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與大學生感恩教育思考
時間:2022-09-28 08:04:32
導語:和諧社會與大學生感恩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感恩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缺失
長期以來,中國有“水往下流”的傳統,父母對兒女的愛最無私、最博大,且不求兒女有什么報答,使本來應為雙向互動的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情感,成為僅是父母對兒女無悔付出的“單邊行動”。而在一些學校,受“重教書輕育人、重智育輕德育”的影響,學校的感恩教育要么束之高閣,要么輕描淡寫,鮮有成效。家庭忽視感恩教育,父母、祖輩對孩子只知道養育,沒有重視孩子的感恩;學校的感恩教育停留在理性教育上,少了實踐體驗。古語云,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多年來,感恩教育更多地停留在字面上、課堂上、理論上,落實到社會、生活層面的較少。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群體受到了影響,一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對家長、老師的關心無動于衷,漠視寶貴的親情、友情,因此,感恩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筆者在實際工作中接觸到一些這樣的大學生,他們依靠社會資助和國際助學貸款完成學業,但是有的人畢業后不能按時予以償還;有的大學生甚至對學校催交學費等不滿,這些實際情況充分說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緩。
二、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勢在必行
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在于,合理有序地規范和協調社會諸要素的關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這里就需要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支撐點之一的道德資源和倫理規范等各種社會物質條件和文化精神資源的供應,學校教育應為和諧社會培養有著報恩之心的遵守社會倫理規范的人才。為此開展感恩教育成為必要,而且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感恩教育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相一致。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為目標、為基礎、為動力的社會,是社會大系統中各要素之間,以及與系統外的各因素之間,融洽勻稱、配合得當、可控有序的良性運行狀態。和諧社會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三個方面。而感恩教育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產生認可并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為,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對學生實施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能更好地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感恩的精神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融合,因此與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是相一致的。(二)感恩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構建和諧社會是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完善人的道德素養,始終是社會和諧存在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歸宿。那么,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在于,合理有序地規范和協調社會諸要素的關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而當今社會結構的變化、利益關系的多元化使得人更多的關注物質生活的豐富,而忘記感情的充實。當今社會中見義勇為、樂善好施的行為日漸稀少與缺乏感恩教育不無關系。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學生自身的和諧發展,培育大學生的感恩意識,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將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整個社會目標體系相融合;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有助于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充分發揮感恩在社會生活中的協調作用,可以大大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三)感恩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潤滑劑。我們開展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喚醒人們對他人的愛心,學會重視、尊重和感激別人,營造溫馨、富有人文關懷的社會氛圍。人如果缺失了這些特質,就失去了人基本的道德和良知。而常懷感恩之心,便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為最大的快樂,便能對落難或者絕處求生的人們愛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報;常懷感恩之心,就會對別人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賞;常懷感恩之心,我們會對自己的職業與該盡的職責有一份由衷的敬畏,會在心中形成一份神圣的使命感;常懷感恩之心,才會少些抱怨、仇恨和對抗,多些寬厚、友善和快樂;常懷感恩之心,才會對生活寄以希望,對別人施以愛心,對工作報以敬意,對社會予以回報;常懷感恩之心,這個社會才能最終形成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四)感恩教育有助于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古語云“羔羊跪乳,烏鴉反哺”、“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等表明,感恩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不僅是千年古訓,更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三、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徑
開展感恩教育要從認知層面、情感層面、實踐層面,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對大學生進行識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學生感恩于心,同時將這種感恩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一)全社會應該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充滿愛心的感恩氛圍。構建和諧社會首先應當是人際關系的和諧,人與人之間自覺做到明禮誠信,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愛護。這就要求首先在社會上大力提倡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讓當代大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化中感受中國自古以來的尊老愛幼、和睦相處、互相提攜的優良傳統;其次,利用中外傳統節日,例如春節、中秋、國慶、父親節、母親節等,在全社會開展感恩教育的宣傳,開展回報社會、報答家人的感恩活動,形成大家普遍認同的“知恩圖報”的道德共識;再次,加強對社會感恩楷模的宣傳,讓輿論教導人,讓楷模永駐校園,讓每一位大學生生活在知恩圖報的氛圍之中積極爭做感恩的楷模。(二)在家庭教育中加強感恩教育,培養感恩意識。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最初成長的環境。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長、成才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加強感恩教育要求家長提高自身素質,充分認識到感恩教育對子女良好思想品德養成的重要作用,不斷豐富知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子女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與此同時,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在給子女提供優質的學習、生活條件的同時,還要積極地、有意識地教會孩子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學會做人、做事,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體會父母的艱辛,使其從心底自覺樹立感恩意識。(三)感恩教育與和諧校園建設相結合。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其中“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就包含感恩意識的內容。高??梢詫⒏卸鹘逃氪髮W校園文化建設中,利用校園文化蘊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引導和塑造學生的感恩意識。通過校園廣播、學校櫥窗、班級板報、多媒體等校園宣傳陣地,通過感恩故事講演、感恩格言搜索等文學方式宣傳感恩案例,開展一系列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感恩主題教育活動,使感恩教育逐漸形成一種校園文化。通過和諧的校園文化這個重要載體蘊藏的潛移默化、點滴滲透的重要育人功能培養學生掌握與人溝通的技巧、懂得禮儀和具有健全的人格。同時將感恩教育融入專業實踐,在職業道德教育培養中開展愛崗與敬業教育。(四)建立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高校應將感恩教育作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貫穿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落實在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抓緊、抓好。要結合“兩課”教學及德育課程改革,充實和強化感恩教育,將其有機地滲透到教學過程中,納入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培養過程中。同時,高校要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感恩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完善自我。高校輔導員應將感恩教育納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當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組織開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從不同角度詮釋“感恩”的內涵,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提升自我的感恩情懷。另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服務隊,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服務意識、鍛煉自己的能力,提升自我修養。
總之,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實現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有機結合,做到“三位一體”,互相銜接、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才能形成合力。感恩教育要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打動學生,震撼心靈,激發起他們的理性思辨,從認知、情感和實踐層面不斷加強教育,使大學生把感恩真正內化為個人品質,使道德規范真正內化為道德信念,從而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參考文獻:
[1]趙曉芳.關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社會科學論壇,2006(7).
[2]鄧永超.高校感恩教育之我見[J].煤炭高等教育,2006(3).
[3]謝敬東.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及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06(8).
[4]周元明.芻議高等學校的感恩教育[J].江蘇高教,2007(1).
[5]謝寶耿.中國孝道精華[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作者:劉金明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
- 上一篇: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課程中有效整合
- 下一篇: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