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都市剩女的社會學透析論文

時間:2022-12-17 02:41:00

導語:現代都市剩女的社會學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都市剩女的社會學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現代都市那些具有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卻未婚的年輕女性被稱之為“剩女”。她們是西方語境中的“3S女性”.即Seventies,Single,Stuck,這些女性生于70年代、單身、在婚姻市場中“滯銷”。由于過于注重工作,自身條件和擇偶條件過高,加上錯位的愛情心理,剩女們成了“單身貴族”。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現代化背景下的城市屬性、傳統擇偶觀與現代生活氣質的交錯、社會倡導的擇偶自由與個人憧憬的自由擇偶悖論等因素。

論文關鍵詞:“剩女”;擇偶;城市性

一、何謂剩女

目前,在中國的許多大中城市里,有這么一群人,她們氣質高雅,工作穩定,既有不菲的薪酬,身邊又不乏優秀的男士,但是她們卻在談婚論嫁時成為“孤單一族”。她們被社會稱作“剩女”?!笆E币敉笆ヅ保抵高@些女性有高潔的學識氣質,卻被無奈地拋到了單身貴族的行列。剩女們年齡在28歲一37歲之間,在傳統觀念看來已經屬于大齡女青年。她們被尷尬地“?!毕聛?,卡在單身狀態,贏得個“剩女”的頭銜。在英語語境里,她們是“3s女性”,即eSventies,Single,Stuck。

(1)Sevenites(生于70年代)

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她們,成長于改革開放的大時代,這使得她們較之以前出生的女性有更多的機會享受教育和競爭帶來的益處。加之70年代中后期,獨生子女政策在城市推行,特殊的家庭環境,造就了獨生女們“特立獨行”的性格:自主性強,具有獨立的思想和獨立的人格,成年后擁有獨立的事業和獨立的經濟地位。成年后的她們大多數或是學歷高,或是事業心強,聰明能干,巾幗不讓須眉。她們是讀著瓊瑤小說長大的,書本中的男女主角一見鐘情,愛情道路曲折,書里的結局也是男女主角生死相許、矢志不渝。可是現實中,她們的愛情,無論是天時、地利還是人和,好像總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她們期待和嘗試美好的愛情,卻總是錯過,總是不符合她們的心愿。剩女們處于時代變革的夾層,既沒有五六十年代人的吃苦耐勞和穩重扎實,也沒有80年代人的闖勁和沖動,她們更多擁有的是一種既要物質又要浪漫的情調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態。

(2)Single(單身)

2005年,北京70年代出生而且單身的人數大約50萬人,其中單身女性超過6成。據調查,上海城市女性認同獨身觀念的,有82.79%,在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高學歷女性群體中,這個比例達到89.94%。在上海,超過86萬名的70年代適齡女性至今未婚,比10年前多了24萬人。與此同時,男性獨身的比例卻下降,由10年前的36%下降至現在的34%。根據特區政府公布的數字,在香港15歲以上人口中,單身女性超過134萬,大約占女性總人口的43%,這其中多數單身女性都是高收入、高學歷。

(3)Stuck(被卡住)

當然,并非所有的剩女都是“獨身主義”的信奉者。她們渴望完美的婚姻,希望有屬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可是現實的生活就是那么奇怪,越是才情兼具的女子,越是談吐優雅、有生活情調的女性,越是容易被“圍城”的窄門卡住,始終想進卻進不去,想放棄又放不下。于是有學者援引經濟規律,把“剩女”的卡住稱為“婚姻市場滯銷”?;橐鰷N的原因在于,剩女對自身價值的近乎完美的追求,無形中把自己的身價抬到了一個高不可攀的位置,尋常的男性不敢也不想望其項背。人到了高處,總有一種不勝寒的悲觀,她們找不到旗鼓相當的對手,只能一個人跳著華麗的獨舞,有些無奈地選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單身生活。

二、剩女是怎樣“煉”成的

1.事業為重

過于追求事業而忽略婚姻與家庭,這是“剩女”的通病,加上傳統觀念中女性找對象總是把視線上移,總想著待自身條件相當優越后再來考慮婚姻,等到真的自身條件優越了再想去尋找伴侶的時候,卻發現為時過晚。這些女性從小就是好學生,有美好的夢想,在不斷的苦讀中逐步實現自己的大學夢。大學的時候雖有浪漫愛情的憧憬,可是為了學業,她們一心學習別無旁騖。社會的競爭信號讓她們孜孜以求,學士、碩士乃至博士學位都被她們拿下。工作后,她們是單位的精兵強將,巾幗不讓須眉。一心撲在事業上的“緊箍咒”使得剩女忙得一塌糊涂,個人問題被一拖再拖。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她們身邊的男子漸漸變得稀少了。直到30歲同學聚會的時候,那些不如她們漂亮、能干的昔日同學,個個挽夫攜子小鳥依人做幸福女人狀時,剩女們才驀然發現:漂亮高學歷的自己已然成了剩下來的那一個。

