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的工會干部培訓與職業培訓
時間:2022-03-20 05:48:00
導語:丹麥的工會干部培訓與職業培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關于工會干部培訓
在丹麥綜合工會聯合會(SID)下屬的工會干部學院,培訓主要是向學員提供實際、實用、實效的知識,而不是灌輸全部東西。從這個認識出發,學院在課程設置上構筑基礎教育培訓和強化提高培訓兩個體系。
基礎教育培訓安排五周。學員入學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課堂上以“海報”似的形式,將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工作經歷、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乃至所愿意公開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向教師和同學展示、介紹。其目的是讓他人了解自己,使自己了解他人,縮短彼此距離,增強親和力和親近感,形成團隊精神和協調、活潑、團結的學習氛圍。第一、二周,主要是學習如何組織工會,簽訂集體協議,開展俱樂部活動,提高演講水平,調查了解會員的情況,并形成詳盡的記錄資料等等。第三、四周,主要是學習政治經濟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學習如何提高思辨能力和性格修養,目的是提高工會干部做人的工作的能力,善于理智地、辯證地觀察、分析、處理問題,特別是在與政府和雇主的談判中,成為一個出色的、能充分代表會員利益的高手。在第五周,主要是學習社會傳統學和遺傳學方面的常識,學習國家憲法,了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異同情況,并讓學員掌握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什么是廣義的民主(包括社會的、家庭的、公共場所的、競選中的民主等等)?;A教育培訓是必修課,它的著眼點是讓工會干部在了解社會現狀,放眼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新情況、新變化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素質,提高工會工作的水平。
強化提高培訓是“選修”式的培訓。由學員根據需求,有的放矢,富于選擇性、針對性地學習知識,從共性和個性的結合上增加知識容量,指導工作實踐。課程設置是“板塊”型的,例如教育學、公共關系學的有關知識為一塊;建立共同協商委員會和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如何更好地簽訂集體協議和調處勞動爭議為一塊;確保衛生健康與安全,建設良好的工作場所環境為一塊;工會干部如何組織會員參與工會的活動,建設好和發展好工會,使工會在政治上更加強有力為一塊;企業的財務管理、勞動工資理論、技術規程學為一塊,還有如何加強對年輕人的教育,培養好后備力量等等。
無論是基礎教育培訓,還是強化提高培訓,教員都特別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既有灌輸,又善于采用問答式的方法,讓學員動腦筋、提問題,引導學員正確認識自己,認識實踐,使學習收到更好的預期效果。SID每年用于培訓工會代表的經費是1.1~1.2億丹麥克朗,其中10%是工會經費,其余取之于培訓基金,所謂“基金”,是集體協議規定的由企業雇主必須支付給工會干部每小時27歐分培訓費的積累。
二、關于成人職業培訓
我們以極大的興趣,冒雨考察了丹麥Center縣(由26個市組成)的成人職業培訓中心(AMU)。在丹麥,類似的成人職業培訓中心有七所,此外,還有135個培訓學校。2001年,有310832個丹麥人參加了職業培訓,其中38%是女性,62%是男性,Center的AMU所承擔的培訓量為全國的五分之一。這個培訓中心由12位成員擔任管理委員會委員,其中五位是工會代表,五位是雇主協會代表,一位是縣政府代表,一位是市政委員會的代表,由工會方擔任管委會主席。培訓中心的日常管理實行教師自治。培訓中心的管委會主席向我們介紹說,丹麥是世界上享有最高技術水準的國家之一。在工業化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邁進,勞動力市場不斷發展變化的態勢下,人們在幾乎所有的工作中越來越迫切地需要知識更新和技能提高。為此,丹麥自五十年代以來,就制定實施并不斷完善發展成人職業培訓計劃(亦簡稱AMU計劃),旨在給社會成員提供終身學習機會,掌握勞動力市場所需的技能。實施AMU計劃的第一階段在六十年代,對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化助了一臂之力,使許多新興生產領域的就業前景得以改觀。AMU計劃的第二階段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解決了當時較高失業率帶來的生產結構調整問題,用新技術培訓了許多失業人員,大大增加了就業機會。九十年代為AMU計劃發展的第三階段,通過企業和培訓機構的密切合作,使知識、服務和信息在企業生產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從而推動了職工素質的全面提高,支持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到了2000年,AMU計劃又跨越了新的門檻,進行了新的改革,它使成人教育和繼續培訓更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為職工的終身學習打造了一個嶄新的框架,賦予社會各階層在優先安排AMU計劃時承擔更多的責任,加強了企業主、職工和培訓機構之間的對話,進一步形成了“就業必須經過培訓”、“在職必須接受繼續教育”的理念,對培養一大批技術精湛、技能嫻熟的職工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AMU計劃有三重目標:一是在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大背景下,根據企業和勞動者的實際,持續地提供和改進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職業培訓;二是能夠在盡可能短的時期內適應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調整和重組,提供有效的培訓;三是堅持長遠的觀點,立足于勞動者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管理層在制定具體的培訓計劃時,非常強調貼近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并始終保持與政府相關部門、勞動力市場管理部門的密切溝通和聯系。一旦發現某個行業人才緊缺,某項專業有技術斷層,就立即設置相應的培訓內容,并按照市場需求不斷調整。AMU計劃為勞動者終身提高知識和技能,實現自我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這一計劃幾乎覆蓋了全社會成員,其中有些培訓是專門提供給處于勞動力市場邊緣的群體(一般為8%左右),例如失業者、難民和移民等。
AMU計劃包含了短期職業培訓(1天~六周),長期培訓(1年以上)和個人能力評估(1~3周)三種形式。在具體組織實施時,方法也比較靈活,既有開放式的工廠培訓,又有遠程課程;既有全脫產,又有半脫產;既有白天,又有周末或晚上;既有大班,又有小班。此外,還有一個比較完備的質量保證體系,運用AMU的各級網絡評估工具來檢查監督培訓的質量。Center的AMU曾為90萬名16~65歲的非技術或低技術勞動者進行培訓和能力評估。他們認為,其中年齡偏大的勞動者過去受正規教育較少,必須進行新的適應性培訓,年輕人相對接受較高層次的教育,但也要進行繼續教育,特別是在民主和發達的社會中,一個年輕的勞動者要成為合格的公民,就應該接受系統的素質培訓,掌握信息時代必須的科學知識和現代化技術,否則,一個人就會“消失在勞動力市場”(意為“被市場淘汰”)。在丹麥,當一名建筑行業的泥水匠、木匠或管道工,要經過三年十個月的培訓,重點在于如何應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掌握先進的操作技術,其中理論培訓為一年,然后到建筑學習工場進行實際培訓。這樣,要四、五年后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熟練的技術工人。當一名清潔工,也要接受十幾個項目的專業培訓,包括如何使用各種不同用途、不同類型的清潔劑、清潔設備和工具。
AMU計劃的所有費用由政府承擔,但如企業指定進行特殊要求的培訓,企業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參加成人職業培訓的工人一般能獲得相應的津貼,其中20~24歲的參加者最多只能得到30周的津貼,25歲以上的參加者沒有津貼的時間限制,而是以實際參加培訓的時間領取。津貼由失業保險基金會發放。此外,那些支持雇員參加培訓并發給雇員全額工資的雇主也會得到作為補償的津貼。在我們訪問的三個國家,凡參加勞動力市場職業培訓的可視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