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力資源配置效率分析2

時間:2022-10-30 10:38:00

導語:農村人力資源配置效率分析2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人力資源配置效率分析2

摘要:“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面對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嚴重剩余的現狀,本文從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以豫東平原上一個行政村左莊為案例,分析了左莊資源配置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指出了提高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順利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才是左莊新農建設的重中之重,并在此基礎上給出優化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的對策建議。

Abstract:The10thfive-yearplanproposedthegoalofthenewsocialismruralconstructionofcountryside.FacingtheserioussituationofChineserurallaborforcesurplus,fromtheperspectiveofefficiencyoftheallocationofresources,takeanadministrativevillage(villageZuo)fromtheeastofHenanprovinceasacase,thearticlehasanalyzedtheresourcesallocationsituationandtheexistingquestionofvillageZuo,andpointedoutthattheenhancementoftheefficiencyoftheallocationoflaborresourcesandthesmoothtransferofruralsurpluslaborforceisthetoppriorityofthenewruralreconstructionofvillageZuo.Fromthefoundation,itdiscussedthesuggestsofhowtoimprovetheefficiencyoftheallocationofrurallaborforce.

關鍵詞:資源配置;效率;新農村建設

Keywords:ResourcesdispositionEfficiencyNewruralreconstruction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即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而要想順利實現這些目標就必須從現有的資源效率入手,面對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嚴重剩余的現狀,提高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關鍵。本文從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選取豫東平原上一個行政村左莊為案例,分析了左莊現有的資源配置狀態及其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尋左莊的新農村建設該如何進行。

一、個案選擇

1.左莊發展現狀。左莊位于河南省柘城縣城西約5公里處,地處平原,但交通卻不便利,只有村外一條失修的柏油路可通往縣城,最近的鐵路線距村子也約50公里。全村共277戶,耕地770畝,全村共1064人,其中男554人,女510人,戶均人口4.1人,人均耕地面積約0.72畝,只占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一直以來以農業為主,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也有棉花、綠豆、大豆、芝麻、高粱、花生等,主要的間種套種方式是麥套棉花。在非農產業方面左莊基本沒有發展,目前村內還沒有任何企業,僅代銷點三戶,營業額一般不超過30元/天,另外就是本村一戶人家承包外村的兩個窯門(制磚廠,一個磚窯有6個窯門,該農戶承包了兩個)平時會雇用一些村民去那干活,由于每天工資最多只有7到8元,所以一般只能招到留守婦女或身體健康的老人,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村里開始有人陸續外出打工,如今打工已經成了左莊經濟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

2003年柘城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267元,以此數據和柘城縣整體發展推算,左莊人均純收入也大概是這個數目。而2003年全國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為2622元,河南省為2236元。這些數字說明左莊的經濟發展在全國范圍內屬于偏下水平。

2.個案選擇意義

首先是筆者的經歷和研究興趣。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親戚朋友中有很多人現在在外打工,對他們的生活狀況一直非常關注;作為一名經濟學研究生,我認為研究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與當前新農村建設的關系也是我的責任所在。能否選擇一個村莊作為研究對象,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他的著作《江村經濟》一書中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該書肯定了把一個村莊作為研究對象的可行性,書中援引費思博士的觀點,認為在這種研究的最初階段,把一個村子作為單位最為合適?!督褰洕芬粫褪且浴伴_弦弓村”這樣一個村莊為對象來研究農村狀況與問題的。在此,筆者也想借鑒費老的研究方法,嘗試著把一個村莊作為對象來進行研究。當然,試圖通過對一個村莊的研究來反映勞動力資源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關鍵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無論如何,以左莊村為個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要研究的問題。其次是所選擇的村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要研究的問題。河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按全國的區域劃分來說屬于中部地區,其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范圍內屬于中等,落后于東南沿海一帶,但又比西部偏遠地區發達。左莊村作為河南省商丘市所下屬的一個行政村,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的狀況和特點。

