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時間:2022-10-15 10:11:19
導語: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將知識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現代社會,人們的教育理念不斷進步,關鍵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重視。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與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更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在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中,更加傾向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其在步入工作崗位后能夠積極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結合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對基于實踐能力提高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做出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實踐能力;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教學改革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是法律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勞動工作者解決勞動糾紛的重要法律保障。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在勞動關系日益復雜的今天,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尤為凸顯。在現代教育中,教學理念不斷進步,對于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重視。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如果只進行理論知識教學無疑是紙上談兵。只有通過豐富的實踐教學活動,才能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讓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能夠靈活運用勞動關系與勞動法。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在勞動關系復雜、勞動力供需緊張的情況下,勞動者的維權意識普遍提高,這也對相關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實踐要求。[1]在新形勢下,基于實踐能力提高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發展需求存在脫節現象
目前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夠明確,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存在脫節。在人們生活、工作快節奏的今天,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轉變,企業對于勞動力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在新形勢下,勞動關系問題日益復雜,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沒有緊跟社會的發展,部分地方高校缺乏針對性的教學,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夠明確。沿用傳統思想理念教育出來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實踐能力,都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學生無法緊跟時代的變化,這無論是對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發展,都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
2.教學方法與實踐能力培養需求存在脫節現象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學科,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老師的教學方法有著直接關系。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進行勞動關系與勞動法的教學時,普遍采用講授的方式,老師作為課堂的主體,結合教材內容,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聽從老師的講解。在此過程中沒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缺少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勞動關系與勞動法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如果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只局限在課堂教學,學生不能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那么會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帶來消極影響。長此以往,學生不僅容易喪失學習的積極性,更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養成。
3.學習方式與實踐能力培養要求存在脫節現象
在高校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的教學中,不難發現部分學生在學習時缺乏主動性,老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部分學生并不知道這些知識點具體是什么含義,重要在哪里,適用于什么情況等。[2]這種單一且被動的學習方式違背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對于學生未來發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在學習勞動關系與勞動法這種綜合性強的學科時,若學生不能真正學以致用,在今后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將缺少解決困難的能力。
二基于實踐能力提高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
1.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中,往往是老師作為課堂的主體,以講授的方式將知識教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在此過程中缺少自主學習的機會?;趯嵺`能力提高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是將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例如,在探討企業加班這一問題時,學生需要查找相關的立法史,查閱大量資料,了解不同類型企業的工作時間,員工加班是否屬于自愿行為,加班費如何計算。在對立法史、資料進行相關研究時,學生也要結合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深入的挖掘,在此過程中獲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基于實踐能力提高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會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今后工作中遇到難題時,能夠從容不迫地積極應對解決。
2.有利于提高理論知識素養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強調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會結合這一目標,對教學方式做出調整。通過教學改革,學生能夠擁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在查閱資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提高理論知識素養。這些知識是學生主動摸索發現的,因此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此外,在此過程中學生還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3]在學習成果展示的環節,學生會將自己的學習方法、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克服困難的心得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通過實踐探索,學生由課堂的被動位置走向主體地位,由死記硬背轉變為自主學習,由枯燥乏味變成充滿學習興趣。這些變化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理論知識素養。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能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進行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推動自身的全面發展。
3.有利于提升團隊協作能力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中,為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老師常常會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教學。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小組成員會有明確的責任分工,每個人負責不同的學習任務,在整理好資料后,對學習問題進行分析,最終形成完整的學習成果。分工合作這一學習方式不僅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有用,對于學生今后步入工作崗位,同樣有著重要意義。在企業工作的大環境中只有各個部門之間配合默契,共同協作,才能推動企業的發展。對于還在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培養其團隊協作能力尤為重要。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組織規劃,讓每個學生盡量融入小組中。與單獨學習相比較,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合作能力,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三基于實踐能力提高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1.讓學生自己選擇和分析案例,在課堂上展示
