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研究
時間:2022-12-25 10:59:13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向城市,他們的子女成為留守兒童,其規模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規模的擴大而不斷擴大。根據大同市婦聯的調查數據,截至2014年,大同市縣區留守兒童近1萬人,超過60%的留守兒童的父母一年內的回家次數低于3次。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缺乏聯系、溝通,這種親情缺失嚴重影響到留守兒童的行為道德、學習成績以及心理健康。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方向,這表明國家已經站在一個戰略的高度關注人力資源的問題。然而,仍然有大量留守兒童在行為、學習、人際和心理等方面出現問題。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農村新型勞動力的發展和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同時影響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制約農村科技進步和建設新農村的步伐,從而阻礙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一)學習成績堪憂
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產生了一系列影響。通過對大同地區的一些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部分小學老師的采訪以及大同市婦聯的調查數據顯示,在留守兒童群體中,70%以上的留守兒童成績屬于中等以下水平,達到優秀的不足4%,中等的約為64%,成績不合格的占到了32%。此外,這些兒童中能夠升入高中繼續學習的不足2%。[1]留守兒童的入學率有所提高,升學率卻較低。一方面,父母外出務工提高了家庭總收入,使留守兒童不再面臨因交不起學費而產生的失學風險,并有些零花錢來購買學習用品。近年來,留守兒童輟學現象有所減少,其主要原因就是來自父母的匯款保障了他們的基本學習生活,提高了入學率。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出現兩極分化。較少一部分留守兒童體恤父母外出勞動辛苦,因此努力學習想要改變命運。更多的則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與留守老人或其他親友共同生活,老年人教育觀念陳舊且沒有能力輔導學習,無法對留守兒童的學習進行有效的督促及引導,未能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學習成績不好,這也成為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低升學率的主要原因。此外,父母觀念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目的產生較大影響。一部分外出務工的父母認為靠自己體力勞動所得比學歷高的人更加豐厚,他們對子女沒有明確的學習要求,認為“讀不好書也可以打工賺錢”。他們這種觀念影響著留守兒童的學習目的及態度,導致其疏于學習。直接后果就是農村留守兒童整體升學率不高,文化素質低下,不能掌握現代農業技術,不利于農村的科技進步。
(二)心理封閉和親情缺失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涌向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親子分離導致其生活環境發生變化,一定程度上使得留守兒童親情缺失、性格異化。調查顯示,父母外出務工后,24.8%的留守兒童感覺孤獨,感覺被遺棄的占16%,7.4%的兒童感覺輕松自由。留守兒童年齡大多在16歲以下,處于身心迅速發展以及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父母的外出給留守兒童的身心成長帶來困難和不適應。這一時期兒童對自身變化與人際交往等方面不成熟,需要有渠道傾訴。此時,來自于父母的支持與幫助對兒童的成長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務工,導致其在遇到困難時不能及時從父母那里得到正確引導,缺少關愛和溝通,長此以往,必將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
(三)道德行為易出現偏差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都要遵守并自覺踐行的一種公共道德規范。由于監護人以及村鎮學校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多數留守兒童不能深入學習了解社會公德的具體內容,法制常識以及紀律觀念都相對薄弱。一方面,由于監護人自身的局限性,認為孩子吃飽穿暖就是撫養監護,常常忽視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隔代監護人,通常年齡較大,缺乏時間和精力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監督教育,導致其不能正確地看待問題;另一方面,外出務工的父母對孩子出于一種“補償心理”,通常用物質來彌補孩子,父母榜樣作用缺失,家庭教育出現了“真空地帶”。因此,留守兒童在擁有一定數目的零花錢,但缺乏監管的狀態下,極易受社會負面因素影響,養成不良行為。比如,說謊,愛說臟話,沉迷于網絡游戲,甚至是打架斗毆,小偷小摸,最終走上犯罪道路。
二、相關對策建議
(一)加強家庭教育
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務工,與學校老師的聯系較少,他們無法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日常學習生活以及思想行為表現。因此學校應主動承擔指導家庭教育的重任,分析留守兒童及其家庭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幫助教育引導。首先,學校應科學引導并不斷更新留守兒童父母的教育理念。例如,利用節假日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時機,對留守兒童父母開展相關專題講座。其次,學校與留守兒童父母應保持密切聯系,定期通報反饋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思想行為,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和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學校可積極鼓勵留守學生通過電話、網絡等新媒體形式與外出務工的父母交流感情,增進了解。
(二)重視學校教育
村鎮學校應對留守兒童及其相關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第一,學校應建立健全該校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檔案,學校及教師應掌握留守兒童的第一手資料,便于對其進行進一步的關懷和幫助。第二,在學校管理方面,可針對留守學生設置專門的全日制寄宿學校,實行家長制,并加強校園周邊環境的管理,盡量避免不安全因素對學生的影響。第三,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學??梢酝ㄟ^開展一系列主題活動及課程,使留守兒童感受到家的溫暖。同時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課程、講座、文體活動,開展老師和留守兒童的一對一互助,關注他們的身心發展情況,定期進行心理輔導和課業輔導。
(三)強化政府管理及社會支持
針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的群體,山西省自2013年以來共投入資金400萬元,建設“關愛留守流動兒童之家”示范點224個,14萬留守兒童從中受益,這項舉措基本覆蓋到全省各縣區及留守流動兒童相對集中的學校和社區。[1]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相關部門可借鑒臺灣地區的《家庭教育法》,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保障留守兒童的各項權利。社會應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懷力度,建立如留守兒童關愛服務中心此類機構,招募志愿者,定期對口的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關懷幫助。此外,變“留守兒童”為“流動兒童”。這要求完善和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即隨著家庭條件的改善,在農民工集中的地區,增設城市教育相關設施,讓具有一定條件的農民工子女享有在當地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要加快專門學校的建設。鼓勵、扶持社會力量辦學,專門對農民工子女進行義務教育,并且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降低入學標準,逐步改善就讀條件,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傾斜,使他們享有與同齡兒童同等的受教育的機會。
農業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農村留守兒童作為農業勞動力的潛在主力,其身心發展的健康與否關系到未來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同時影響到高新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有效應用。因此,能否正確引導和培養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作者:靳澤群 王文寅 單位:中北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 上一篇:廣告設計風格的表現形式
- 下一篇:數字技術在環境藝術設計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