同時,作為一個本地人在當地進行研究,不僅沒有語言的障礙,而且對本地的風土人情

相當熟悉,容易和老鄉打成一片,便于取得被調查者的信任和支持,這能有力地保證調杳資

料的搜集和訪談的順利進行。

二、從資源配置效率的視角俯瞰左莊新農村建設

1.資源配置效率與新農村建設

A.P.勒納:“經濟問題就其根本性質來說是個選擇問題。除非有稀缺性,否則選擇是不必要的。一切需要都可以得到滿足。除非一種要素有幾種可能的替代用法,否則選擇是不可能的。這種要素智能搞一種生產?!盵1]在現代社會中,任何一個經濟過程都表現為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資產資源的一種有機組合。而社會發展速度的快慢、質量的高低則取決于社會發展過程中資源的配置好壞,就其本質來說,就是我們如何對一種資源的多種用途做出正確的選擇,實現最好的資源配置

所謂資源配置,是指將包括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在內的經濟資源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種產品和勞務的生產上,以滿足人們各種不同的需要。資源配置一般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通過資源配置而形成的社會供給的比例與社會需求的比例相適應,避免供給與需求的脫節,也就是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二是要講求經濟效率,節約資源,作到人盡其材、物盡其用、地盡其力,也就是資源利用的充分性。達到上述兩個目標,就說明資源配置是優化的[2]。我們知道,任何物質生產過程都離不開人和物。在這個意義上,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就構成生產要素。“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能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他們結合起來?!盵3]針對我國農業區域廣大,各地農業資源稟賦、農業技術應用、勞動力數量和人力資本構成等差別很大的現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要考慮農業資源不足與國民經濟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又要考慮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需要和區域性、結構性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可能,必須對農村經濟資源做出正確而又有效的選擇和配合。

2.左莊的資源配置現狀

左莊的資源現狀主要表現是物質資源不足,人力資源過剩,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人力資源過多,人力資本稀少。人力資源作為資源之一,它與人力資本是有區別的,人力資源只是包含在人體內的一種生產能力。若這種能力未發揮出來,它就僅僅是一種潛在的勞動生產力,若開發出來,它就變成了現實的勞動生產力;只有當人力資源在它不斷運用的過程中不斷創造出更大的新價值來,人力資源才具有資本的屬性[4]。按照何景熙的界定,農村勞動力指戶籍所在地為鄉鎮農村人口中15-64周歲的男性和女性個人[5],左莊農村勞動力人口按此方法計算有722人。《中國農村勞動力就業與流動狀況調查分析》的有關數據表明,2000年農村平均每人全年參加農業生產1070小時(農忙705小時,農閑365小時),按每個勞動者每日有能力參加勞動8小時,按全年參見勞動300天計算,全年有能力參加勞動2400小時[6]。由此看出,每個勞動者的勞動飽滿程度只有44.6%,即農村勞動力的剩余勞動率大約為55.4%,如果用這一剩余率來表示左莊的勞動剩余率,目前左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為:722×55.4%=400人。

由于文化水平較低,左莊的勞動力基本上處在人力資源的狀態,人力資本化程度較低。正因為此,他們中絕大多數從事的都是簡單的體力工作,獲取的也都是最低的勞動報酬。由于缺少人力資本,村域經濟發展缺少帶頭人,所以整個村莊呈現的是平行式的發展,而沒有形成一個網絡結構式的發展,因此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比如在農田灌溉以及農用工具方面,左莊目前80%以上的農戶家庭都有自己單獨的灌溉和農用工具,使農田水利逐漸走向了家庭化的趨勢,這種“小農經濟”的思想使現有的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發揮。每家每戶只關注自己的發展,而忽略了協同發展。

第二,自然資源尤其特色資源缺乏。全村耕地共計770畝,人均耕地為0.72畝,這是官方統計資料,據筆者調查,由于人口增長而造成的宅基地資源的不足,幾乎全部是由耕地進行填補,再加上一些因農戶個人為了建房而利用耕地制造建房所擁磚塊而破壞的那部分土地,左莊的耕地面積根本不足700畝。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由于家庭規模的逐漸細化,使原本就比較零散的土體越發分散化,在筆者調查的一家農戶中,他們家三畝地竟然被劃分了十幾塊,平均每塊地不到0.3畝,所以每次收種只能是全手工操作,機械化根本無法操作。土地先天性的缺乏和后天被細分的格局導致農產品也只能維持基本的家庭口糧需要,90%以上的農戶都認為種地最根本的是為了保障口糧需要,所種植作物基本上以小麥、玉米為主,呈現不出自己的特色,農產品商品率極低。在礦產資源方面,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可供開發的特色資源。

