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共享理念與機制分析
時間:2022-09-05 11:21:22
導語:利益共享理念與機制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利益共享并不是對社會上的個體或集體進行利益的平均分配和共同享有,而是根據利益主體之間的差異,并且在保證互惠互利的原則之上對社會上的共同利益進行公平的共同享有。該文闡述了利益共享的基本內涵及其理念與機制,分析了構建和諧社會中實現利益共享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和諧社會視域下實現利益共享的有效途徑,包括積極培育利益共享的理念和建立健全利益共享實現機制等。
【關鍵詞】和諧社會;利益共享;公平;機制利益
共享理念與機制的完善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隨著不斷深化改革、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利益格局在我國不斷地發生調整和變化,處于社會轉型期間的中國積累的各種社會矛盾越來越凸顯。利益的失衡對社會的建設和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樹立正確的利益共享理念,完善利益共享機制對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就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一、利益共享的基本內涵
正確認識和把握事物的基本概念,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前提。所謂利益共享,就是利益主體在某個歷史階段之內參與了社會建設,進而對其進行公共利益的劃分與享有,是實現社會公正與和諧的基礎理念。具體來講,利益共享是指發揮政府、市場和公民三者的合力作用,使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讓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在新時代背景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更多地從廣義上把握利益共享主體,即指全體社會成員。社會的發展來源于每一代人的努力,人類歷史進程是代際之間與同代之間合力推動的;因而,利益共享是代際之間實現各自訴求不可忽視的環節。另外,“個人必須通過一定的社會聯系才能實現自己的利益,利益個體基于一定的利益結合形成共同利益的集團合體——利益群體。”利益博弈,使得強大利益群體更具競爭力,個人要實現利益,必須得以利益群體的一員而進行。因此,利益群體是利益共享主體的表現形式。利益共享客體是指利益主體共同需要的對象,且利益主體必須參與社會實踐,主要目的是得到物質資料以及相應精神產品來維持生存和發展。就當代中國的實際而言,改革開放發展成果就是利益共享的客體。物質成果與非物質成果都是改革發展的成果。具體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管理和建設方面皆是如此。其中,共享的經濟成果處于核心位置,因政治、文化、社會成果的共享受其直接影響;共享的政治成果是關鍵組成部分,共享的文化成果是重要組成部分,共享的社會管理和建設成果是基本構成部分,要促進經濟成果的共享更進一步,需后三者實現共享才可。唯此,利益共享主體是全體社會成員,客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其實質為以承認利益主體應當享有的利益和權利為基礎,尊重利益主體的權利和利益,實現社會利益對每個利益主體的公平惠及,進而達成社會公正。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具有復雜化、多元化的特性,因此,利益共享要根據不同的主體進行劃分,進而完成社會全員的利益共享。
二、利益共享的理念與機制
1、利益共享理念的核心價值理念。價值理念是一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指導理念,其具有規范、指導等作用,是社會發展目標與本質特征的重要標示。科學價值理念是任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引領。“和諧”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與核心目標,以和諧為基礎,其形成了諸多和諧社會所追求的價值理念。例如,民主、法治、友愛、理性、自由、平等等,這些價值理念是和諧社會實現目標的重要價值內容。因此,為了滿足和諧社會價值體系的要求,利益共享的核心價值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人本、公正、妥協。所謂人本,就是以人為本,在和諧社會之中,人本理念強調解放人、塑造人、尊重人、為了人。人本的價值理念要以人為核心,滿足人所需要的利益,肯定人所具有的價值。這與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相契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將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一切要體現出人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權,這些是實現利益共享所必須具備的價值追求。所謂公正,就是社會需要體現出公平和正義,這是人類一直追求的價值目標。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角度來看,公正需要體現出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夠獲得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只有實現共產主義才能真正的實現平等。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人們對公正的解讀和理解各有不同,所以公正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從價值和實踐兩個角度來看,和諧社會所追求的目標正是公正。在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公正是基礎價值,其他的價值觀念都要將公正作為實現目標的基礎。所謂妥協就是運用非戰爭的方式解決雙方矛盾和沖突的一種態度方式。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各類矛盾層出不窮。解決矛盾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對抗與妥協。在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為了合理妥善地處理社會之中所存在的矛盾,妥協的理念是必不可少的。而利益共享的實現也離不開妥協觀念的指導。就兩者的內涵來看,利益共享之中包含著妥協的精神,而二者之間采用妥協的手段解決矛盾,其主要目的就是實現二者的利益共享。2、利益共享的機制。樹立了利益共享的價值理念,那么在社會制度安排方面,其需要滿足利益共享價值理念的要求,追求利益共享的價值理念,并且對其進行維護和保障。在利益共享機制之中,主要包括利益表達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利益整合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實現利益共享的基本制度就是利益表達機制,在和諧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目標的過程中,利益表達機制是一個必要的途徑。利益主體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為了爭得相應的利益,就需要相應的表達渠道,來表達自身對利益的要求。利益主體表達自身利益追求和要求的平等權利,通過利益表達機制可以得到保障。為利益共享的實現提供了一個平等的訴求機會,能夠有效地促進利益共享的實現。首先,利益主體享有平等的表達權利能夠緩和社會矛盾,杜絕社會矛盾沖突,讓穩定發展成為社會的新常態。其次,利益表達機制也能夠幫助政治系統了解和整合更多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利益需求,從而使公共政策更貼近民意。最后,這項機制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帶來了獲取利益的訴求機會。因此,在這項機制之中,要更加偏重于弱勢群體的表達,以此來使社會利益格局保持平衡。
三、構建和諧社會中實現利益共享所面臨的問題