在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大量的案例,在傳統教學中都是老師結合教材內容,選擇合適的案例,帶領學生進行分析,將知識點逐一列舉出來,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方式雖然有效,但是學生往往是以被動的姿態接受知識,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老師應該強化學生的參與感,多聆聽學生的想法和意見。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和分析案例,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老師可以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到講臺上將自己準備的相關案例和分析結果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案例分析中,學生為了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會查找更多的相關資料,用更全面的法律知識為自己的論點做支撐。讓課堂變成學生的講堂,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發揮主體作用,能夠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學生因為要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尋找的案例,并且需要在講解過程中輸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更深入地挖掘了解相關知識點,并且深入思考,將新舊知識相結合,靈活運用知識。在這一期間學生有效拓展了自己的理論知識,又通過溝通和表達獲得了實踐經驗。課堂充滿學生的討論,讓學生敢于表達、敢于實踐,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進一步發揮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提升學習質量,從而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
2.組織模擬法庭
除了案例分析外,組織模擬法庭也是一種有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方法。模擬法庭的設置,能夠為學生創造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這種場景中,將教材中所學到的知識點運用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當學生的身份轉換成法官、律師、企業負責人等后,便能實現角色上的實踐。讓學生親身體驗不同職業的要求,就會對理論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這比單純地講授課本知識,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并且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會面臨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在真實的困難與挑戰面前,更能考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在組織教學前沿23模擬法庭時,需要注意以下3點問題:其一,案例的選擇一定要具有辯論性,能夠讓不同的角色站在自身的角度發表合適的言論,能夠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展示自己的才能,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同時這樣具有辯論性的案例,更能在雙方的溝通交流中產生觀點的碰撞,從而引發思考,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這需要老師做好充分準備,能夠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典型的案例,讓學生展開討論。[4]其二,在角色分配的時候,老師要對學生進行相關指導,讓學生對自己的角色有所了解,能夠做好前期準備,老師應引導學生制作需要的法律文件,使學生熟知相關訴訟程序,在模擬法庭時,能夠順利進行下去。其三,在模擬法庭結束后,老師要做出真實客觀的評價,幫助學生找出不足,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能夠順利解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模擬法庭的價值,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開放式教學模式
“請進來”就是邀請業界知名法律人士、經驗豐富的相關從業者等,比如律所的律師、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等專業人士,來為學生傳授勞動關系與勞動法的相關知識,將自己的經歷與學生分享,開拓學生的眼界?!白叱鋈ァ笔墙Y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這一教學目標,讓學生參與相關案件仲裁,讓學生親身體驗相關流程。這種開放性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全面清晰地了解勞動仲裁的過程,能夠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當學生處于真實場景中,就會感受到法律的嚴謹,能夠看到法律之下的公平與正義,能夠意識到自己未來從業時身上肩負的責任。與封閉式的課堂教學相比,開放性的“請進來”“走出去”教學模式更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勞動仲裁處觀看勞動爭議案件的審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加深學生對勞動法的理解,增強相關知識的記憶。學生在現場會獲得真實的感受,這些感受區別于書本知識、區別于電視場景,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感受到勞動法就在我們身邊,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相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見識到專業人員的知識與素養,容易產生“見賢思齊”的感覺,就會有學習的目標和榜樣,能夠朝著這一方向積極努力。這種“走出去”的方式可以說是推動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于學生就業與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4.創新實踐教學平臺
要想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還應創新實踐教學的平臺。學??梢耘c企業單位的人力資源部建立合作,給學生增加實習與現場教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的實踐更加規范化。定期組織學生到相關單位進行參觀學習,請合作單位的專業人員到學校為學生傳授相關經驗。以研討會、主題演講、專家座談會的形式,加強學生與從業人員之間的溝通交流。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搭建起信息化平臺,整合相關資源,為學生的學習實踐帶來便利。[5]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信息化技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在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教學中,學校和老師更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與信息思維,讓學生在學習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時,能夠結合現代社會背景,利用新技術與新理念,在提升學習效率的同時,拓寬學習范圍,利用信息化平臺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結合國內外相關案例,能夠學習到他人的先進思想,真正做到取長補短,不斷積累經驗。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環境。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專業人士的影響,必定能提升綜合能力。基于實踐能力提升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需要正視當前教學中的不足,結合行業的發展與學生的實際需求,讓學生自己選擇和分析案例,在課堂上展示;通過組織模擬法庭,為學生創建情境化教學場景;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創新實踐教學平臺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瑛.基于實踐能力提高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人力資源管理,2015(3)
[2]孫珙娜,張曉煜.基于OBE的《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今日財富,2020(3)
[3]楊德興.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職業時空,2010(8)
[4]方紅舟.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案例教學法應用問題研究———基于HR轉型條件下的視角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5]蘇永照.基于實踐能力提高的勞動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
作者:周艷麗 單位:??诮洕鷮W院聚星電商學院
- 上一篇:初中數學課堂合作學習探討
- 下一篇:地理信息系統對礦產資源勘查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