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和諧社會的和諧勞動
時間:2022-12-09 04:38:00
導語:小議和諧社會的和諧勞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和人們最基礎、最廣泛、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對社會的和諧具有決定性的功能。構建和諧勞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
一、和諧勞動的一般規定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類“有目的的活動”。馬克思給勞動下的這個經典的定義,強調了勞動是人有意識有目的地獲取物質資料的過程,是創造使用價值的有目標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生活需要而進行的活動。這一現實過程和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緊密相連。在私有制條件下,對立的社會關系或社會狀態,產生了“異化勞動”,人們創造出來的產品總是和人的主觀愿望相背離,成為和人對立的異己力量。我國社會主義以公有制為主體、人民當家做主的生產關系,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為“勞動的和諧化”創造了必要的社會條件。和諧勞動就是在揚棄異化勞動基礎上形成的,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相聯系的社會主義新型勞動。它既承載了馬克思有關勞動的一般內涵,又具有明顯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特色。
第一,和諧勞動是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的統一。馬克思在論述生產中工人同自然界的關系和勞動同勞動產品的關系時,指出摘要:“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自然界也在更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生活資料,即工人本身的肉體生存所需要的資料?!薄皠趧油漠a品的直接關系,是工人同他的生產的對象的關系。”和諧勞動堅持的是勞動和勞動收入之間的正比例關系。勞動越多,消費就應該越多;創造的價值越多,創造價值的人就更有價值;產品越完美,創造價值的人自己也就變得越完美。
第二,和諧勞動是勞動手段和勞動目的的統一。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異化勞動條件下勞動的強制性時,指出摘要:這種勞動“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以外的一種手段”,“國民經濟學把工人只當作勞動的動物,當作僅僅有最必要的肉體需要的牲畜”。人的類特性是自由自覺的活動,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活本身卻僅僅成為生活的手段”?!爱惢瘎趧影堰@種關系顛倒過來,以至人正因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本質變成僅僅是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和諧勞動則強調勞動對勞動者的內在性、本質性,強調勞動不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勞動者肯定自己、獲得幸福、自由地發揮自己體力和智力的手段。
第三,和諧勞動是人的生命活動和人的本質活動的統一。馬克思指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而所謂自由自覺的活動就是指人的有意識的活動。人的有意識活動的標志就是人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實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馬克思認為動物也生產,但是動物只能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支配進行的才是真正的生產。和諧勞動強調勞動者能夠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按照美的尺度來建造。
第四,和諧勞動是勞動活動和勞動關系的統一。馬克思認為勞動對勞動關系具有決定功能以及勞動關系對勞動具有反功能。“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同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同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雇主起個別的什么名字)同這個勞動的關系。從而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后果?!痹谏鐣髁x和諧社會,勞動活動和勞動關系之間由對抗性質轉變為和諧性質,二者之間形成了高度統一的協調關系。
二、構建和諧勞動的依據
社會的和諧,既是社會關系穩定和協調的理想狀態,也是價值目標和社會歷史過程的統一。從本質上看,社會和諧是由社會生產關系所決定的,而勞動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功能。勞動關系作為生產關系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構成了其他政治關系和社會關系變化的基礎。正因為如此,和諧勞動既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要求。
第一,和諧勞動是人類和諧發展的基礎。馬克思指出摘要:“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自然界有著豐富的物質資源,人類只有通過符合自然規律的勞動,才能將這些物質資源開發出來,并為我所用,人們在勞動中通過不斷地發現、發明、創新,推動著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生產勞動是人們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體力和智力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過程,我們的一切財富歸根到底都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共同產物。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活動是人類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的決定性條件,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是人類社會第一個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是社會生活的起點、人類歷史的開端,是人類從事其他活動的重要基礎。