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的理論及當代價值

時間:2022-09-27 09:23:16

導語:和諧社會的理論及當代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社會的理論及當代價值

摘要:之和諧社會理論包括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和諧社會思想奠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之上,從根本上講,的和諧社會思想是科學的,它實現了個人與社會的有機統一。它既堅持了人文關懷的取向,又體現了歷史尺度的堅守,實現了人道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統一。和諧社會探索的精髓部分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新時代和諧社會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

關鍵詞:和諧社會;思想;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

對和諧社會的探索貫穿于他的一生。從性質上看,對和諧社會的探索可以分為之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和之未來和諧社會的理論。

一、之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和諧社會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對和諧社會的探索實質上就是對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不可逾越的階段。對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既沒有背離“老祖宗”,又開辟了新境界。一方面對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奠基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由于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探索是開創性的,因此對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探索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關于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是經典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從來沒有涉及的,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是嶄新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重大理論成果。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做了科學勾畫。自此開始,歷經《論聯合政府》、《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一直致力于構建一個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即是說之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之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是系統的、全方位的。政治上,實行“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1]。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了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人民民主專政之不同表現在各階級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工人階級的先進性,即大公無私、最有遠見、最富于革命的徹底性,決定了工人階級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力量;工人和農民人口數量的龐大(占了中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他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巨大作用決定了人民民主專政主要基礎是工人和農民的聯盟;由于舊中國經濟的落后和資本主義的進步性決定了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是人民民主專政不可或缺的力量。人民民主專政之和諧表現在它適合于表現民意,實行民主集中制,實現無男女、信仰、財產、教育等差別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選舉制;人民民主專政之和諧表現在各革命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適合于新民主主義的精神,即“非少數人所得而私”的精神[2]。經濟上,一方面實行節制資本的方針,即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這個共和國的國家所有,使私有資本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另一方面實行“平均地權”的方針,即“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實行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號,掃除農村中的封建關系,把土地變為農民的私產。農村的富農經濟,也是容許其存在的”[2]。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為了改變中國落后的經濟狀況,為了實現工業化,并不沒收一般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并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它堅持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原則,促進國營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協調發展,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文化上,新民主主義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西方近代文化相比,在指導思想、價值目標、核心內容、精神形態上都有著本質區別,在承接民族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實現了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積極同進步的資產階級唯物論者和自然科學家建立統一戰線,實現了各種民主文化相融合,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西方近現代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文化有機結合。從人學視域看,的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既體現在黨內關系上,又體現在黨外關系上。黨內關系的和諧是通過正確認識和開展黨內斗爭維護和發展黨的團結與統一實現的。認為,黨內斗爭不同于敵我矛盾,不具有對抗性質,它基本上屬于思想認識方面的分歧?;谶@種分析,提出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以此開展黨內斗爭維護和發展黨的團結與統一。黨外關系的和諧局面是通過滿足各方利益與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的。首先,注重兼顧各方利益,表現在他既注重滿足工人、農民、士兵的基本利益,又注意照顧其他同盟者的利益。注重兼顧各方利益的思想甚至包括被打倒的反動階級成員和反動分子。他提出,對被打倒的反動階級成員和反動分子,只要他們不造反、不搗亂,就給以生活出路。這有利于化解矛盾,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其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工人、農民、士兵、其他同盟者和被打倒的反動階級成員和反動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化解了人們的思想分歧,統一了人們的思想與行動,團結了廣大人民群眾。