2.優秀反被優秀誤

無論中國社會如何現代化,大都市如何與國際接軌,不能否認的是,中國傳統的婚戀擇偶文化都深深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選擇自己的終身伴侶,女性一般傾向于尋覓各個方面比自己優秀的男士。在這種擇偶心理驅使下,戀愛中的“剩女”往往對對象無限挑剔。在傳統擇偶認知里,“才女”是不會下嫁給不如自己的男性的,這使得相當一部分到了婚齡的才女一籌莫展,她們在地位上雖處于“上層”光環里,但一旦下嫁,心里又難以承受“世俗看法”之輕。優越的條件和過高的擇偶標準讓一些男性望而卻步。一方面,與剩女們年齡相仿、事業相似的男性大多已經結婚;另一方面,那些在年齡上和剩女懸殊,職業收入沒有剩女優越,文化學歷沒有剩女高的男性卻無法打動那些心懷“女盼高門”理想剩女的心扉。因此她們一開始無不是按各自的理想擇偶,挑來挑去挑不到能與自己“般配”的對象,挑到自己的青春年華漸漸褪去,挑到對婚姻萬念俱灰,直至干脆關閉情感的窗口,無奈地成為無牽無掛的獨身女郎。

3.愛情心理錯位

無論經歷的單身生活是焦慮不安還是甘之如飴,剩女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心理問題,諸如焦慮、憂郁、自卑、封閉、挑剔、逆反等等,卻讓人不可小視。當“有對象了嗎”、“你結婚了嗎”、“孩子多大了”等問題成為父母例行公事式的“催促”或親朋同事之間的“善意友好的詢問”,相信不少“剩女”都會尷尬不已。雖然剩女表面上對此一笑而過,假裝不在乎,但實際上或多或少會在心底產生“漣漪”。面對家庭的“催婚”壓力,剩女的愛情心理是壓抑的,逆反的,“高不成、低不就”的錯位心理讓她們鵲橋難搭,佳偶難覓。

三、剩女現象的社會根源

1.事本主義、匿名性、疏離感等城市性的產物

美國社會學家沃思在《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認為現代都市具有以下特性:社會結構復雜,產生了高度專業化的機構;人口和文化異質性突出;首屬交往被次屬交往所替代,親屬關系紐帶減弱,家庭的社會意義功能降低,鄰里關系和社會整合的傳統基礎被破壞;城市中的交往具有膚淺性、短暫性、匿名性和非人格性。城市性導致了日常世界的疏離感,使得人們涉身經驗逐步貶值?!敖涷灥馁H值是世界史上一次最重大的經歷?!痹谏鐣硇曰⑸钬泿呕?、生產機械化的洪流中,維系過去與現在、個人與社會的經驗結構解體了,個人陷入絕望、孤獨和痛苦之中。生活在如此屬性的城市之中的“剩女”們,也許更能感受到城市的疏離和冷漠。雖然她們每日應酬繁多,接觸的人不少,但那只是工作中的事本主義,待人接物大多是例行公事。這種表面化的接觸不可能帶來對交往對象的深層次了解,當然更不會讓這些高學歷的充滿理性的女性有“一見鐘情”的沖動。

大城市與傳統鄉村社會相比具有迅猛得多的生活節奏,生態和社會環境都有了巨大變化,科技大發明帶來了城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大發展,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人們每天承受的外界刺激劇烈增多。面對現代社會急劇增多的強烈刺激,人類脆弱的有機體不能夠完全吸收這些外界刺激,不再能夠按照傳統方式那樣保護自身。如此繁多的刺激,如此脆弱的保護能力,造就了城市人用“文明大眾的標準化、非自然化了的生活所表明的經驗”取代傳統自然化的、人化的和諧經驗。如此一來,標準化經驗給生活在其中的城市男女帶來的是異化的感受和驚顫的體驗。異化的、標準化的生活軌跡,使得“剩女”對陌生人缺乏基本信任,而沒有了基本信任,談情說愛更是一種奢侈。而且,在日益增多的城市刺激中,剩女感到的是麻木,取而代之的是過度的自我保護和對他人的過分挑剔。這在擇偶當中是非常忌諱的,也不利于戀愛的雙方敞開心扉,坦誠交流。

2.傳統擇偶觀與現代生活氣質的交錯結果

婚姻從來不是個人的私事,選擇誰與自己終生相伴,也不完全取決于當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更多地受社會價值和風俗習慣的制約。理想的婚姻建立在男女彼此的深入了解和平等自愿的基礎之上,但是擇偶觀念和行為卻深深根植于社會傳統和文化習俗之中。無論是古時候的才子佳人還是現時代的“三高”女郎,都不能跳出文化傳統的制約來選擇自己的配偶。

