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型社會建設的現狀與對策

時間:2022-06-25 03:33:43

導語:兩型社會建設的現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兩型社會建設的現狀與對策

一、湖南高職教育服務“兩型”社會建設取得的成就

1.為“兩型”社會建設培養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據統計,2012年湖南省的67所高職學院,共招生12.6萬人,在校生41.8萬人,畢業生13.5萬人,高職院校數、招生數、在校生數、畢業生數均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服務社會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內容就是為社會提供成千上萬合格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1]。湖南省高職教育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辦學宗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區域分布等方面與“兩型”社會建設的實際需要對接,為“兩型”社會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007—2012年,全省高職院校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畢業生77.3萬人,其中省內就業超過50%。2012年,全省高職院校的平均就業率達到94.99%,鐵道、交通、工業等類型院校畢業生供不應求。這些活躍在省內外生產、服務一線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人力資源保證。2.形成了與“兩型”社會建設相適應的專業結構體系近年來,根據“兩型”社會建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的迫切需求,湖南對職業院校的專業結構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共新增高職專業點375個,調減403個。目前全省高職院校開設的高職專業種類包括18個專業大類、414個專業,專業布點達1754(見表1),基本覆蓋了湖南優勢產業、基礎產業、地方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崗位與工種。與此同時,重點對接湖南機械、石化、食品、有色、輕工、冶金、建材、電子信息等八大千億產業和先進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信息產業、航天航空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加強省級示范性特色專業和省級特色專業、精品專業建設,著力培育湖南職業教育特色專業品牌,推動職業院校從“對接行業”“服務行業”向“提升行業”“引領行業”發展。3.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平臺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2007年以來,湖南省立項建設42所省級示范性(骨干)高職學院、83個生產性實習實訓(教師認證培訓)基地。目前,全省在建示范性(骨干)高職學院9所、國家“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校57所、項目專業117個,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145個。依托這些基地,2007年以來,各高職院校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人才培訓、企業轉崗人員培訓、新型農民培養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職業技能培訓,累計完成社會培訓2314萬人次,為湖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逐步發展成為當地開展行業培訓服務、社區培訓服務、“三農”培訓服務的重要基地。4.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智力和技術支持湖南高職院校通過主動與地方政府、企業聯手,加強產學研結合,組織開展應用性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和橫向課題研究,開展技術傳播、技術推廣、技術培訓、技術服務,在服務與貢獻中獲得自身更大的發展[2]。同時,為構建校企合作平臺,推動職業教育深度融入產業鏈,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目前全省已成立29家省級職教集團,基本對接了湖南主要優勢產業、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這些職教集團加盟合作單位共2298家,其中有省內外規模企業1357家。2012年,全省職教集團內校企聯合開展生產技術攻關項目2325項,現代物流、輕工、工藝美術等職教集團積極承建全省的行業公共信息平臺,其服務產業的能力明顯提升。2007年以來,全省職業院校申報專利698個,完成應用技術項目1586個,為湖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湖南高職教育服務“兩型”社會建設存在的問題

1.高職院校服務“兩型”社會建設的意識不強“兩型”社會建設是高職教育發展的一個重大契機,但一些高職院校反應遲緩,學校規劃與建設未能及時跟上形勢的發展?!皟尚汀鄙鐣ㄔO對人才培養、專業建設與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職院校還在按慣性發展,沒有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一些高職院校認為為社會服務只是本科院校的事,缺乏人才和技術上的自信,在為“兩型”社會建設服務方面存在思想消極、行動疲軟的現象。有些高職院校的部分領導和教師在觀念上對高職院校服務“兩型”社會建設缺乏必要的認同,主動服務“兩型”社會建設的意識不強[3]。這種狀況導致高職教育對“兩型”社會建設的貢獻率不高、“兩型”社會建設對高職教育的依賴度不大,使得高職院校在“兩型”社會建設中面臨被邊緣化的境地。2.高職專業結構與“兩型”社會建設的產業結構不協調《湖南省高職學院、成人高校2013年招生備案專業點名單》統計顯示,按照國家統計局印發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對三次產業的劃分,湖南省獨立設置的67所高職院校開辦的1772個專業點,按其面向三次產業的專業分布比例分別為2.60%、27.95%和69.45%。而2012年湖南省三次產業GDP分布比例是13.6%、47.4%和39%,三次產業的投資分布比例是3.2%、43.4%和53.4%,三次產業勞動力分布比例是41.5%、23.6%和34.9%。顯而易見,湖南高職院校面向三次產業的專業點分布同三大產業在經濟與投資增長中的地位以及三大產業的就業結構比例差異很大,說明專業布局結構不適應產業結構的需要。同時,存在著專業設置盲目、同質同構現象嚴重等問題。全省有50%以上的高職院校開設了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市場營銷、計算機網絡技術、會計電算化、旅游管理、文秘、物流管理等專業。麥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調查顯示,就業預警的高職高專專業(黃牌專業)有5個,就業前景最不看好的高職高專專業(紅牌專業)有9個,而湖南高職院校專業點數排名前10的專業中有6個名列其中(見表2)。這些專業的就業率、月收入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低,說明開設的專業點及招生數量過多,沒有反映湖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4]。資料來源:根據《湖南省高職學院、成人高校2013年招生備案專業點名單》和麥可思研究院編著的就業藍皮書《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統計整理3.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難以滿足“兩型”社會建設的需求隨著“兩型”社會建設的推進和湖南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加快,需要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從湖南的情況來看,一方面,產業工人的整體素質不高。抽樣調查顯示,2012年全省就業人員大專以上學歷不到10%,高中及其以下學歷的比例高達90%。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湖南大多數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時忽略了與地方經濟的結合,普遍追逐熱門專業,導致文史和財經類專業比例偏大,而直接對口生產一線的應用性工科專業比較少。省經信委對企業用工情況的專題調研顯示,企業技能型人才用工缺口大,其中焊工、起重工、鉗工等人才的供需比為1∶10。湖南高職院校面向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鏈(集群)的專業及專業點數量尤其是重點建設專業數量較少,反映了湖南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對接程度不高。近幾年,湖南飛速發展的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亟需大量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但由于培養成本、師資隊伍等因素的制約,相關專業的培養規模和質量還難以有效地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4.高職院校服務“兩型”社會建設的深度和能力不足目前,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和職業培訓上,為地方、行業和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文化服務、咨詢服務的項目不多,缺乏長遠的系統規劃,僅局限于搞一兩個項目或活動,沒有形成長期和系統的服務。而且,即便在起著主導作用的人才服務上,湖南的高職院校也存在著服務“兩型”社會建設的深度和能力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高職院校分布不均衡(見表3),湖南高職院校主要分布在長株潭地區,占湖南高職院校總數的67.2%。而包括6個市州的武陵山連片扶貧攻堅開發區高職院校僅占湖南省高職院校總數的9%。二是服務第三產業的院校和專業較多,服務第一、二產業的院校、專業明顯不足,無法應對“兩型”社會建設中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需求。三是專業“同質化”現象嚴重(見表2),導致人才市場供需失調,學校間惡性競爭,珍貴的教育資源閑置和浪費。

