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3 03:55:00
導語:農村改革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解決了中國人民溫飽問題,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1978年冬天,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悄悄地簽訂了“包產到戶”的“契約”并于當年獲得了糧食豐收,由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乃至整個改革的序幕。隨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肯定和支持下,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改革在全國普遍實行起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農產品也逐年增收,農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改善了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人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前實現了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一、二步。在2003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標志著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據中國農村貧困監測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07年,中國農村尚未解決溫飽的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已從2.5億下降到1479萬,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1];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4元,平均每年增加138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7.1%[2]。
(二)實現了農村經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轉變,農業從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隨著農村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傳統農業已顯得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明確目標。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農村改革實現了農村經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轉變,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報告顯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8%的高速增長,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接近25萬億元,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份額已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進出口總額2007年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達到21738億美元[3]。
(三)逐步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保障了農民權益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黨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擴大了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增加了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把對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文化、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體系等作為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有效地推動了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切實保障了農民的權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黨中央的一系列政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農民權益。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不斷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盵4]
(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漸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重城市、輕農村和重工業、輕農業的城鄉差別發展戰略,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已成為嚴重阻礙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在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過程中,這種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弊端日益突出,并且迫切需要解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強調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強調科學發展,強調社會和諧。三十年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擁有了較為雄厚的經濟基礎,為解決三農問題,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提供了強有力地物質基礎?,F在,中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5]。
(五)建立了農村經濟社會管理體制機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1978年中國首先從農村開始進入改革,并且最終在農村突破。三十年來,黨中央的十個“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由于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地提高,黨中央根據國情、時情作出了一系列的農村改革政策,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農村改革的制度,逐步建立了農村社會經濟管理體制機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二、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寶貴經驗
(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正是在我們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們黨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三農問題是我們黨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重大發展戰略。在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新階段,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規律,切實把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作為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堅持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指針,自覺地把“三個有利于”作為判斷農村改革發展與是非成敗的標準;堅持科學、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積極有力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二)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農民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體,也是最富于創造性的力量。我們進行農村改革發展必須堅持實踐的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必須始終把農民群眾放在農村改革的主人和主體地位上,切實保障農民的自主權;必須認真落實同農村改革發展相配套的黨在農村的一系列基本政策,依法保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調動農村廣大干部和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改革的目的是讓農民在經濟上得到實惠,享有政治上當家做主的權利。三十年的實踐證明,在農村改革發展過程中,只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利益作為出發點、落腳點,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加強農村制度建設,切實保護農民權益,就能極大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獲得改革的最終成功。
(三)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取向
中國三十年農村改革的高速發展,得益于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來進行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通過對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產品市場流通體制、農村金融和財稅等體制、國家宏觀調控體制、收入分配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和調整,農村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經濟迅速發展,資源配置效率逐步提高,鄉鎮企業發展逐漸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金融發展也正在步入國際化和全球化,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總的來說,經過三十年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中國的農村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得以完善,社會經濟系統的活力和效率不斷提升。
(四)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三十年,中國農村改革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經驗,就是堅持始終把農民的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是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農村工作的基本準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大幅度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支持和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允許農民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建立村民自治制度。這一系列政策措施,放開了農民的手腳,使農民首先得到了實惠,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實踐證明,什么時候堅持這一基本準則,什么時候就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就能推進農業農村的大發展,就能奪取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勝利。
(五)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農村基層組織的工作環境、性質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農村改革發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最根本的是始終堅持了黨對農村改革發展的領導。在農村改革發展進程中,我們黨多次召開中央全會,專題研究農業農村工作,并作出重大決定,指導農村改革發展,使農村改革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在中國,農村基層組織既是黨政方針在農村的具體落實者,又是農村和農民致富的領路人,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搞好農民和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新世紀,我們黨承擔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使命。在新形勢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要有效解決農村諸多矛盾,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奪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勝利,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必須始終堅持黨對農村改革發展的領導,堅持黨管農村工作,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不斷加強和完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參考文獻:
[1]郝亞琳,董峻.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減至1500萬以下[N].南方日報,2008-07-09.
[2]/newscenter/2008/10/05/content_10149695.htm.
[3]/newscenter/2008-10/27/content_10259137.htm.
[4]本書編寫組.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8-10-20(01).
摘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農村改革已走過三十年的光輝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系統總結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對于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奪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農村改革;偉大成就;寶貴經驗
- 上一篇:新農村建設時代性分析論文
- 下一篇:村衛生室建設現狀分析論文