1、利益共享與平均主義。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一部分人將平均財富作為發展和諧社會的一種途徑,其認為財富的平均享有是實現和諧社會的根本,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實現利益共享。然而,這種觀念是錯誤的,為了進一步發展和諧社會,糾正這種錯誤的觀念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平均主義曾是許多人追逐的夢想,現實中根本不會存在絕對的平均,這是因為社會發展條件的差異性所決定的。從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看,我們曾經在歷史上也出現過平均主義,結果是帶來人民參與生產積極性普遍不高,社會生產力發展遭到極大破壞,社會經濟發展出現倒退。所以,平均主義實際上對社會民眾最大的不公正。平均不是平等,利益共享更不是平均主義。利益共享的核心價值理念是平等而不是平均,這兩者有本質上的區別。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共享利益就是實現利益的平均分配,尤其是財富,似乎只有實現了財富分配的平均,社會才能夠實現平等與公正。這種觀點可以說從中國古代封建傳統文化中產生,一直影響至今。然而,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平均主義忽略了個人的差異。所以,當今提倡利益共享首先要旗幟鮮明地與平均主義區分開來,不能一談利益共享,就是平均主義了。我們在具體實踐中應當對這種錯誤的價值理念進行及時糾正,將利益共享的科學理念根植到社會民心之中。2、利益共享與社會經濟發展。利益共享是否會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影響?有不少人排斥利益共享的實現,認為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利益共享會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這種觀念主要是由于這一部分人沒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利益共享的基本內涵,將利益共享與社會經濟發展對立起來看待。從本質上講,利益共享是社會領域中分配的范疇,而分配對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分配是否科學有效,決定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好壞。由此,利益共享不但不會對經濟發展產生消極影響,相反、如果使利益共享這一分配功效得到充分發揮,就會促使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在推進現實社會建設過程中,利益共享和經濟發展是統一的,并不是零和博弈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利益共享機制的形成與完善,利益共享需要經濟發展為其提供必要的基礎和前提;另一方面,和諧社會的創建,需要利益共享這一本質要求,唯此,經濟才可持續發展,社會環境和社會秩序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須,是經濟發展的秩序保障。3、構建利益共享機制的挑戰。當前我們應當認識到,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必須處理好利益共享和經濟建設的關系,不斷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機制。然而利益共享機制還面臨著一系列挑戰,一方面,利益共享的機制無法適應外界環境;另一方面,利益共享機制的內部發展失衡。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政治、經濟體制都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動力源泉,由于市場經濟制度的持續深化改革,社會的結構發生了變化,社會上又滋生了新的矛盾。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我國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貧富分化、區域不平衡現象,如果這種兩極分化的情況繼續發展,那么很有可能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喪失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因此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
四、和諧社會視域下實現利益共享的有效途徑
1、積極培育利益共享的理念。實踐基礎上理論創新是一切社會發展變革的先導。任何事物的發展進步都離不開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正確價值理念的指引。為了從根本上實現利益共享,擺脫社會上一部分人群對利益共享的錯誤認知,基于和諧社會,我國需要加強利益共享理念的有效培育,其主要有四個方面:正確看待利益共享和經濟發展間的關系;以維護群眾根本利益為基本的價值理念;對多元價值理念和多元利益尊重原則;樹立社會成員合作共贏的價值理念。要實現社會經濟的發展,確保利益的共享,就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拓展改革開放的思路、在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重視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要將堅持好、發展好、維護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基本的價值理念,就需要樹立起公共利益優先的價值理念。為此,首先要避免集團或私人利益優先的思想。其次,將優先“利益受損群體”的利益作為利益共享的價值理念,并且進一步強化。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以公眾的利益為優先,也就是占據多數人口的工農群體的利益為優先。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樹立合作共贏的價值理念,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平等和信任,尊重不同群體所享有的不同權利,承擔應該承擔的社會成本,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最終促進利益共享的進一步實現。2、建立健全利益共享實現機制。制度更帶有根本性、長期性、穩定性和指導性。必須轉化理論為制度性政策,才有更好地可操作性去實施。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首先要促進利益表達渠道通暢的建立,使群眾可以便利其利益的表達;其次要健全利益整合功能,擴展更大的覆蓋面;最后對利益補償機制加以創新發展。建立健全通暢的表達渠道需要對人大代表大會、政黨、信訪的利益表達機制加以完善,對社會群體的利益表達進行組織化建設。確保人民群眾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表達自身對利益的訴求,進而使基層群體的利益得以保障,從而縮減社會上的貧富差距,維護社會穩定,增強廣大民眾對國家和政府的認同。通過利益整合機制的完善,更進一步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使群眾的訴求得以充分表達,進而對利益進行公正平等的劃分,最終實現利益共享;最后,補償機制的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建立健全補償機制,對于實現利益共享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國,利益受損群體為國家建設與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近年來我國已經實行了一部分利益受損群體的補償制度,在補償制度實行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公正客觀作為基礎原則,使補償制度真正體現其效果和作用,絕不能出現使本來為實現社會公正的補償制度發生扭曲和走樣,導致現實實踐中的更加不公平。
總之,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利益共享需要注重諸多因素和發展條件。與平均主義分配不同,利益共享重視個體間的差異,尊重個人的能力、貢獻等等,從根本上縮小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對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有巨大的幫助。實現利益共享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社會財富分配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題中之義,集中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
【參考文獻】
[1]虞滿華.當代中國階層利益沖突與整合[D].安徽師范大學,2014.
[2]田艷平,馮壘壘.區域合作、利益共享: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J].學習與實踐,2015(01).
[3]全洪云.關于利益共享的理論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14.
[4]楊麗莎.當前我國利益共享理論及其實現路徑研究[D].寧夏大學,2013.
作者:劉占奎 單位:內蒙古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激勵藝術在急診科護理管理的作用
- 下一篇:財產險公司車險成本管理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