第三,資產資源不足。主要表現在資金匱乏方面,在資金方面據筆者考察,左莊80%以上的農戶處于收支平衡點上,沒有資金積累;由于耕地面積狹小,縣域經濟發展緩慢的大環境,以及在地里位置和交通上的不便,使左莊在經濟作物上的發展一直沒有起色,農業經濟也僅僅停留在家庭保障的層面。左莊目前主要的資金來源就是打工和現有的個體運輸業務(最近兩年才逐漸發展起來),據筆者對打工人員和從事運輸業務的家庭調查而知,他們多數情況下的報酬也僅僅能夠維持家庭的基本開銷,即使稍微有些剩余也主要考慮到子女上學、家庭住房或者子女婚嫁等方面的花費上,根本無法抽出多余資金去投資。由于沒有特色資源,在引進外來資金方面基本是零發展,由于沒有資金和人力資本,所以左莊的鄉村工業幾乎是零發展狀態。

由此可見,左莊資源配置現狀整體上呈現出一種自然資源、資產資源不足,而人力資源相對過剩的一種不平衡狀態。

3.左莊新農村建設中的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

在黨和國家的“十一五”規劃第三項中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把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途徑。面對前文中已經論述過的左莊資源配置狀況,可以看出目前提高左莊農民收入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左莊勞動力資源效率,如果不能把左莊剩余勞動力有效地利用出來,那么搞好當地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以及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都是不現實的。那么如何利用左莊剩余勞動力呢,這個問題可以運用合理排除法進行解決,立足左莊現有資源狀況可以看出,要想使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一是轉移剩余勞動力,二是引進資金。從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引進資金對于目前的做莊來說可能性很小,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轉移剩余勞動力?!叭r”問題專家林毅夫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他提出,從長遠來看,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轉移農村勞動力[7],也即是提高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因此,要想順利實現這些新農村建設目標就必須從現有的資源配置效率入手,大力提高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效率是關鍵。

三、優化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的途徑

1.從農地產權制度著手提高農村勞動力資源效率

勞動力和土地是農業生產中的兩大基本要素。由于農村土地能夠吸收的勞動力有限,左莊農村勞動力嚴重剩余,由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形成及發展的軌跡可以看出,要解決農民、農村、農業問題其關鍵還是要回到農民的立身之本——土地[8]。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也是“三農”問題的實質問題,而土地作為中國農民曾經數個世紀為之奮斗的生產資料,對農民來說是其重要的財富,但就目前左莊發展情況來說,土地卻又影響了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左莊土地由于自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還沒有進行過調整,隨著家庭規模的縮小,使土地規模也日益細化,由于缺乏基本的社會保障,村內農民的潛意識里一直把土地作為生存的最基本保障,所以就算外出打工也一般要留守一部分家人照看田地,從2005年開始,國家開始逐步減免農業稅,這個政策一方面增加了農民收入但另一方卻更加粘化了農民和土地之間的關系,它使外出的農民在潛意識里更加依附于土地,從而阻礙著農民的城市化進程。2003年3月生效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條規定,為了維持土地的農業用途,不允許農用土地改作非農之用。第三十三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應當遵循不得改變土地所有權的性質和土地的農業用途??梢?,按照該法規定,農民承包土地的義務和責任只能是務農種地,否則就是非法,農地產權制度的缺陷由此可窺一斑,在現實的左莊村,土地問題不單單是人多地少的尖銳矛盾,還面臨著克服由小農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中所必須的徹底改變土地的形態和用途的新的問題。這便需要一場更具實質意義的、根本性的社會變革和生產關系變革,首先就要從直接的入口土地產權制度著手,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實現土地要素資源的市場化,使土地向規模化方向發展,促進土地經營的規?;?、現代化。