二、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

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之探索是探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探索是新民主主義和諧社會探索的必然趨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依據中國社會發展規律開始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探索;中共八大前后,以《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主要標志,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探索達到了一個高峰。這一時期,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方針,即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墩撌箨P系》對什么是國內外的積極因素作了具體的說明:“在國內,工人和農民是基本力量。中間勢力是可以爭取的力量。反動勢力雖是一種消極因素,但是我們仍然要做好工作,盡量爭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在國際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要團結,不中立的可以爭取中立,反動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傊?,我們要調動一切直接的和間接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3]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所謂積極因素范圍極廣:國內,不僅包括依靠力量和中間力量,而且包括消極因素被爭取轉化為積極因素的這部分力量;國際上,不僅包括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且包括被分化和利用的反對我們的那些力量??傊?,不僅要調動愿意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奮斗的直接的力量,而且要調動那些并不贊同社會主義,但在熱愛祖國上與我們有共通點的間接的力量,一起建設祖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方針體現在方方面面。首先,提出要用發展生產、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解決經濟領域中的矛盾。在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上,提出了要適當地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以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及按“農、輕、重”的順序發展國民經濟的思想,其目的是建立和諧的產業關系。在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上,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內地工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沿海工業基地,其目的是建立和諧的區域關系。在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上,提出要把軍政費用降到一個適當的比例,以增加經濟建設費用。他說,只有經濟建設發展得更快了,國防建設才能夠有更大的進步。在中央和地方關系上,要堅持兩個積極性,即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一點地方的權力,給予地方更多的獨立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情,其目的是建立和諧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上,不能只顧一頭,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個方面,其目的是平衡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在國有企業內部,強調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實現干部、工人、技術人員三結合,其目的是建立和諧的企業內部關系。其次,提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作為從政治上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原則。強調堅持“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即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斗爭,使矛盾得到解決,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在黨內,為了建立和諧的黨內關系,提出:“我們的目標,是想建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保?]在黨派關系方面,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堅持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制度。強調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反對多黨輪流執政。在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兩種錯誤傾向,誠心誠意地積極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以利于各民族團結與和諧。通過搞好各民族團結,將少數民族地大物博的資源優勢與漢族的人口優勢結合起來,實現人的因素與物的因素之和諧。再次,系統闡述了和諧文化建設的思想。和諧文化建設的思想主要體現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上。強調“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八囆g和科學中的是非問題,應當通過藝術界科學界的自由討論去解決,通過藝術和科學的實踐去解決,而不應當采取簡單的方法去解決”[3]。認為,對于科學上、藝術上的是非,應提倡自由討論,不要輕率地作結論,這樣可以使科學和藝術得到比較順利的發展。和諧文化建設的思想還體現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上。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否認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連續性;全盤復古論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科學辨別刻意拔高中國傳統文化,否定中國文化的歷史進步性;“國粹”論盲目地排斥外國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加分析地全盤肯定;“全盤西化”論盲目地照抄照搬外國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無論是、全盤復古論、“國粹”論、“全盤西化”論,都對中國文化進步乃至中國社會發展造成了消極的影響。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關系,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站在馬克思主義的高度,科學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針對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模糊認識,對中國傳統文化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指出:“對中國的文化遺產,應當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時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義的東西,有人民的東西,有反封建的東西。要把封建主義的東西和非封建主義的東西區別開來。封建主義的東西也不全是壞的?!保?]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古為今用”的方針。針對關于外國文化的種種非科學態度,提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薄暗牵仨氂蟹治鲇信械貙W,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他們的短處、缺點,當然不要學。”[3]在科學認識外國文化的基礎上,提出了“洋為中用”的方針。最后,在對外關系上,的和諧思想首先表現在自主精神與開放精神的統一。領導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這種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是自主精神與開放精神的統一。明確提出“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破除迷信,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隸思想,埋葬教條主義,認真學習外國的好經驗,也一定研究外國的壞經驗———引以為戒”[3]。在對外關系上,的和諧思想還表現在國與國關系平等上,提出:“國家不論大小應該一律平等。應該反對大國謀求特別的權利,大國不應該損害小國,不應該在經濟上剝削小國,在政治上壓迫小國,不應該把自己的意志、政策和思想強加在小國身上?!保?]

三、馬克思主義視域中和諧社會理論的價值

首先,立足人類社會發展史審視和諧社會理論的價值:前資本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是在個人與社會嚴重的對立和分離中存在與發展的。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非人道的,它只顧社會利益不顧個人利益,以自我犧牲為本質特征,個人成了實現共同體要求的工具,個人必須無條件服從集體。資本主義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不偉大的,它只顧個人利益不顧社會利益,以利己主義為本質特征,個人尤其是資本家的需要和利益被看得高于一切,社會被看作是個人存在與發展的障礙和威脅。的和諧社會思想超越社會與個人的對立,實現了社會與個人的有機統一,既堅持了人文關懷的取向,又體現了歷史尺度的堅守,達到了人道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統一。其次,立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審視和諧社會理論的價值: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美好社會狀態的一種描繪,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在中國和西方歷史上,產生過不少關于和諧社會的思想。但是,由于時代條件的限制,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的很多關于和諧社會的思想往往流于空想。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指明了實現美好社會理想的正確途徑,實現了和諧社會思想由空想向科學的飛躍。的和諧社會思想既奠基于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之上,又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是馬克思關于和諧社會的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因而,從根本上講,關于和諧社會的思想是科學的。最后,立足新時代來審視和諧社會理論的價值:當前和諧的經濟關系、和諧的政黨關系、和諧的民族關系、和諧的文化、和諧的世界、和諧的黨內關系等思想,都可以從對和諧社會的理論建構中找到思想的萌芽,和諧社會探索的精髓部分為我們正確分析和處理各種復雜的社會矛盾、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通過對和諧社會理論的借鑒,可以促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

參考文獻:

[1].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1438-1439.

[2].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7,678.

[3].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229,41,180.

[4].著作選讀(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87.

[5].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191.

作者:董俊光 單位:甘肅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