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對產業結構的意義

時間:2022-01-22 04:01:19

導語:和諧社會對產業結構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對產業結構的意義

一、產業結構趨同的理論概述

根據產業發展周期理論,所有產業的發展都經歷幾個時期:實驗時期、迅速發展時期、衰退和停滯時期、發展速度減慢時期。就同類產業來說,各地區的發展時期不同,發展速度不一致,后進入地區就可以直接進入這種產業的迅速發展時期,這種后發優勢導致了產業結構趨同。第二,區際趨同理論。新古典區域經濟理論與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趨同的趨勢。R塔穆拉建立了一個內生增長模型,強調知識和人力資本在縮小區際差距中的作用,試圖說明人際、區際與國際的收入趨同。而產業結構趨同是區際趨同的一個集中表現。第三,市場競爭理論。對企業家來說,要競爭就要重復生產,如果沒有重復的生產就沒有了競爭,將估量差不多達到飽和的行業,還能否生產出低價質優的產品來參與競爭。認為產業結構趨同現象不合理的理論基礎:第一,比較優勢理論。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理告訴我們,只要一國(或者區域)內部兩種產品的相對價格與另一國(區域)內部兩種產品的相對價格不一致,就有了貿易的基礎。對于任意一國,其比較優勢都在相對價格較低的產品上,出口相對價格低的產品,進口相對價格高的產品,境況會變得更好,達到互惠互利。產業結構趨同的一個表現是區域之間貿易受阻,各區域生產分散,專業性不強。第二,規模經濟理論。每一行業的生產只要達到一定的規模才能達到最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產業結構趨同下的生產分散廣布,不僅造成資源浪費和生產能力過剩,而且還限制技術進步,不利于產業結構的高度發展。經濟發展其實就是一個專業性不斷加強的過程,生產只有在一定規模上進行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第三,行政體制弊端說。因行政區劃分割而形成的行政壁壘對區域經濟形成了一種剛性約束,這種(行政區經濟)人為地割斷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資源、部門與部門之間、技術、人才、資金聯系,在損失了地區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同時,形成省際之間、區際之間產業結構,尤其是工業結構趨同傾向,嚴重損害了經濟的分工效益、產業結構效益和規模效益。

二、關于產業結構趨同的幾個認知問題

1.工業結構趨同≠重復建設+生產能力過剩長期以來,由于國內需求不同,供給結構不合理,各區域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確實存在,但產業結構趨同表現出來的問題很大程度上與整個經濟環境有關,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整個社會的制度安排。在整體經濟運行良好時,雖然不存在生產能力過剩,也可能會存在產業結構趨同;相反,在日本,這種產業結構趨同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但重復建設和生產能力過剩現象并不嚴重。2.產業結構趨同≠效率低下產業結構趨同有其客觀性:(1)資源稟賦的相似性。我國在資源的種類和豐度在許多地區具有相似性,使得地區產業結構存在著相似性。(2)交易成本的存在。理論上講,各地區應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生產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而交換相對成本較高的產品。但這客觀上存在著交易成本。(3)由于產業或產品的周期及行業發展的特點決定的產業結構趨同。效率低下是指在既定的資源和技術約束條件下生產沒有達到最優狀態。人為因素所形成的產業結構趨同不一定產生效率,相反政府所采取的產業政策所導致的產業結構趨同卻是十分有效。同時,產業趨同也能促使企業在市場壓力下不斷地改造技術,更新產品,推動產業升級、轉移與企業跨行業、跨地區的橫向兼并和聯合。3.產業結構問題≠完全是政府的事產業結構狀況是政府、企業和個人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果總是把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寄托于政府的經濟干預,顯然沒有擺脫計劃經濟的思維。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企業而不是國家,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政府的作用應該限于宏觀上的制度安排,而不能介入具體的經濟行為,否則破壞“看不見的手”正常發生作用,使價格信號發生誤導。

三、對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趨同現象的幾點建議

1.我國產業結構趨同化界定和測度的指標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對我國產業結構趨同化程度的判斷準確與否從根本上決定了國家產業政策制定和實施的準確性。2.對我國產業結構非合理化趨同存在的問題,其解決根本途徑在于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保證企業獨立的市場主體地位。

作者:梁振利單位:東豐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