傳統的擇偶觀念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門當戶對”,人們總是傾向于選擇與自己的年齡、居住地、教育、種族、宗教、社會階級以及價值觀、角色認同等相近或類似的異性為配偶。二是“資源交換”,人們為某一特定的異性所吸引,是由其所能提供的資源決定的,假如某人的某一資源不足,便須更多地提供另一資源作為補償,例如容顏姣好也可以被用來交換諸如社會經濟地位、關愛等其他資源。三是“男高女低”的匹配模式,即男性傾向于選擇社會地位相當或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職業階層和薪金收入高于自己。公務員之家

上述傳統擇偶觀念并沒有隨著都市現代化進程而在“剩女”身上消失殆盡,而且,由于剩女自身經歷等原因反而被強化了。剩女大多事業有成,白領職業,收入不菲,當她們按照“門當戶對”的原則去尋找配偶的時候,卻發現和自己條件匹配的成功男士大多已經成家立業;與此同時,社會的“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也使得和剩女社會經濟地位相當的男士不想尋找她們作為伴侶。而且,現代生活競爭和日趨物欲化的氣質也深深的影響著“剩女”的擇偶。有研究表明,現代社會,生存環境越接近現代化,教育素養高者往往更認同般配模式,對意中人的期望更高,擇偶也更慎重,年輕人、教育層次較高者更看重對方的社會經濟地位。剩女擇偶時重視對方的現有經濟實力,也關注對方潛在的發展能力,例如知識、學歷、技能、人際交往能力等??傊?,剩女們在“男高女低”傳統擇偶匹配觀念的指引下,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競爭氣質的壓力下,艱難地做著選擇,卻錯過了最佳的婚戀時機。

3.擇偶自由與自由擇偶悖論引發的困境

與傳統社會相比,現代都市女性的自由空間更大,這種自由的緯度很多,其中就包括婚姻自由也即是擇偶自由?;橐鲎灾?、婚姻自由是“五四”以降逐步形成的用以度量中國人生活是否有現代氣息的一個指標,在意識形態化的大力推行下,現代女性也把擇偶自由當成情感生活中一件極其平常的事情。每一位剩女也許都會覺得在相對寬松的社會空間里,選擇配偶是相當個人化的事情。但是,現代生活往往不是那么的心隨人愿,因為這個看似簡單而基本的愿望其實包含著一個悖論:擇偶自由與自由擇偶的吊詭。擇偶自由是一個人有擇偶的自主權和決定權,結不結婚,與誰結婚,什么時候結婚,都是當事人自己決定的事,即婚姻自由;而自由擇偶則是指當事人把握了擇偶的客觀規律,依自己的理想和意愿選擇自己的心儀之人為配偶。擇偶自由是自由擇偶的前提和條件,自由擇偶是擇偶自由的結果和追求。有了擇偶自由的人卻不一定都能自由擇偶,這是因為婚姻行為的社會性決定了擇偶是件復雜的受客觀規律支配和制約的過程。

剩女有令人羨慕的職業、穩定的收入、較高的學識、優雅的談吐,她們的物質生活追求精致,精神生活追求自由:自由的工作、自由的生活、自由的戀愛、自由的結婚是她們共同的理想。正是在現代社會給予人們充分自由決定權的時候,剩女發現她們獲得的僅僅是婚姻自由,而沒有得到無拘束的自由擇偶的權利。造成這個悖論的原因在于文明社會中,法制只能給予人們選擇的權利,法律不能規定它范圍之外的社會因素的功效。剩女有擇偶和結婚的自由,法律允許她們做出不同的選擇,但是這個自由承諾在城市性和傳統文化的聯合作用下顯得是那么蒼白無力??偠灾?,今天人們還只有相對的擇偶自由度,從擇偶自由向自由擇偶,從婚姻的必然王國走向婚姻的自由王國,還要走很長一段路。從某種意義上說,只要婚姻還是社會行為,這個歷史就不會完結,直到它變成完全的個人行為。有鑒于此,剩女現象不僅僅是一個優秀女性由于自身的原因尋覓不到理想伴侶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單一的大齡女青年群體婚姻受阻的問題,此類現象的出現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動因,是社會結構、城市性變遷、傳統與現代擇偶觀念交錯等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因此,剩女的婚姻大事也不能僅靠簡單地擴大她們的交往范圍、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甚至讓她們降低擇偶標準的方式來加以解決,作為現代都市特有的社會現象,需要全社會給予關注,同時剩女也需要調整自己婚姻期待,盡快地融入婚姻市場之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