2.從農村勞動力資源本身著手提高其效率

“追本要溯其源”,中國農村勞動力從80年代開始就出現快速向城市轉移的趨勢,中國的農民在這種經濟結構的轉型中也被分化了,農民工成為一個特殊的新階層。所謂“農民工”,說白了就是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即其農民身份還沒有或未能得以轉換又在城鎮從事非農產業生產經營乃至居住生活。然而“農民工”作為一種制度性安排,是和勞動力轉移的本質要求相背離的。許多“農民工”雖然在城鎮打工好多年,卻始終是城鎮的邊緣群體。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的很多一部分都只是在做一種“候鳥式”或“游擊式”的流動,很難真正融入城市之中,而最終的歸宿還是回到農村,這其中固然有制度的因素,但筆者認為這個問題要從其本源出發,從勞動者自身出發,為什么農民工中有一部分最終做到了真正的市民化,為什么農村中有一些孩子通過學習教育真正走向了城市,為什么如今面對這眾多的民工潮,一些地區反而出現了民工荒的現象,根源不在于農村勞動力不多了,而是其供給結構已經不符合目前的需求結構,任何一項制度性的變革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既然面對目前的制度缺陷一時間內不能改變,那么就應該改變自己,農村勞動力目前最應該做的是加強自身的素質培養和技能訓練,提高自身人力資本,一方面是適應現有的勞動力市場對文化技能水平的偏好,另一方面是培養出村莊自己的領導力量,領導村莊向網絡式的發展道路轉移。

3.開展鄉村工業,就地轉移左莊剩余勞動力

費孝通先生通過在家鄉開弦弓村進行的農業加手工業的典型社區調查后,歷經了中國農村的幾次歷史性巨變之后形成了他的“草根工業論”。他認為,中國農村的真正問題是人民的饑餓問題與貧困問題,解決問題應該增加農民的收入,“最根本的措施”是“恢復農村企業”[9]。左莊雖然沒有礦產資源,但具有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左莊自古以來就是以農業為重心,因此便可以農業為重心構建本地區的經濟體系,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由于全球性的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作為資源性產品的農產品及其關聯產品將越來越成為短缺商品,這意味著農產品的價格含量越來越高,農業的市場潛力很大,農業有可能成為獲利最高、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通過對河南著名的漯河南街村、新鄉劉莊以及目前發展迅速的新鄉小冀鎮的了解,可以得出,走工業化道路,創造出自己的特色資源才可能真正脫貧致富。

結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長期性這樣一個基本特征,英、美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解決“三農”用了近百年時間,日本在這個問題上也花了近兩代人的時間。我國雖然解決“三農”問題面臨著相對較好的條件,但是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要比英美日等國相差甚遠,所以我國僅解決“三農”問題估計就要五、六十年左右[10]。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定要穩步進行,左莊應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尋找自身的特點,做好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人力資本建設,大力發展村中公共事業及鄉土工業建設,做好村的思想工作,加強組織引導,提升黨員的帶頭作用,做到同心同力,共同致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潮中做到有序、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A.P.勒納:“經濟問題就其根本性質來說是個選擇問題。除非有稀缺性,否則選擇是不必要的。一切需要都可以得到滿足。除非一種要素有幾種可能的替代用法,否則選擇是不可能的。這種要素智能搞一種生產?!薄督y制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77頁

[2]葉普萬.《貧困經濟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4頁

[4]企業如何變人力資源為人力資/Html/rlzy/20060407163122263.html

[5]何景熙.不充分就業及其社會影響[J].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2期.34-50頁

[6]原勞動部農村勞動力就業與流動研究課題組.中國農村勞動力就業與流動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9.223.

[7]林毅夫:新農村需要新型農民2006年8月29日09:04長沙晚報

[8]候楊方.土地:新農村建設的關鍵[N].經濟觀察報,2006-3-13

[9]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00-202頁

[10]蔣少龍.農村勞動力轉移與鄉鎮負債破解[J].當代經濟研究.2006年第3期.52-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