三、促進湖南高職教育服務“兩型”社會建設的對策

1.以完善統籌發展機制為核心,優化高等職業教育格局一是統籌高職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將高職教育發展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強省建設總體規劃,堅持以發展高職教育為主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引導地方政府將高職教育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特點和人口分布,制定并實施高職教育發展規劃和高職院校建設計劃。二是統籌高職教育與其他教育。大力推進中高職銜接,鼓勵支持部分辦學條件好、專業建設水平高的高職院校向上延伸,開展四年制高職本科試點;鼓勵支持地方高職院校向下延伸,開展五年制高職試點,允許高職院校面向中職和在職職工實行自主招生;探索在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試辦本科專業,按照職業教育規律培養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三是統籌高職院校設置和專業布點。從空間布局來看,湖南67.2%的高職院校集中于長株潭地區。這種空間分布的不平衡,不利于湖南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的均衡發展。盡管學??臻g布局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時間才能逐步改善,但更需要政府決策的指引和適時的引導。從專業布點來看,湖南省高職院校存在著專業設置盲目、同質同構現象嚴重的問題。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須發揮好專業設置的指導職能,建立全省人才需求預測和就業信息平臺,引導高職院??茖W設置和調整專業。2.以對接區域產業需求為主導,構建湖南職教特色專業體系根據湖南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需求,結合湖南經濟結構、產業特點和人力資源需求狀況,緊緊圍繞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武陵山連片扶貧攻堅開發區等四個國家層面的區域規劃,重點對接湖南“八大千億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當地優勢產業或特色產業。按照“校企合作緊密、培養模式先進、辦學條件優良、就業優勢明顯”的思路,全省每所高職院校重點建設1~2個專業大類,重點建設好3~5個特色專業,以此構建特色或優勢專業和專業群,培育一批省內領先、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品牌專業,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帶動全省高職院校專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和專業建設水平的全面提升,更加有效地服務湖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3.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重點,推動高職教育優質發展一是完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以集團化辦學為抓手深入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全面推行企業與學校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共同配置教學資源、共同實施教學過程,真正實現專業教學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對接。二是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進一步深化模塊式教學改革,體現“教、學、做合一”的原則,積極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積極探索中高職專業課程的延續與銜接。三是完善質量評價監控體系。完善高職學生專業技能抽查制度,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水平分級評價制度,逐步建立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制度。通過這些措施的落實,引領湖南高職教育的改革和專業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湖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提供充足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支撐。4.以強化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提升高職院校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一是建立健全高職教育與產業協作的長效機制。切實落實省里出臺的《關于深入推進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辦學的若干意見》,充分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對高職教育的業務指導作用,明確企業支持校企合作的社會責任,建立高職院校與行業對話制度,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供求信息機制,定期人才需求預測情況和就業狀況。二是建立健全高職教育與產業體系建設同步規劃機制。在產業升級改造、戰略型新興產業培育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過程中,把高職教育放在重要戰略位置,將高職教育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和產業園區建設規劃,并作為新設立的城市新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等規劃審批的重要標準。三是建立健全產業鏈與人才培養鏈融合發展機制。在產業優化升級進程中,建立與之配套的人才培養系統,逐步形成產業規模擴張和企業發展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同步的產業發展機制。強化企業參與制度,落實企業接收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責任,推進高職院校教師頂崗實踐基地建設。完善校企共同規劃、共同治理、共同培養、共同教學的機制,使人才培養深度進入企業生產服務流程和價值創造過程,進一步推進校企“雙主體”合作育人、共同發展。

本文作者:雷久相工作單位: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