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共同本質
時間:2022-12-09 04:34:00
導語: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共同本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中華民族跨步進入新世紀之時,中國社會面臨著新時期發展理念、發展目標、發展道路的選擇新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先后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思想。認真領會和學習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我們發現,二者擁有許多內在統一性即共同的特質。正確熟悉和理解這些共同特質,對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共同時代性
任何一個理論的產生都是由當時的時代和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提出就是我們黨在我國社會歷史發展新時期作出的重大部署。二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我們黨根據我國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條件而提出的科學論斷。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我們仍將長期面臨經濟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各個方面占優勢的壓力。雖然國內已經在相對和平穩定的環境中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但還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發展不平衡的小康。而當前要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則更為艱巨,必須妥善協調好各方利益關系,確保經濟快速發展,以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時代的產物,是符合我國現實情況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通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因此,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共同的、首要的特征就是它們的時代性。
二、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共同人民性
人民利益和人民需要的滿足程度是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以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種內含于以人為本的人民性主要表現在摘要:
第一,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理論基點在于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唯一的有機構成要素,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動所造就,“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雹佟叭瞬皇浅橄蟮南U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雹谏鐣囊磺谢顒颖仨氁匀说男枰桶l展而展開。因此,不論是構建和諧社會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單從這一意義上說,小康是人民的小康,和諧是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離開了滿足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中國社會的發展就會失去社會主義應有的特質,就會失去社會基礎即廣大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的支持。所以,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建設都必須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緊密相聯,這樣才可以贏得人民群眾更多更積極的支持和參和。
第二,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理論核心在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不僅強調人是社會的主體,更強調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推動者。我國目前已進入一個布滿機遇、布滿矛盾的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和政府既要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協調發展,又要妥善化解各種復雜的矛盾和利益沖突,以達到全面建設小康、促進社會和諧。要想完成好這些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依靠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只有真正把人民群眾視為建設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主體,團結群眾,依靠群眾,善于從群眾的實踐中汲取經驗,從群眾的意見中汲取聰明,才能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合力,共同服務于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建設。
總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穩定的終極目標和內在要求。無論小康社會還是和諧社會都應該是一個以人為本、布滿人文關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得到保證、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共同受益的美好社會。
三、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共同務實性
所謂務實性,就是指構建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著重解決的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新問題和矛盾。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多新問題和矛盾,所以,我們實現的小康還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主要表現在摘要:貧富差距、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愈來愈大,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平安生產、社會治安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新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一些領導干部貪污腐化等等。種種新問題和矛盾都成為阻礙我國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眾所周知,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但是,假如我們不盡快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這些沖突和矛盾,新的沖突和矛盾又會出現,最終會對我國社會的穩定產生影響。因此,在我國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經濟文化還很落后的情況下,將始終存在著由于發展不平衡而產生的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到2020年將現在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變成較高水平的、社會各要素協調發展的、全體人民都過上比較富足生活的和諧的小康。
四、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共同全面性
任何一個社會形態,都有一個和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經濟結構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政治、法律等上層建筑,以及和這些經濟政治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創新了思維理念,著手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面建設全面發展的新型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拓展了我國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內涵,著手從生產力層面、文化層面、生態層面建設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型社會。我們可以從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概括的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中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比如摘要:在經濟方面,要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使人民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在政治方面,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在此基礎上使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在文化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在生態方面,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更加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思維理念,并且更加強調社會各有機組成部分之間共同發展的和諧性和協調性,豐富了社會發展目標的內涵。因此,不管是小康社會還是和諧社會,它們所包含的都應該是一個經濟、政治、科教、文化、社會、民生、生態等在內的復雜目標體系。雖然從字面上來看,小康社會更多強調的是經濟發展,和諧社會更多強調的是社會各組成要素之間關系的協調。但我們絕不能否認,二者都內涵著全面性的統一。
五、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共同民族性
我們說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同具有民族性,主要是指它們都富有中國特色,深深印刻著中華民族的烙印,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進程。
第一,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小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范疇,是和大同相對應的,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最早的“小康社會”是《禮記·禮運》中描繪的一個和大同社會相對應的社會發展階段,它反映了人們對富裕、安康、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鄧小平古為今用,賦予“小康社會”新的時代內涵。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使用“小康”這個概念來描述中國的現代化,指出摘要:“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③這是我黨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后來,在黨的十六大上,同志根據形勢的發展又把這一概念延伸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盡管由于時代和社會性質的根本區別,當代中國的小康社會和傳統意義上的小康社會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但那種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中的民族精髓卻息息相通。而和諧社會同樣也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它的歷史淵源。追求和崇尚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古代重要的社會、政治理念。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就把“和”作為一個哲學的抽象范疇加以探究,進而轉化為倫理道德,推演為社會理念。正是這種古今相通的文化,才使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加富有民族性,使得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更具有中國特色。所以,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都是深深植根于我國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傳承中國歷史,承繼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第二,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同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實踐形式。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奮斗目標。無論是小康社會還是和諧社會,其最大的特征是它們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形式。黨的十六大報告曾指出摘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和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符合人民的愿望,意義十分重大?!雹芏h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雹荨笆窃谥袊厣鐣髁x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雹撄h的十七大報告更是把社會和諧看作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梢哉f,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我們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全面小康、全面和諧的社會主義。沒有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沒有社會各要素的和諧發展,就談不上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應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共同服務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綜上所述,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這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都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發展新問題上作出的符合中國實際的重要戰略部署。二者擁有的共同特質是我們正確熟悉和理解其科學內涵和本質的關鍵所在。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我們看到了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和諧的小康社會目標一定能夠如期實現。正如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講的,到那時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態環境良好、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
- 上一篇:加大力度推動中小企業新發展
- 下一篇:三下鄉服務活動領導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