在勞動過程中,要發生兩方面的關系摘要:一方面,人和自然界要發生關系,人功能于自然界,利用勞動來改變自然物的形態和性質,使之適合自己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人們彼此之間也必然發生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勞動關系。人們的社會關系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網絡系統,包括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法律的、思想的社會關系和其他各種社會關系,其中生產關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系,而生產關系的核心和基礎是勞動關系,是勞動把人和人聯系起來,形成了生產關系,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其他各種社會關系,派生出社會的上層建筑系統。由此可見,勞動和諧是人類和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和諧勞動是人類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二,和諧勞動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提。社會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運行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始終起著最基本的功能,推動著社會螺旋式地向前發展。勞動關系既是經濟關系中的一個子關系,同時又體現了一定的政治關系。因為,勞動關系形成的特征,是受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所決定的,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體現了勞動關系的性質。各種所有制的生產關系,都必須尋求勞動關系的平衡,這樣社會的經濟活動才能有效地運行。當勞動關系平衡點失衡或者是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勞動者就會尋求社會變革,改善勞動關系,使勞動關系產生新的平衡。沒有協調和諧的勞動關系,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創新精神受到壓抑,勞動生產率自然得不到提高,生產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發展,當然也不會有經濟的繁榮。只有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勞動者的權益得到保護和落實,勞動者的聰明才智、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為國家的經濟繁榮提供發展動力。另外,勞動關系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只有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事,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才能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實行;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只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發展了,社會才能發展進步。解決勞動關系上突出的新問題,構建和諧勞動,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
第三,和諧勞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要求。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含義,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去理解摘要:一是人自身的和諧;二是人和人之間的和諧;三是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四是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和之相對應,和諧勞動充分反映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要求。一是和諧勞動體現了人的生命活動和人的本質活動的統一,有利于促進人自身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是指人的內在條件和外在表現都能同時代和社會相適應,并能積極推動社會和時代的進步,即人的思想能和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人的心理處于積極的狀態,樂觀向上;人的能力的充分展示和價值的充分實現。和諧勞動能夠建立一種使組織和個人都能“各盡其能”的合理的社會機制,成為個人自身和諧的關鍵。二是和諧勞動體現了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的統一,有利于促進人和人之間的和諧。產品的分配方式,是人和人之間和諧的重要基礎。分配正義既體現在它的手段性上,直接影響人們建設和諧社會的積極性,更體現在它的目的性上,是人類世代向往的目標,也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三是和諧勞動體現了勞動活動和勞動關系的統一,有利于促進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是為了創造一種使人人都能在社會上獲得自由、全面發展的條件,即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和社會需要。和諧勞動既為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又為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而且為人和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實現人和社會之間和諧的有效途徑。
四是和諧勞動體現了勞動手段和勞動目的的統一,有利于促進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人和自然和諧是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高度統一狀態。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就是保持人和自然之間的平衡和協調,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和諧勞動從根本上促進了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實現了人和自然和諧。
三、和諧勞動的實現途徑
構建和諧勞動,必須要有科學的機制和有效的途徑。根據黨中心對和諧社會的原則性界定,筆者認為,和諧勞動的實現主要有以下基本途徑摘要:
第一,切實明確勞動主體責任,實現政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和諧。政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是構建和諧勞動互相關聯的主體三方。政府是構建和諧勞動的倡導者和主導者,用人單位是實現和諧勞動的直接主體之一,勞動者是構建和諧勞動的另一直接主體。在構建和諧勞動的過程中,三者的責任各不相同,又互相依靠和影響。政府要加強立法和執法工作,完善相關政策辦法,建立監督、檢查、考核評價制度;對勞動糾紛、違法違規案件進行調查、調解和處理;通過不同形式教育用人單位、勞動者遵紀守法,創建協調勞動關系的制度和機制,指導用人單位制定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方案和實施辦法。用人單位是整合生產要素的組織,為勞動者提供進行社會生產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要通過推行科學民主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依法參加并按時足額繳納各種社會保障費用,完善管理制度、員工培訓等辦法,提高員工的素質和創新能力,提高職工工資、增加福利、改善勞動條件,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創造條件和環境。勞動者是能動的、活躍的、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是用人單位必不可少的勞動力。勞動者要主動學習,創造性工作,提高自己的民主維權意識、職業道德水平;要善于自我管理、關心社會、關心企業、關愛他人;對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的要求也會盡可能地限制在合理和可能的范圍內。正是三方求同存異的一致性,為實現和諧勞動提供了實踐基礎和基本平臺。
第二,科學確立勞動價值取向,實現勞動目的和勞動手段的和諧。勞動創造價值,科學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取得的一個重大理論成果。它以勞動二重性學說為樞紐,以確認勞動是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為核心,是一個包括價值實體、價值量、價值形式、價值規律、價值轉型等理論在內的完整體系;它分析了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勞動生產力和價值量的關系,區分了價值源泉和使用價值源泉、價值創造和收入分配,闡釋了自然力、機器、科學技術在價值創造中的功能,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很強的理論延展性。和此相對應,構建和諧勞動必須有科學的價值取向。政府可以通過一系列勞動政策干預用人單位的勞動價值取向,使用人單位勞動關系始終保持和諧穩定的發展態勢,并促進經濟的發展。勞動關系的改善和用人單位效率、社會發展形成互動關系,在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中促進勞資雙方的合作和勞動關系的和諧。構建和諧勞動的任務,就是改善勞動生態環境,推行積極就業政策,擴大就業容量,降低失業率;提高勞動合同簽約率和履約率,化解勞資關系沖突和對抗,減少勞資糾紛;規范用工行為,減少勞動歧視,依法維護員工合法權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企業和員工的參保率及給付率;改善勞動平安衛生條件,降低工傷和職業病發生率;加快勞動保障立法建設,加強執法監督檢查;建立勞動工作預警制度,降低突發事件頻率和危害程度。
第三,合理布置勞動分配制度,實現勞動者和勞動產品的和諧。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基本標準。財富占有和分配的公平合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基本條件。收入分配公正,就是在收入分配過程中每個個體得到應得的收入。如何在市場秩序不規范的條件下,使強勢資本的獲利沖動不破壞法治,不沖破社會道德底線,是在制定分配政策時必須要認真探究和考慮解決的新問題。在市場價格機制調節分配的過程中,要探究勞動力價格形成機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使勞動收益率高于資本收益率,把資本的獲利沖動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對獲得壟斷利潤、超額利潤的行業和企業要提高征稅水平,既要鼓勵勞動者合法經營致富,又要縮小初次分配收入的差距。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把灰色收入、黑色收入降低到最小程度,在社會再分配的轉移支出中,要公正、公開、透明,要使“窮人”多收益;要把社會保障擴大到各類企業,切實保障員工的合法利益,加大對應參保而不參保單位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同時要重視發展公益慈善捐助事業,倡導富人、有錢人多獻愛心。
第四,積極完善勞動協調機制,實現勞動活動和勞動關系的和諧。工會積極倡導并主動承擔起具體組織者的責任,對勞動關系的改善具有積極的功能。工會的介入,使企業勞資雙方有了平等對話的基礎,使勞資雙方溝通渠道變得更加暢通,工會把協調勞動關系為基本內容的各種關系作為自己工作的重要內容,這為協調勞動關系提供了組織保障。工會在勞方和資方、上級工會和本企業之間也有十分重要的紐帶功能,工會通過在企業簽訂集體合同等形式,構建新型勞動關系“協約”,使企業勞動關系通過平等協商,達到改善勞動關系的共識,并使勞資雙方按照集體合同規定的雙方權利和義務,履行自己的職責,共同保持和諧的勞動關系,形成企業利益共同體。加強工會建設,強化工會的獨立地位和調解勞資關系的能力。要使工會真正成為員工的維權組織,就必須賦予工會獨立的地位和功能,使其成為政府和企業之間、企業和員工之間的第三種力量。更充分發揮其協調勞動關系,協調利益關系,維護勞動平安的職能,徹底改變目前工會被稱之為“政府的工會”和“企業老板的工會”的形象。
第五,促進勞動者全面發展,實現人的生命活動和人的本質活動的和諧??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人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勞動關系和諧,必須以人為本。所有用人單位都要尊重、保護、善待勞動者。為使以人為本落到實處,單靠道德約束是不夠的,要探究制定既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國際勞工組織公約要求的勞動標準,通過用工勞動標準認證制度來約束企業的用工行為。和諧社會的和諧勞動的一個重要特征應該是摘要:這個社會應是布滿向上活力的,每一名成員,每一名勞動者都應該感到有奔頭,感到充實。和諧社會、和諧的勞動關系,和學習型社會、更多高素質的管理人員、員工密不可分。只有高素質的員工,才能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知道怎樣維權。可以說,高素質的生產者、經營者,是創建、維護和諧社會的中堅。我們必須將勞動關系建立在尊重勞動者基本人權和各項勞動權利的基礎上,使廣大勞動者能夠分享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成果,從而達到整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和和諧發展。
- 上一篇:推進服務業發展新未來
- 下一篇:工商局公正執法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