、電子化的進城是不可能阻擋的。也就是減員是必須的。這就意味著失業會增多。人如果天天擔心自己失業,那還能怎么去消費呢?當然要減少失業,只有兩個方法。一是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二是減少就業人口。創造就業崗位不是說哪位官員學者在地上畫個圈就有一個崗位的。所以這一條不是那么容易實現。那么第二條呢?減少就業人口,這更不可能短期實現。已有的那么多勞動力,總不能直接轟進大海里吧。計劃生育是個緩慢的過程。而且現在農村普遍還存在養兒防老的觀念,想讓他不多生,也不是政策限定的了的(這方面后面會詳述)。失業率高了,自然不會有人樂意消費了??偟臑槭I的時候準備點吃飯的錢嘛。尤其金融危機來了,已經失業的不會去消費,那些有幸還在就業的,更會有危機感。錢裝在自己的口袋里總比花掉安全。
上面說到了養兒防老,這里就實際的說說吧。其實也是安全感的問題。以前沒有婚姻法,女兒嫁出去之后,就是別人家的人了。娘家的事情幾乎變成和女兒無關的了?;橐龇▽嵭羞@么多年了,這個現象有所改觀。但是養兒防老的觀念并沒有減少多少。很簡單,女兒就算愿意承擔這個義務,但是嫁出去后,往往是關山迢遞。想盡孝的女兒總不可能把娘家的父母接到婆家去住。那么贍養老人的義務自然就落到了兒子頭上了。這其實是養老政策的問題。農村人的人口基數很大,如果不解決農村養老問題,計劃生育始終只可能是官方的政策,而不可能成為百姓的政策。如果讓農村農民不再擔心老了沒人贍養,那養兒防老的觀念就會逐漸的消失。至少不會有一堆姐姐排隊等弟弟的現象。就業人口也就會逐漸的減少。養老制度在城里有所體現了,現在城里人很少出現生一堆女兒還拼命的想生兒子的(當然這有一定的政策強制性原因)。
教育問題也是個大問題。教育改革這么多年了,大學生是多了,可讀不起書的農村大學生也多了。教育現在變成了一個斂財的機構。老師有著各種名目的收費清單,補課費、資料費、試卷費、補考費,這些費用加起來比真正的學雜費高出很多,有的甚至是成倍的增長的。望子成龍的父母自然不會吝嗇這些錢。只能平時節衣縮食。這節衣縮食,自然就減少了消費了。自然也就不敢去消費了。大學里有獎學金、助學金,但是獎學金、助學金的普及率太低。往往一個上萬人的大學,能拿到的不超過100人。而且這獎學金、助學金的發放過程中還可能存在貓膩。真正需要錢的貧困大學生不一定能拿到。這是老百姓對教育的不安全感。
再說說醫療。國家終于承認這些年的醫療改革是個失敗的作品,這很好。至少意識到了錯誤。這幾年要進行醫改,我們拭目以待。但是那些既得利益著,會輕易放棄嗎?就像房產市場,在這個經濟的寒冬里,老百姓都沒錢買房子了,還有大批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在那里叫囂著要救市、要挺地產。醫療方面的既得利益著似乎也并不是純醫療機構的人,還有許多醫療機構之外的。至少到目前位置,老百姓最擔心的還是病和災。生一場小感冒,在小診所,十幾塊錢能解決,但是一到醫院,就是幾百元才能解決的病了。醫保改善了一些問題。但是醫保的圣光沒有普照到的農村、偏遠地區呢?農民依然不敢進醫院。一旦進了醫院,那意味著傾家蕩產。想想看,一個農民年收入才幾千塊,一個感冒就花掉了百來塊,這病誰敢找醫院的大夫來看?這還只是感冒。遇上個稍微嚴重點的,基本上就是聽天由命了。
- 上一篇:研究生擴招論文
- 下一篇:三查三看教育活動動員大會領導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